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0章 清爽杂说(13)
    16、海洋

    清爽综合说: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割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

    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地球的海和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容积约13.7亿立方千米,容纳的水量超过地球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五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的海底是未知的。

    海洋不仅占有辽阔的面积,而且具有巨大的深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含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例如深海、浅海、海湾、海峡、河口子系统;热带海洋、温带海洋和寒带海洋子系统;波动、潮汐、洋流、湍流系统;海洋二氧化碳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和洋的区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南冰洋也叫“南极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2~3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世界主要的大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为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冰洋最少。

    因为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有人将地球称为一个“大水球”。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将南极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一般来说,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有潮汐、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个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大海的颜色: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索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我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主要是从黄土高原上流进的又黄又浊的黄河水而染黄的,因而得名黄海。

    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湖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红海。

    由于黑海里跃层所起的障壁作用,使海底堆积大量污泥,这是促成黑海海水变黑的因素,另外,黑海多风暴、阴霾,特别是夏天狂暴的东北风,在海面上掀起灰色的巨浪,海水抹黑一片,故得名黑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气象异常寒冷,结冰期达六个月之久。白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掩盖在海岸的白雪不化,厚厚的冰层冻结住它的港湾,海面被白雪覆盖。由于白色面上的强烈反射,致使人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

    含盐率: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对气候的影响: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大气的能量有一半直接来自海洋,其中的水汽则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海洋。

    海洋资源: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化学和空间资源。中国是海洋国家。在中国沿海,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陆地国土的1/3。

    海水运动:海水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海水运动是海洋环境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海水运动形式;洋流的成因;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等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清爽杂说:海洋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以及各种资源,但也有可能会造成一些灾害。这很像人类面对着的周围环境,主要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天然的周围环境;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信仰、情感、道德、美感以及态度、观念、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是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无论从人类整体还是个体的角度来讲,适应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都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到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如果保护不好,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例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加大,含沙量增加,下游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土壤中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由此还可导致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可能减少(多样性减少)。

    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社会文化地理和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政治地理指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社会文化地理指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要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城市化水平、科技等。城市地理指城市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及其影响范围,城市人口构成,城市的类型和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