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71. 混乱落后的军制
    有赢就有输,人不但要赢得起,更要输得起,也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起,输都输不起的人,正常情况下,也很难赢得起,就算赢了一点,也会自得自满不再进步的。

    只要全力以赴了,就没有什么后悔了,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以后不断地以此为鉴,以自己的过去为目标,不断地超越自己,刷新自己的昨天的记录,这样,才会有进步。

    这些道理,三狗来回说了老半天,才能这些新兵听明白了一些,在最后的团体赛动员大会上,三狗一边给大家解压,又要给大家打气,这讲话,难度真大。

    团体赛这个冠军含金量是最大的了,不管那一级的,能晋级,都是对全连莫大的鼓励和信心的提升,所以三狗很重视这次团体赛,自己亲自挂帅带队出征。

    团体赛的规则简单粗暴,以连为单位,全连参加,官兵一致,全副武装,十公里越野,到达自己连的目的地后,马上按要求修筑工事。

    到达目的地半小时后,才有权力“进攻”附近的连队,输了的马上成为赢者队伍的下属,接着“火并”。

    火并前报出自己所属连队,同属的不用打,不同属的就打,直至到晚上六点结束,最后计算哪个连队“兼并”或是打败了几个连队。

    这样的规则,类似现代的病毒复制兼并的意思,军部明显没有把这次比赛看成一次全军的演习或是团级单位以上的对抗。

    这明显是考验每个连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在没有上级指挥下,与兄弟连队的配合作战能力。

    在热兵器时代,一个连几乎是最佳的独立作战团队,一百多人的人数不多不少,既灵活不臃肿,也能集中力量成为一次有效的战术打击。

    而营以上的作战单位,则要考虑到后勤补给、兵力部署和展开、兵种及兵力的协同等因素,不再是单单如连队一样完全不考虑补给,轻兵疾进进行超越攻击或是定点攻击。

    到了团级及以上的作战单位,除了考虑后勤保障和补给线安全、多兵种协同及针对性部署等,更多考虑的是一场战役的全局性,牺牲某些利益或部队,来换取整体全局的胜利等。

    所以到了团级以上的,就要设立参谋部,为军事主官提供作战研究和方案了,而军事主官考虑更多的是权衡利弊之下的拍板决定,而不是亲力亲为去做每一件事情。

    因为中国建立现代军队的时间非常短暂,大量军事长官将领们,他们的作战思维和观念还没有完全快速地转变到现代战争来。

    大量的部队对参谋及参谋部的作用不重视,导致团以上的部队,过于力量,依赖于军事主官的能力,而非专业的参谋团队集体智慧的能力。

    所以,很多团以上的部队,特别是师级部队,打上了鲜明的主官风格的烙印,一旦这个主官能力超群,那这个部队就实力超群,一旦这个主官战死或不在或调走,这个部队就垮了。

    当然这个除了建军时间短暂观念转变缓慢和不重视参谋制度,也和中国当时情景有关,军阀四起,到处在洗牌发牌,全国一片散沙。

    自然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没有一个全国性统一性的整军制度,即使后来东北易帜后全国名义上统一了,也制定了全国性的军事制度。

    但底下的军阀还是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中央,都认为中央不公平,想削弱地方强化中央,政令下不去,实际上还是全国分裂而治的。

    所以,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军队除了中央军和几个实力比较大的地方军阀,能对军队进行有效的整顿,其他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各种武器、制度标准多如牛毛。

    而现在主要的对手,日军则不是,人家是统一的,有标准实施的,而且已经严格执行了近百年了,即使中间稍有变动或是与时俱进,但总体都没有大变。

    日军的军官培训制度严格,升迁制度专业,非常重视参谋及参谋部的作用,所以在多兵种、大兵团协同能力,高出中国军队不止几个档次。

    现在的中国军队,以最具实力的中央军为例,建军的时间也就短短的十年多。

    从民国十五年(1926)开设黄埔军校,有真正属于自己军队,到现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也就12年。

    黄埔军校最早的几期半年一年二年就毕业了,需要大量的军官生去充实快速扩充的军队,所以这些军官生,几乎是没有多少时间真正坐下来学上多少东西。

    黄埔军校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只能从精神教育为主,提倡不怕死的黄埔精神,才能在短时间内,依靠底层军官不怕死带头冲的精神,取得北伐胜利。

    但到了现在,面对拥有火力绝对优势的日军,再采取那种落后的战术,可能在某个局部能有些效果。

    在正面整体战场上,这种人海冲锋的战术,在拥有优势火力的日军面前,无异于自杀,军事主官无异于在犯罪。

    就像桂军王牌第七军在淞沪会战里,三个步兵师发起人海冲击,不到半天就被打残了,那些可是有实力有经验的宝贵老兵啊,结果就这样无谓地牺牲在廉价的钢铁下。

    中国军方高层深知自身军队这个弱点,依靠黄埔军校军官生建立起的中央军体系架构,这些军官最多只能指挥到团一级别的能力,再往上就缺乏知识力不从心了。

    所以军政部加快速度建立了陆军大学,重视参谋的培养,还有将官回炉再造的脱产培训,也重视部队参谋制度的建立。

    很多师以上的参谋长,优先录取底层一线的军事主管,也就是带过兵上过战场的军官,实战派,而非学院派。

    虽然陆大几年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出来,但整体观念的转变还是需要一个时间,大量的军事主官一个是看不起参谋,老子是从底层一路打上来的,凭什么要听一个空降下来的。

    二来不喜欢放权,不愿意把军队的作战研究和部署及方案的权力交出去,如果你个人能力超群,可以一个人搞定这些事情,那无所谓了。

    可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至少一个参谋团队的工作量,就你一个人够呛了,何况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