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老县城的护城河(上)
由于蓟县地处半山区,老县城地处山脚下,北倚府君山,南邻流入渤海的州河,城外有着丰富的水源,所以就在城墙外边修建了一圈护城河。
据《蓟县志》记载,早期的护城河是深浅宽窄不一的。东南面:自东城门至南城门,深六尺,阔五丈;西南面:南城门至西城门深一丈,阔七丈;西北和正北面:西城门至东北角深三丈,阔八丈;东北面:东北角至东城门大半为莲花池,深一丈,阔十丈。这里所说护城河的深度,应该是指从地平面到河底的深度,而不是河水的深度。
因为蓟县老城区的地势是北面高南面低,西面高东面低的,北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的雨水,要汇入东南方向的州河流入蓟运河再流入渤海。因为护城河的东北面和西面都与北部山区的河道相连,可以补充水源。那时南关护城河大桥东面是一个小运河码头,小运河在城南蔡庄子处与州河相连,州河又与从天津至北京的大运河相连,古代蓟州驻军漕运粮草就是使用的这条河道。护城河在南关大桥东侧与这条小运河相连,在雨季可以使北面和西面河道流进护城河的水,通过小运河流进州河。
正由于老城墙外这种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所以城墙外西北面和北面的护城河深三丈,西南面和东北面深一丈,东南面深六尺,大概这样就可以使护城河内的河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了。超过这个水平面之后,多余的水就通过南关的小运河码头处流入州河了。
护城河的河岸陡峭,内侧河岸距离城墙根大约一丈左右。从军事需要来看,为增加敌军攻城的难度,护城河上是应该在城门口处设置吊桥的。
在明朝时,蓟县城门外边的护城河上是否有过吊桥,《蓟县志》没有详细记载。反正在清朝时期,护城河上是没有吊桥的,在瓮城外边的护城河上都是石板桥。三个石板桥都不是对着瓮城的城门,而是对着主城门的城门楼子。人们进出城时,要绕个一百八十度的弯路。南门外的石板桥位于现在南关加油站西侧的街道上。东门外石板桥位于现在东风路口(崔店子路口)南侧的街道上。西门外的石板桥位于现在独乐寺西侧停车场西南侧街道上,这座桥俗称“断魂桥”,因过去在西门外娘娘庙南侧广场(现在的东风宾馆处),是斩杀死刑犯人的“法场”而得名。
这三座石板桥都不是单孔桥,南门外的是三孔桥,东、西门外的是双孔桥。桥面的宽度大约十来米,可容两辆大马车交错通过。桥面是用宽一米,长三米的石板铺成的,石板架在块石砌成的桥墩上。由于使用年代久了,石板缝隙已经裂开,可以看见桥下的流水,石板的边棱已经磨没了。
三个石板桥中属南门外的石板桥高大,桥邦上有半人多高的石雕栏杆,桥底下可以行船。东、西门外的石板桥比较低矮,桥邦上只有一尺多高的护栏墙,桥面距水面较近,大约半米左右。
为什么蓟县城门外护城河上不是吊桥,而是坚固宽大的石板桥呢?我猜想,可能是在清朝年间,蓟县县城抵御外敌侵犯的战略地位消失了,护城河的军事作用没有了。防御山贼草寇的盗窃和抢劫,有城墙就够了。从方便交通运输上看,石板桥比吊桥要好得多。
既然护城河失去了军事意义,为什么没作废呢?这是因为过去雨水多,经常发大水。老县城是北高南低的地势(1939年发大水,一夜间洪水就从南城门进了城,到了下街口。而东、西城门口都没水),护城河还具有防洪、排水和灌溉作用,所以,到晚清和民国年间,蓟县城外的护城河虽然没有消失,却也不那么规整了,很难看出古代护城河的面貌了。
蓟县城地处北山脚下,城北一片丘陵。正背面一条山川里的沙河(现在府君山西侧直通三八水库的水渠)流进城北护城河绕西半城而过,东北面也有一条发源于府君山前的小河也进入护城河绕东半城而过,西北面一条沙河(位于渔山后闯子岭前)也流入护城河。东西两侧流入护城河的水到南门外大石桥处后,在桥的东南方向经穆庄子村边流进州河,再通过州河汇入蓟运河流进渤海。
