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35章
    第34章赵明平反回校

    97年10月中央宣布为“文革”中重大冤假错案彻底平反。许多在运动中挨整的人纷纷复职回到了原单位。赵明也从湖北黄石回到了岚山大学图书馆。还是旧的馆舍,但王老师和彭老师已经远走北京,除了李馆长和舒丽,全都换成了不认识的人,毕竟十几个年头了,也该物是人非了。

    舒丽见到赵明的一刹那,楞了一下,还未敢相认,李馆长说:“怎么不认识了!他是赵明啊?”

    舒丽说:“真不敢相认呢,走的时候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现在,脸也黑了,胡子拉碴的,不是馆长介绍,我还真不敢相认呢。”

    “小舒到没怎么变,还是那么漂亮。”赵明睁大眼睛打量着舒丽说。

    “老了,老了。咱们都老了。”舒丽客气的说。

    “你们俩谁都别说老,四个现代化还等你们建设呢,老的是我,再过两年该回家了。”李馆长说。

    当赵明和舒丽独处的时候,俩人攀谈了起来。

    “小舒,实在对不起,你借给我的十斤粮票还没还就走了,回到原籍一直想着给你写信还粮票呢,但是写一次,撕一次,生怕因为我的信连累了你。”赵明内疚地说。

    “你咋还记着十斤粮票呢?给你的时候就告诉你不用还啊。真没想到你会被押解回乡。你走了我还想着你太冤了呢。”舒丽说。

    “崔大哥和伯父母都好吧?”赵明客气地问。

    “老崔还不是老样子,一天就是抽烟喝酒,也不知道看看书,学习学习。女儿大点了,我爸妈就去帮舒青带孩子了。现在住在凤翔呢。你有几个孩子了?怎么没把家迁过来呀?”舒丽反问道。

    “我现在还是一个人,结过婚,离了,儿子她带着着呢。”赵明悲戚地说。舒丽的问话把赵明带回对这十几年生活的回忆:

    因为诉说家乡困难时期饿死人的事,被戴了顶“坏分子”的帽子,回到湖北黄石乡下。在老同学的照顾下安排在公社中学做了代课老师,不久就发生了文革运动,因为这顶帽子又被遣送回乡下管制劳动。

    在乡下都是乡里乡亲的,虽为管制,倒没有像城里那么认真,除了按时上工,倒没有啥压力。闲了下来只想读点书,那个年代哪里去找书啊?后来一个同学领他到黄石市里的废品收购站,给收购员送了两包烟,在回收的废书报堆里挑啊拣啊!还真有宝,拣了不少名著,还有几本英语教材。是这些书帮他赶走了乡村的寂寞。

    知识分子下乡给他们村安置了十几个来自武汉的初中学生,有一个姑娘看重他的文化,顶着压力和他相恋,老大不小的他虽然难以走出对漂亮的舒丽地眷恋和对舒丽善心救命的忘怀,但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顺其自然地选择了和姑娘结婚,后来生了个儿子。

    77年大学招生,姑娘向往回城园自己的大学梦,但录取率那么低,她又怕自己考不上反遭同学们笑话,赵明给她打气,说:“只要你肯吃苦,没有考不上的,我给你辅导,包你能考上。”回城的诱惑给了姑娘学习的动力,赵明的辅导给姑娘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几个月没日没夜的努力,终于考取了武汉师范学院。

    分别的时候姑娘依依不舍,最担心的是儿子。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两人商量着让儿子跟妈妈去武汉落户上学,交给岳父母带。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黄石乡下,赵明虽然落寂,但想到妻子的回城,儿子落了城市户口,自安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赵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圣事。

    那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平反回城,过了一年,他写信告诉妻子:“城乡差别要我割舍对你们母子的爱恋,我不能自私的拖累着你们,人往高处走是本性使然。既然进了城,就去追求一个和你相称的人,组织一个新的家。我们离婚吧。”开始妻子不同意,几经赵明的劝说,两人协议离婚了。

    听完了赵明的诉说,舒丽对他的身世感到十分同情,听到他帮助妻子园大学梦和妻子离婚的作为甚至有些感动。她觉得赵明是个胸怀坦白有担当的男人。

    第35章晓秋的家

    我第一次去晓秋的家是七八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星期天。省公安厅给职工分煤,也给甘厅长家送了一车煤,司机帮着把煤卸了下来,堆放在小院。原来地处塞北的岚山因为冬季要取暖,每个单位每年给职工拉一车煤供做饭和取暖用,也算是一种福利吧。以前拉来煤都是晓秋找朋友帮忙筛煤、和煤、脱坯。晓秋看到这堆煤,觉得是个机会,就把我领到她们家。

    晓秋家住在党委家属院,几十排砖柱包土坯的平房全是厅局长的家,两家一排,每家围着个小院。推开院门,晓秋就喊着说:“妈!和煤的人我带来了。”

    从屋里走出一位五十来岁的伯母,我赶忙迎上前叫了声:“伯母,你好!我叫韦知春,晓秋的同学。”

    伯母笑着说:“韦知春,常听晓秋念叨你的名字,,今天算见到你人了。进屋吧!”

