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家信
    家信

    说起通信线路维护哨,许多人是不了解的。我们连队的哨所分布在几百公里范围内,每个哨所常年只有两三个战士,一年四季见不到人,工作之余打扑克人都凑不齐。生活上的艰苦算不得什么,最让人痛苦的是精神上的苦闷,寂寞和孤独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也不知从那位老兵开始,哨所的墙壁上贴满了美女的画像,这些画像有的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有的是从杂志和报刊上剪下来的。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或许这些美女的画像多少能够帮助人们减轻一些精神上的苦闷和寂寞,虽然这样的做法部队是不允许的,但连里没有过多的干涉。

    那时的西藏,邮电、交通十分落后,信件常常不能按时收到,有时候很久收不到一封信,有时候一下来了好几封。收信不仅如此,寄信更是困难。那时的官兵,常因没有路过的汽车,写好的家信不能及时寄出。为了把信件尽快寄出,官兵把贴好邮票的信件交给彼此并不认识的过路司机,请他们帮忙带到拉萨丢进邮筒。许多司机是负责任的,但有些司机就很难说了。

    封闭在大山里的官兵,对家书的渴望,如同禾苗需要雨露一样。那时候,每当听到“邮车来了”的喊叫声,全连官兵们都会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不约而同地朝邮车跑去。

    收到家信的战士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没有收到家信的战士,只好默默地企盼着下一次邮车的来到。连队如此,哨所的战友们收到家信就更困难了。

    为了让哨所的战友们更快的知道家乡来信的内容,大伙想出一个好办法,委托总机班的战友,当家信寄到连队后,通过电话念给远在哨所的战友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

    由于沿途哨所的电话都是并联在一条电话线路上的,只要一人讲话,沿线哨所的战友们都可以听的见,这样一来,信中的内容就无密可保了,一封家信便成了大伙的家信,真可谓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

    有的时候家乡的亲人关心儿子的婚姻大事,千里迢迢寄来了姑娘的照片,儿子还没看到,战友们就先品头论足了,小伙子也只能根据战友们在电话中的描述,慢慢地想象,慢慢的品味。有的时候姑娘的来信火辣辣的,信中充满了柔情和爱恋,加上总机班的战友绘声绘色的朗读,大伙乐的不行,听家信的小伙子被搞的脸红心跳,万般无奈地在电话中大叫“求求你别念了!”那种滋味真不知是苦还是甜。

    要说什么是奉献,这就是奉献!无私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