1968年。秋天。
说一个小小的角色,孙柏军,是“十万大军转业北大荒”中的一员,岫岩县山村里人,。他在部队是文书,到北大荒提了一格,是营里的了,不过不叫文书,叫书记员,瞎参谋烂干事那伙的。他干文职工作,与大大小小的会议打交道,那是伺候领导,他自己在大会上作报告,“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这个大会是王宝石他们学校召开的。在后操场,全体学生都来了,会标是《第二中学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他们,三年里,不上课,不升学,不分配,如今可有一个说法了,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命运。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班”的建制,从教室搬了椅子,按从前的顺序,一个班一个班的排列着,坐在大会主席台前边。
主席台上坐着他们的校长,三年前,他就是开这样的大会被打倒的;那时候,他头上戴着纸糊的高帽子,脖子上挂一个大牌子,写着“走资派”,名字上还用红笔打了叉,弯腰90度,两臂后举,叫“喷气式”。如今,他解放了,又在台上了,叫“上台了”。不过他丝毫没有喜悦,因为他也不知道台下的这些学生们的命运如何,其中,就有自己的孩子。这些学生里,他能看到以前的保送生,尖子生,班干部,还有新涌现出来的多才多艺的学生。他们即将到农村去了,他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他明白,这是形势。形势都在标语、口号上写着呢,满墙都是:
“知识青年的农村去很有必要!”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时刻听从党安排!”
主持会议的是原先的教导主任,他也解放、上台了。他介绍了参加大会的兵团、农场的代表们,要求全体学生们“鼓掌欢迎”。没有多少人鼓掌。教导主任又说:“请独立一团的代表作报告。大家欢迎。”
孙柏军在台下稀稀落落的掌声中,很得体的站在麦克风跟前,讲演稿很适合照相的样子拿着;他向稿子上看了一眼,没看清什么;他向台下看了一眼,也没看清什么。他知道不能长时间这么站着,必须开始!他一下子立正,敬了一个军礼;台下给的掌声是响亮的、短促的。他开始抑扬顿挫的念讲演稿:“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去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他所念的稿子是团里宣传股的人编的。主要的是夸大的介绍了独立一团多么多么的好。比如那上边说,“我们那里一出门就是水泥路。”这话一点不假,逻辑,修辞,事实都是严谨的。但是,只有他自己清楚,一下雨,一出门,除了水就是泥,非穿水靴子不可!诸如此类,反正学生们不大在意这些,从他们给的掌声分就知道。
孙柏军回到主席台座位上,他嗓子有点干,这不要紧,并不影响他头一次完成了当着这么多人“作报告”的高兴劲。该轮到下一位“兵团代表”了,孙柏军“沦陷”为听众,他北任何人听的都认真,并且用极高超的校对水平,跟自己的讲演稿一对比,觉得都:空洞,无内容,没有吸引力。
孙书记员来哈尔滨的头衔是“独立一团新战士接收领导小组”成员,组长是团政委,参谋干事来了好几个,他们分到各个区去招人。据说,还要到天津、杭州去招人。孙柏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按政委的要求,把文艺的、体育的、其他方面的人才“一网打尽”;出色的完成任务,争取下一回到天津、杭州走走。
又是一阵掌声过去,其他的团也念完了讲演稿。教导主任宣布:“动员大会结束。各班带回去讨论。一个班派两名代表到小礼堂和兵团的代表们座谈。”
说是一个班派两名代表?一时间,都把自己提高到了“代表”的高度。小礼堂里挤满了人,长条椅子挤不下,后边还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到门口。
