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那时的土城墙,多数地段还是很陡峭的,只有些人们为出城干活方便而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因为拆城砖时造成墙体土胎散落下滑,使城墙的高度降低了,宽度加大了。顶部的墙面,已成为宽窄不一高低不平的荒草地。1958年,在城外西北角修建了三八水库后,在西北隅文庙胡同西头路口修了一条斜上城墙的简易大车坡道,往北通过水库大坝,与城西面的国道——天津至承德的公路相通。1962年党中央提出三自一包的政策后,老城墙上也有不少地段被附近的农户开荒种地,有些地段的城墙斜坡还被开成层层梯田。1969年战备活动中,还有的生产队在城墙上挖过防空洞。
老城墙及其两侧包括“马道”在内的空旷荒芜的地皮,过去被视为无主土地,实际上应该是归属当地政府所有的“官地”。因为那时没有《土地法》,城墙及两侧的空地,究竟是国家的还是所在村集体的归属不明。所以,解放后老城墙逐渐被瓜分为公家或私人的建设用地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城墙东南拐角的转角楼北侧,首先建立了县气象站(后来气象站又改建在东城门豁口南侧的城墙上,转角楼处改为财政局家属院)。六十年代后期又在西城门豁口北侧修建了城关医院。
后来,主要是1970年以后,城里人口膨胀,大兴盖房之风。老城墙有的地段建成机关单位,有的地段建起职工宿舍,有的地段则成为城里社员的房基地,盖起了个人住宅。后来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老城墙外边,不少的地段的城墙又被掘开成为通道。
1980年改革开放后,有些社员家庭和国家单位(建材局、外贸局)又在城墙上建起大楼房。
现在,原来县城里的老城墙,早已丧失了“城墙”的形状。南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商贸大楼、建材局、外贸局的办公楼。东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供电局家属楼和气象局。西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古街商贸店铺和独乐寺停车场。其它地段也有的被挖成了平地,在上面建起了房屋。那些没有挖平的部位,为了建房,也被削去了较窄的城墙顶部,变成了较宽的土岗。
从城外看,老城墙的北半部因三八水库的存在,尚可看到护城河上陡峭的土城墙遗迹。可是从城里看,除了西北部,即渔阳中学至一中体育场一段,还保留着高出地面的土埂之外,真正像墙的地段已经看不到了。
东南角和西南角以及白塔寺西侧等处的老城墙上,都盖了民宅。从老城墙外的街道上看,民房下的地面是个土岗,比外面的街道高出许多。可是从老城区里面看,老城墙部位的地面已经与其它地面无异了,因为大家盖房都讲究垫高地基,老城墙的夯土大多被城里人建房使用而挖走了。所以,从老城区里面来看,夯土城墙早已踪迹全无了。
现在,如果没有老年人作介绍,大多数生活在城区的人,已经不知道蓟州老城墙的位置在哪里了。
注:1991年版《蓟县志》中记载:“1945年10月,城附近居民拆除大部城墙砖石,东、南、西3门瓮城无存。1946年,再次拆除城垣砖石。”此记载与实际不符,第一次拆城墙砖石确实是1945年10月,第二次应该是1947年6月。而且瓮城也只是被拆除砖石,夯土城墙门洞和瓮城都存在。我是1948年出生,我小时候步行出城,见过西关和南关的城门洞和瓮城。
那时的土城墙,多数地段还是很陡峭的,只有些人们为出城干活方便而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因为拆城砖时造成墙体土胎散落下滑,使城墙的高度降低了,宽度加大了。顶部的墙面,已成为宽窄不一高低不平的荒草地。1958年,在城外西北角修建了三八水库后,在西北隅文庙胡同西头路口修了一条斜上城墙的简易大车坡道,往北通过水库大坝,与城西面的国道——天津至承德的公路相通。1962年党中央提出三自一包的政策后,老城墙上也有不少地段被附近的农户开荒种地,有些地段的城墙斜坡还被开成层层梯田。1969年战备活动中,还有的生产队在城墙上挖过防空洞。
老城墙及其两侧包括“马道”在内的空旷荒芜的地皮,过去被视为无主土地,实际上应该是归属当地政府所有的“官地”。因为那时没有《土地法》,城墙及两侧的空地,究竟是国家的还是所在村集体的归属不明。所以,解放后老城墙逐渐被瓜分为公家或私人的建设用地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城墙东南拐角的转角楼北侧,首先建立了县气象站(后来气象站又改建在东城门豁口南侧的城墙上,转角楼处改为财政局家属院)。六十年代后期又在西城门豁口北侧修建了城关医院。
后来,主要是1970年以后,城里人口膨胀,大兴盖房之风。老城墙有的地段建成机关单位,有的地段建起职工宿舍,有的地段则成为城里社员的房基地,盖起了个人住宅。后来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老城墙外边,不少的地段的城墙又被掘开成为通道。
1980年改革开放后,有些社员家庭和国家单位(建材局、外贸局)又在城墙上建起大楼房。
现在,原来县城里的老城墙,早已丧失了“城墙”的形状。南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商贸大楼、建材局、外贸局的办公楼。东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供电局家属楼和气象局。西关的城门两侧被挖平,修建了古街商贸店铺和独乐寺停车场。其它地段也有的被挖成了平地,在上面建起了房屋。那些没有挖平的部位,为了建房,也被削去了较窄的城墙顶部,变成了较宽的土岗。
从城外看,老城墙的北半部因三八水库的存在,尚可看到护城河上陡峭的土城墙遗迹。可是从城里看,除了西北部,即渔阳中学至一中体育场一段,还保留着高出地面的土埂之外,真正像墙的地段已经看不到了。
东南角和西南角以及白塔寺西侧等处的老城墙上,都盖了民宅。从老城墙外的街道上看,民房下的地面是个土岗,比外面的街道高出许多。可是从老城区里面看,老城墙部位的地面已经与其它地面无异了,因为大家盖房都讲究垫高地基,老城墙的夯土大多被城里人建房使用而挖走了。所以,从老城区里面来看,夯土城墙早已踪迹全无了。
现在,如果没有老年人作介绍,大多数生活在城区的人,已经不知道蓟州老城墙的位置在哪里了。
注:1991年版《蓟县志》中记载:“1945年10月,城附近居民拆除大部城墙砖石,东、南、西3门瓮城无存。1946年,再次拆除城垣砖石。”此记载与实际不符,第一次拆城墙砖石确实是1945年10月,第二次应该是1947年6月。而且瓮城也只是被拆除砖石,夯土城墙门洞和瓮城都存在。我是1948年出生,我小时候步行出城,见过西关和南关的城门洞和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