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鬼子顿时傻眼了,后有如狼似虎的追兵,前有绝命关卡的堵截,边上就是滚滚的淮河,如何是好?
而河南岸的鬼子炮兵,也拿北岸没有办法,乱糟糟打成一片,没办法开炮援助,天色的日本飞机,也只能低低地盘旋着,无奈离开。
因为中国军一看到鬼子的飞机前来,更是拼了命地冲入鬼子人群里去,和鬼子混战在一起,才能避开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
112旅和113旅现场组织多支敢死队,开始穿插分割包围鬼子,二千鬼子被分割成小一块一小块的,被一块块围住不得动弹。
没有围住的鬼子沿着淮河岸边,朝东西两个方向狂逃,中国军也是分兵紧追不舍,38师见状,吹响了最后的冲锋号。
全师上万人奋力冲杀,撵着鬼子四处追杀,大量的鬼子在淮河岸边被射死,被刺刀捅死,被西北军的大刀砍死,鲜血染红了淮河北岸,鬼子伏尸数十里。
59军张自中将军没有满足这一点战功,在38师狂屠小蚌埠的鬼子时候,同时也指挥180师和骑兵13旅,由小蚌埠方向向东杀去。
一直杀到临淮关,帮助正与鬼子死战在一起的51军,几万人的冲击,犹如排山倒海一样壮观,直杀的鬼子四处逃窜。
59军不但替51军解了围,更主要的是收复了失地,把淮河北岸的阵地一举收复。
冲到淮河北岸的鬼子,大部分的结局和小蚌埠的鬼子一样,死在河里、河边、北岸的阵地里,以及在逃跑的路上。
此时不进行反攻,更待何时?
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接到淮河北岸51军和59军的电话后,异常兴奋的李长官,和参谋长徐将军立刻调兵谴将,对淮河南岸的日军进行大反攻。
命原来参加过淞沪会战的21集团军(桂系)从安徽合肥出发,以其第48军守炉桥地区警戒,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
命令51、59军即刻度过淮河,向南攻击淮河南岸的日军,巩固淮河两岸阵地。
第59、51军乘势反攻,恢复淮河两岸全部阵地。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东出明光河,攻击日军侧后。
淮河南岸日军首尾难顾,与中国军队胶着于津浦路沿线,从而使日军对淮河流域的进攻宣告彻底破产。
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日军精锐13师团全部歼灭,但也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
从战略上,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
这个战略,造成华北日军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
趁着日军兵败撤退之际,牛牯和老单他们的江北中队也赶紧出动,趁火打劫,伙同皖北当地人,洗劫日军的后勤和辎重部队,大发了一笔横财。
皖北人素称强悍,英勇善战,当地有句俗话说:“纸糊的江南,铁打的皖北”。在六合、定远、明光等地,日军都遭到了当地民众武装的袭击。
这里面,当然有牛牯他们江北中队的一部分功劳。
这些武装的民众潜伏在城镇中、村庄里、山林间,日军每到一村一镇都会遭到他们的打击。
当时的红枪会等武装组织约有3000多人,在皖北到处袭击日军,搅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忠救军总队也命令牛牯他们去跟红枪会这样的组织联络,发展他们加入忠救军,把江北中队扩建为江北大队。
……
这次淮河血战中,谭毅中和秦国纲两个排的人,死伤惨重,损失过半,最后一人只能各带着一个班,把身负重伤的673团张团长交给了337旅。
他们两各班剩下来的大部分是西北老兵,见到了59军,整支几万人的部队,都是西北老乡,可高兴了。
在老乡们的怂恿下,谭、秦两人拉着剩下的两个班,加入了西北军59军38师112旅223团二营三连里去。
当时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严格的身份认证,随便到一个地方,换个名字,就可以工作生活。
很多当兵的也是,换名字是常见的事情,这里呆的不好,随时有可能换个名字到了另外一个部队去,特别是另外一个部队有老乡亲友做军官的。
战争时期,部队少了人,大部分只是以牺牲、失踪、逃兵来作为计算,所以,军政部面对这样混乱的数目,也只能是一本糊涂账随便乱着记了。
而谭、秦两人这么容易走,主要是他们的上司部队,之前一起看守船只的连队,全部牺牲了,上至连长下至士兵,只剩下他们两个班人了。
没有了直接上司,报到起来也挺麻烦的,人家东北军见他们一口西北话,还以为他们走错地方了呢,直接把他们赶到西北军的驻地去。
再说,谭、秦这两个排本来就是桂军送来的地方部队,走留都无所谓,再说,人家西北军救咱们时候,也损失了不少人。
所以,就把走和留的决定权交给他们自己来定夺。
而谭、秦两人自然是想去西北军老部队的,他们以前的老部队虽然不是59军,但都是老乡,和老部队一样。就去了损失较多的223团二营三连,算是补充了。
就这样处理,皆大欢喜。
……
经过淮河血战后,徐州南面算是暂时消停了,日军想南北对开夹击徐州的想法,暂时实现不了了。
而徐州北线,却出了个大漏洞。
这个漏洞,就是韩复渠。
韩复渠,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主席。
身居要职的韩复渠,竟然不听李宗人的劝告,面对日军放弃山东泰山黄河的天险,不战自退。
这个韩司令,弃守徐州北线的黄河防线,让徐州的北大门马上失去屏障,露在日军面前,徐州徒然紧张起来。
其实这个韩复渠,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当年属于西北军冯玉详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作战有勇有谋,能力出众,凭战功快速升迁。
后来和石右三反冯投蒋,加速了西北军的分崩离析,韩本人更是获得重任,主政山东,倒是做了一些好事情,比如重视吏治、教育、农村等,做出了一些成绩。
但后来却又和蒋反目了,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在山东处于半独立状态,成为新军阀,这次华北日军南下,首当其冲就是山东,开始还打了几次硬战。
后来说中央把许诺给他的重炮旅给了汤恩博部,就不干了,拉着自己的部队连退几百里,五战区李司令长官急电:“请务必死守泰安”。
这货的回电竟然是:“南京不守,何守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