还是教导主任主持座谈会。他把提问题的机会让给了平时印象深刻、行为、言谈举止得体的学生。充分表达了对兵团代表的礼遇和自己驾驭会场的手段。学生们让兵团代表回答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少说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生活等等十一个门类。一时人声喧哗,一时又欢笑鼎沸。
孙柏军瞅准的一个机会,跟旁边坐着的革委会主任说:“因为咱们来的人太少,我又要跑很多学校,回招待所又得整理很多名单,填很多表格。哪天都得忙到半夜。请学校看看、能不能帮助安排一个同学,帮帮忙。”他见那革委会主任直点头,似乎不是难事,他又追加一句:“最好是字写得好。又干练的学生。”
那革委会头头与另一位头头,隔着人,在椅子背后边商量商量,马上回答孙柏军,道:“马上给你派一个同学。上哪儿找你,把招待所地址写下来。”孙柏军十分感谢。可以把很多工作推给学生干了,自己来了好几天,忙了个昏天黑地,也该去逛逛街,买点什么孝敬媳妇了,也不枉来了趟省城。
孙柏军书记员正盘算得美。恰好一个同学的问题要他回答,他冷丁地也来不及细想,也没照当下的程式念语录,就直说道:“听我说。来咱团比去别的团有几大好处:第一,成天吃白面馒头,根本没粗粮,种点谷子,那也是为了得马草。第二,种地完全靠拖拉机,机械化程度相当高,来咱团完全有机会开拖拉机。第三,咱团跟苏联一江之隔,住的是没啥两样的房子,房前屋后是果树。咱团是反修防修第一线,发枪。第四,最重要的是,知道吗。咱团地处九类地区,比别的地方多一个九元六角的地区津贴,”一时,人声鼎沸。在当下学生心目中,住洋房,吃白面,拿着枪,开拖拉机,多拿九元六角钱,这简直是一步跨入了共产主义。
教导主任要求了两遍:“静一静。静一静。”也没有静下来。
孙柏军的宣传大获成功。
这一日,孙柏军在招待所正忙着。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一个女学生。她显然知道孙柏军的身份,落落大方的自我介绍道:“我是第二中学的,学校让我找你,说是有抄写的工作要帮忙。我叫夏雯。”孙柏军一听,赶忙笑道:“哎呀。来的正好。正愁着有这么一沓子表格要抄写呢。你快坐。”又忙不迭的向夏雯介绍cuang上半躺半靠的那人,道:“这是咱团政委。肖政委。”
“肖政委。你好”
那人仍然坐着不动,略抬手指指桌子那边,说:“坐。坐。”
夏雯看其年岁比孙柏军大,放在旁边的军装有领章帽徽,知道是“咱团”的“大官”,就按他所指走过去坐在桌子跟前。孙柏军早就挪过来一沓子表格,让她:“这是各个学校报上来的名单。你把它抄在表上。就照我写的那样子抄一遍就行了。”
夏雯笑道:“我写的字不好看。先写一张试试,要是不行,就赶紧换人。”她自己带来的钢笔,在一张报纸上试试下水流利了,笑着说孙柏军,道:“你别看。你一看我就写不好了。”于是写了几张,递给孙柏军。
孙柏军拿在手里一看,就连声称赞道:“哎呀。好字,好字。啊呀,太好了。”孙书记员往chuang那边走了几步,拿给政委看,也是显摆自己有工作方法和成绩嘛。政委在一份档案中,见过这种字,是标准的公文体、或者说是“文牍体”,肩架结构严谨,险峻,有力。
政委坐着看了一会。起身过来,把那张表还给夏雯,放在桌子上,问道:“几年级啦?是团员吗?”夏雯答道:“初三。是团支委。”
“是班干部吗?”
“是班长。现在啥也不是了。”
“校长都罢官了。班长们就更得解散了。家庭出身是什么成分哪?”
“工人。”
“以后,就来我们这里,嗯,工作。你愿意吗?”
“愿意倒是愿意。就是时间长了,你们得跟学校说一声。”
“孙干事,你抽空去跟他们学校说说。”“还有。夏雯,今后你来,就问孙干事工作内容。如果我俩不在,你就问服务员要钥匙。孙干事,你去跟服务员交代一下。”
政委看看表,道:“夏雯,你在这写着,我俩有事出去。”说着,在旅行袋里拿了一样东西,和孙柏军出去了。
夏雯将那些表格写毕。他俩还没回来。她看看天色不早,就留了一张纸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