正因为护城河有着丰沛的水源,所以过去是常年有水的。因为那年代雨水较多,许多山下都有出泉的地方。如城外西北面白马泉村南的“四方斗子”(位于三八水库中间)和公乐亭村东的“小海子”,都是常年咕嘟咕嘟冒泉水的天然池塘,冬天都不结冰的。许多山区村庄在沙河边上的水井,都比城里的水井浅。但是,夏季从北面来的山水是夹杂着泥沙的浑水,而护城河又是河道较深的人工渠道,水中的泥沙必然要积淤河底。如果护城河还有军事需要,官府必然要组织民工定期清淤,以保持护城河的壕沟形状。因为没有军事需要了,官府也就不再花费钱财去清淤了。所以,多年之后护城河的河床就变浅了,河岸也变形了,有的地段还远离了城墙根,成为绕城而过的自然河道了,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的称为“护城河”。虽然还名叫“护城河”,但已是深浅不一,宽窄不同,又因地形地势不同而形状各异了。
解放初期我见到的护城河,已经完全没有护城河的特征了,而是一种自然河道的状况。
那时老县城的北半部是高低不一的丘陵与沟壑,总的看地势较高。如西城门大石桥北侧,过去是一个大土岗子(现在的利顺园饭店西面和北面),顶部和城墙差不多,上边有一户人家。北面和西面是层层梯田,东面和南面是陡坡,西南方一条羊肠小道。护城河从土岗子与城墙之间穿过,两侧长满荆棘和荒草。老城北半部的土质是黄粘土与沙石层重叠结构,黄粘土透水性差,沙石层透水性好。总的看都比较结实,所以护城河的河道位移不大,仍然贴近城墙根。由于两侧地势较高,河道的里边是城墙,外边是高坡,使河道还有些深沟形状,但水位深浅不一。有的地段河底是粘土层常年有水,水中有鱼。有的地段河底是沙石层存不住水,雨季流水旱季干枯,沙石裸露。而且河卵石小石子大粒沙较多,宛如北山沙河的延续。
城西护城河流过断魂桥后,南面是一片平坦的黑土地,河道就离城根渐远,河边芦苇丛生,杨柳成荫,变成为平原上的小河沟了。水里有鱼有虾,还有河螃蟹(河蟹在入海口繁殖,小蟹苗逆流而上,在河水里生长。后来蓟运河修建了防潮闸,截断了河蟹自然繁殖通道,上游河里就没有螃蟹了)。在小河沟的西岸,距离西城门二三百米的地方,有三棵垂柳树。大柳树西侧有几户民宅组成的自然村,村名是曹家胡同,隶属西关行政村管辖。再往西南方向就是三岗子村了,其它地方都是农田。
城西的护城河到了城墙南面,水位变深了,河堤更高了,杨柳树更粗壮了,河面上还有撒网和用鱼鹰子捕鱼的小木船,南门外大石桥两侧的水位都有两三米深。由于护城河水量丰沛,1958年,县里在石桥西面安装了水闸,在桥东北端修建了小型水力发电站。当年国庆节时,城里南大街新竖立起的路灯杆上的白炽灯泡,也用这里的水电发出在当时看来比较明亮的光芒。
城东的东北角也是丘陵地带,护城河两侧也是黄粘土与沙石层重叠地形,也是深沟里的沙河形状,有水也是涓涓细流。护城河往南到崔店子大坑(崔店子村西,这里有泉眼)就变成黑土地了,长方形的坑里常年有水。再往南也是平原小溪的形状了,环绕东半个城墙流进南门外大石桥处。在东门外石板桥处,也有泉水冒出,小河里的水常年不断。那时石板桥的两边,河中荷花莲藕,河岸杂草丛生,水中有鱼,水面有鸭。现在的农商银行(信用联社)办公楼的地方,过去曾是一片芦苇。同时由于护城河的水源在北面地势较高处,还具有自流灌溉城南平地的功能。现在的国税局西边的物资局家属院(平房区),过去曾是用护城河水浇灌的一片水稻田。城南许多农户有园田,用护城河的水来浇菜。
过去东、西、南三个关的村外大道上,还都各有一座石板桥。东关村外的石板桥,俗称“龙水桥”,位于现在的中昌路与新华大街交叉路口(过去的东关环岛)西南侧的楼房底下。因为过去东门外大道与城门里东大街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根据地势向东偏南方向走的。桥下的一条小河,是发源于府君山前坡,辗转到崔店子村东,又从东关村外向东南方向,经穆庄子流入州河。西关村外大道上的石板桥,位于现在的交通稽查站办公楼前边街道上。桥下的小河,是从五名山东侧和渔山西侧经路庄村外流过来的。这条河流到南关村外与发源于五名山前从娄庄子村外流过来那条小河汇合在一起,向东南方向经蔡庄子村边进入州河。在这条河穿过南关村南的大道处又有一座大石桥,位于现在的商贸街西口北侧。这座桥有人称“龙水桥”,也有人称“龙石桥”。桥的正南方是通往溵溜和上、下仓的大道。桥南向东一条小路可去东、西七元和穆庄子村,向东南可去塘坊和管驿村。桥南向西一条小路可去杨园子、板桥、冀庄村。南关村南的大石桥与南门外护城河石桥一样高大,而西关村西的石桥和东关村东的石桥和东、西门外的护城河石桥一样低矮。由于蓟县城外这种北高南低的地势,这几条小河也具有排水与自流灌溉的双重功能,城西城南的许多村庄都有水稻地和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