    我让伯母在前面走,我跟着晓秋进了屋。我打量了一下厅长的住房,走廊的左手是客厅,右手好像是两间大点的卧室,和客厅相邻的是厨房和一个小卧室。方砖浦东地面,石灰抹的白墙。除了大一点,和老百姓的房没什么两样。

    进了客厅伯母让我做到木沙发里,隔着茶几她坐入另一个沙发,晓秋给我们到上茶,自己坐在另一个长沙发上。

    “每年拉来煤都是晓秋请人帮忙和,他爸上年纪了,成天忙着不着家,星期天又出去了。今天就辛苦你了。”晓秋妈客气地说。

    “这点活算什么!对我们年轻人就当锻炼身体了,伯母,以后有什么力气活只管让晓秋给我打个招呼,都是同学吗!“我说。

    晓秋说:”我们趁早晨太阳不大,先干活去吧!“说着向我看了一眼。

    我站起来就往外走,晓秋说:”你换上一件我爸的旧衣服,省得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说着递给我一件退色了的旧中山装。我换了上衣往出走。伯母还要跟出来,让晓秋推了进去,说:”妈,你就准备中饭吧!外面尽是煤灰,出去接灰啊!“

    我用一根木棍把筛煤的方筛子支撑好,拿了把铁锹向筛子上扬煤,筛子把煤分隔开来,下面的是末,上面的是块。我熟炼的把煤块翻到一边,挪动筛子,扬煤过筛,不一会煤就筛了快一半了。虽然是初冬乍暖还寒的天气,晓秋看到我额头上滚动的汗珠,拿了一条毛巾在我额头上擦拭,我抬头向屋内的窗户撇了一眼,正巧和伯母的眼光相遇,我的脸感到有点热,估计面孔是通红的。我想晓秋擦汗的一幕让她妈看了个正着吧!她会怎么想呢?

    中午时分一车煤筛完了。剩下的煤末还要拌上土,合成泥,脱成煤坯才算完。晓秋对知春说:“下午再干吧,我妈把饭都做好了,洗洗脸吃饭吧。”说话间,看到伯母端着脸盆出来了,晓秋赶忙跑去接过妈妈手上的脸盆,招呼过去洗脸。

    洗掉了煤灰,来到客厅,我问晓秋妈:“伯母,等伯父回来再吃吧?”

    “别等了,下的羊肉臊子面,他回来再给他下。”话音没落,甘黎明推门进了屋。晓秋妈吗接着说:“正说你呢,你就回来了,真是吃饭人腿长。”

    我忙站起身来打招呼:“甘叔叔好!“

    看到我,甘黎明挥恢手说:“快坐下,你是韦知春吧!听晓秋说今天请你来帮忙,累坏了吧!”甘黎明一面说着一面坐到了我的对面。

    晓秋端着两碗面,伯母端着两小蝶小菜放在茶几上对知春说:“你和老甘先吃,我接着下面。“

    我没有动筷子,甘黎明端起碗指着我前面的饭说:”端起来吃吧!出了那么大力气,可不要客气啊。“我端起碗,吃起香喷喷的羊肉面。

    吃过饭,甘黎明和我们拉了会家常。我问道:‘’怎么党委家属院没装暖气。我们凤翔仪表厂的家属院几年前就装上暖气了。?‘’

    甘厅长说:“现在住的就已经不错了,你们厂有工业用的锅炉,接气方便。在城里如果党委装了暖气,老百姓接不接,现在是建设时期,毛主席提出学大庆,先生产后生活嘛。城镇居民已经不错了,前几年我下乡搞社教,解放十几年了,山区的农民还有一家子几个孩子穿一条裤子的,谁出门谁穿,其余的孩子都在炕上盖着破被子坐着呢。”

    晓秋妈插嘴说:“山区尤其缺水,那年老甘搞社教,我去看他,一进门我拿起暖水瓶要倒水洗手,他一把夺了下来说:每人一天两瓶水,就用脸盆的剩水洗吧。”

    甘厅长说:“那里的水比油还金贵,全靠窖里积攒的雨水吃呢。老百姓还这样穷,我们怎么能带头通暖气呢。”

    唠了一会话我和晓秋就去脱煤饼了,甘厅长也要干,我们把他推回屋里,到下午三点多钟活都干完了,院子也打扫的干干净净。我告别了伯父伯母,晓秋一直送我出了党委家属院大门。踏上了回校的路,从这天起,我成了晓秋家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