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省政府这边的办公室,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里,除了宽大豁亮的空间,还有就是里外两间的格局,里间办公,外间会客,功能区划明确,也显得舒服一些。另外就是窗外浓密的大树,从窗口望去,常绿的松柏郁郁葱葱,间种的杨树和柳树,以及其他树种,还有修剪规整的灌木,使得楼外更像是一个公园。
省政府大院与省委哪边高楼、小楼组成的大院不同,这里是更加纯粹的大院,几栋三层的青砖红瓦的楼房,有秩序地隐没在巨大的绿色之中,将一栋宽大厚重的四层红顶楼房围在了中央,附楼与主楼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拱卫之势,既突出了主楼的宏伟,有显示了其作用。
这里曾经的民国时城里的一个公园,被当时的省主席相中,建起了自己的宅第,刚开始就只有一栋方正厚重的主楼,占据着公园中心,拥有着几百亩绿地和园林,以及硕大的泉水涌流形成的湖面,还有无数的亭台楼阁,后来主楼渐渐地不够住了,就环楼建起了几栋附楼,有回廊与主楼相连,一些不需要的亭台楼阁被拆除了,逐渐形成了一个住宅与休闲共有的私家园林的格局。
建国以后,这里曾短暂地成为省高级中学的校址,根据学校的规律和实际教学情况,拆除了主附楼之间的回廊,成为几栋独立的教学和师生宿舍,随着学校的师生人数增加,又环楼建起了几栋三层楼房,但还是无法满足学校的需要,只好另迁新址。后来省委、省政府分设,几经周折,这里就成为省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主楼和附楼略加修整,基本满足了省政府主要部门的办公需要,很多职能局委,各自都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使得这里到不显得拥挤和局促。
主楼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底层大厅空间很大,大厅中间的楼梯连接着楼上楼下,二楼以上就形成了回廊,通往各个房间。房间很大,大多数是里外两间的格局,显得舒适和宽阔。更为难得的是,整栋楼完全是木质结构,采取传统的榫卯机构,除了几根粗大的廊柱支撑外,没有任何的支撑。
就是这看似简单的机构,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袭,没有任何的损害,结构依然坚实,木质也完好无损,虽然经过几次修缮,但整体架构却没有做任何的改变。
齐天翔的办公室设在二楼东边靠近走廊的位置,是一个连套的房间,以前想必是主人的起居间,也就是套间之外还有一个小套间,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在前几年的整修时,为了省领导方便,在东西两个走廊尽头,安装了电梯,这样齐天翔等省领导,就可以不用进入一楼大厅,从外面下车之后,直接就进入电梯间,出了电梯间就直接对着办公室的门。
这样东西两部电梯,服务的只是二到四层几个办公室,以及几个特定的领导。其他人员是不需要乘电梯上下的,都有着自己惯有的通道来往。
说来经常上下主楼的也没有多少人,除了省政府的几位省长、副省长,还有的就是办公厅的相关处室,以及秘书长、副秘书长们,另外就是一楼的安全保卫和司机们的值班室,并没有太多的部门和人员。在各单位都办公用房紧张的时候,省政府的这栋指挥中枢却人际寥寥,宽松舒适。
与之相对应的是,环绕着主楼的附楼,却是拥挤异常,原本就是为主楼而存在的附楼,也许就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绿叶的位置,无论的居住,还是教学,以至于现今办公,都处在附属和依存的地位。
由于考虑到园林的整体功能和效果,附楼当初建设时就力求简单,既没有主楼的高度,也没有其厚重,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是以土木为主,因此几经修缮,可还是显得简陋和陈旧。
省政府入主大院后,是按照所有职能部门,组成单位和办事机构整体进驻的安排进行的,主楼除了办公厅,还有大多数省政府内设机构和办事部门,附楼基本上是几个厅局委占据一栋,使得整个大院完整和拥挤,每天来往大院上班的干部职工就有几千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随着人员的增多,特别是很多局委扩编和垂管之后,离开大院另觅新址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有条件的局委搬出去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没有条件的局委纷纷效仿,很快大院就显得冷清了许多,也改善了还留在大院里单位的办公条件,两全其美。
如今留着大院里的单位越来越少,而且很多还是大院办公的单位,也是名义上在大院拥有办公室,其实在外边还有另外的办公场所,留在大院只是来往方便,充其量就是些法制办、外事办、侨办等依靠行政经费存在的办事机构,以及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外宣办、编办、信访办、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等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单位,使得大院成为了纯粹意义的决策和信息中枢。
这样的结果,尽管使大院冷清了许多,可在某种意义上也保护了环境,使得原本的公园绿地得以较好的延续。没有了过多的车辆和人员流动,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大院进行了重新的规划,院落里的大树进行了分类维护,使得这些有近百年生命的老树焕发了生机,泉水喷涌形成的湖面进行了疏浚,养上了锦鲤之类的观赏鱼种,大多数的停车位也进行了绿化,栽种上来花卉和绿植,重新恢复了公园的功能。
这一切的绿化和环境整治,都是围绕着主楼展开,也就是使得主楼任何一个窗口往外望,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绿色,以及时时萌发的花期,还有就是淡淡的花香,感受到愉悦和赏心悦目。其实主要的目的,还是为工作在主楼里的省领导,营造一个优雅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