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个小时以后,车队经过林芝,翻过嘎隆拉雪山口,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再沿着大峡谷转道向南,便进入了藏南地区的墨脱县。
而从这里开始,地势由北向南便急剧地下降,车队也正式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高山峡谷之间穿行。
数十公里的车程之间,这里的海拔就从北部4000多米的海拔,下降到南部不到1000米的海拔,仅道路的相对高差便达到了3000多米。
这也让人们在短短数个小时内,就能领略到从高山寒带景象到热带雨林,景象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
而雅鲁藏布江正是在这里,从东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两座山峰——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这两峰夹峙间奔涌穿行而下,在崇山峻岭之间劈开了一道深达五千多米的深壑,从而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也是最为险峻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原本这里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由于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所以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的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
或许印度对这一片土地觊觎良久,恐怕也有这里是扼守雅鲁藏布江咽喉之地的原因吧!
而“墨脱”一词,在藏语中的本意是“花”的意思。在藏传佛教经典中,这里便被称为“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
相传九世纪的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莲花生大师到达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地形四面环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极有圣地之象。于是决定在此修行宏法,并将这里取名为“白玛岗”。
而这一片神圣的土地,从此也被称为“隐莲盛开的地方”。
又因为墨脱境内的平均海拔只有1200米,而最低海拔却仅有115米。
所以,这里可谓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和其他的藏区相比,墨脱县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条件十分优异。
这里森林弥漫,花木遍山,藤萝为桥……植被品类众多,极为繁盛,高山峡谷景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让这里也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而于1959年才正式设立建制的墨脱县,曾经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而且直到1993年,这里才有沙石公路通达墨脱县城。
墨脱县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目前实际控制一万多平方公里。而另外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位于“麦线”以南而被印度实际控制。
墨脱县境内耕地面积约2万亩,森林面积约3200万亩,下辖8个乡和民族乡,近60个村。截止新世纪初,墨脱全县的人口仍不足一万人,境内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少数民族。
其中,门巴人大约在300多年前,从门隅、主隅开始迁入墨脱,绵延至今已有12代人,而最晚的移民也有8代人。
约在十九世纪后期,门巴族和珞巴族之间,经常因争夺土地和猎场而产生纠纷,也发生了多次规模性的械斗。
而当时占据此地的波密土王,也正是利用了门巴族和珞巴族相互争斗的时机,先后在墨脱地区建立了地东宗和嘎朗央宗,势力一度扩展到了下珞瑜地区,进而统治了整个墨脱和大峡谷地区。
直到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藏地方政府再次派兵征讨,才彻底消灭了波密土王的势力,而墨脱也直接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
后来西藏地方政府将地东宗,赠给了在消灭波密土王期间立功的色拉寺管理;又将邦辛、加拉萨地区划归为倾多寺的封地,而金珠地区则划为松果寺的封地。
车队在坑洼不平的沙石公路上,一路蜿蜒而下,让小秦处长和常宽都极为难受。
这一路上,车队不得好几次停车,等两人也吐了好几回,直到再无可吐的时候,两人才在车上昏昏欲睡起来。
就连一惯保持着铁血军人风范的龙云,这一路上也难以保持如钟的坐姿,也有些东倒西歪起来。
而一直安坐于车上,仿如不倒翁一般的齐默,时不时看着车外气势磅礴的风光,神情却极为轻松自如。
一路上,齐默看着精度极高的卫星成像军用地图,注视着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的车行路线,和代表着车队的几个小红点,兴致很是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