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5章:买马之役
    “可恶至极!天杀的狗蛮子~!”

    由于自己的防区长时间遭到敌军的猛烈炮击,旅顺南城守将牛录章京萨穆唐气得脑门上的青筋都蹦起来了,但除了放两句狠话之外,也不敢有所动作。

    他的上司,也就是坐镇北城的梅勒章京劳萨之前对其严加叮嘱,千万要固守城池,不得轻出,否则让狗蛮子夺取了旅顺二城,那就是天大的罪过了。

    眼下敌我力量相差极其悬殊,纵然两个牛录的人马都是上马能冲阵、下马可拼杀的精兵,而非寻常意义上的守兵,战力无比强悍,五百来人叱诧纵横,便可击退近万狗蛮子。

    可出城打野战的话,面对眼下不止万人规模的蛮子大军,胜算实在是微乎其微。

    只要拔起勇士遭到重创,你能指望续顺公的那群贪生怕死的手下会死守旅顺城?

    对这些奴才兵来说,调头跑路都是好的,说不定见到战事急转直下,就献城乞降了。

    八旗兵的作用就是要弹压奴才兵,避免让他们出现二次反水的情况发生。

    只能挨打,无法还手……

    自从对蛮明作战以来,萨穆唐从来就没受过这种窝囊气。

    眼见所部固守的旅顺南城已经被炮火硝烟所笼罩,惨叫声不绝于耳。

    但也只能选择继续隐忍,萨穆唐手头没有任何压制狗蛮子炮击的办法。

    太祖皇帝曾命令每个牛录都必须装备六十支鸟铳,妥善保养,不得有误。

    如今的皇上皇太鸡更是非常重视发展火器,为了得到孔有德所掌握的火器工匠和铸造技术,不惜封其为恭顺王。

    但大清高层以及下面的八旗各部,还是极其倚仗令兵器的作战方式,将求得就是“弓马娴熟”。

    旅顺城头的重型火器有碗口铳、虎蹲炮、大神铳、大小佛郎机,二城相加,火炮不下数十门之多。

    只不过射程都不远,根本无法与蛮明战船上的重炮相提并论,这会儿也只能看着人家的铳弹打过来。

    多数八旗将领都没想过蛮明真的敢派大军从旅顺登陆,如今算是被搞得有些措手不及,对援兵望眼欲穿了。

    光来一个甲喇的八旗勇士都不见得够用,起码要让贝子爷硕托集合两个甲剌的精兵,再调集驻扎在盖州的恭顺王孔有德所辖的上万天佑军方可退敌。

    只是复州近,盖州远,起码要固守两三天,头一批援兵才能抵达。

    至于眼下……

    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硬挺!

    旅顺南城距离海边仅有一里多而已,用发熕完全够得着,郑军舰队里,几乎每艘战舰上都装备了发熕,这会儿轰得正欢呢。

    倭军装备的火铳用来攻城无异于隔靴搔痒,郑芝豹鉴于当下两军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便帮了阿部重次一个大忙。

    上百门发熕集中火力炮击屁大的旅顺南城,效果自然是非同凡响。

    轰上一个下午,哪怕城墙不破,里面的狗鞑子也活不了几个了。

    郑芝豹心里则在暗笑,狗鞑子不是号称野战无敌么?

    此番自己刚好满足他们的心愿了。

    等被轰得生不如死,狗鞑子可能就会想要出城与倭军决一死战了。

    问题是,旅顺城撑死能驻扎一千真鞑子,剩下的都是狐假虎威的伪鞑子。

    一千真鞑子累死都打不过五万倭军,等阿部重次的人马解决了真鞑子,伪鞑子的末日就来到了。

    眼下的形势非常微妙,清军想要出城决战,无奈实力不济,既恼火又郁闷,被轰得瞪眼没辙。

    倭军想破城,也可以野战迎敌,但是己方没有携带重型火炮,敌人又在龟缩防御,他们只能远远的站在敌军火炮的射程之外进行观战。

    以战舰为主的郑军反而成了是役的主力,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对旅顺南城实施炮击。

    炮击的声音可以传到几十里开外的地方,只怕连金州那边的狗鞑子都能听见,即使听不见,也会得到旅顺守军送去的告急文书。

    阿部重次已经登上了黄金山,由于地形原因,这里正好是个非常合适的观察哨,他已经下令全军围而不打,静候敌军援兵。

    既然城里的敌军不愿意出战,那么阿部重次认为己方暂时也没必要发动攻城战,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将旅顺城内的守军当作鱼饵,吸引敌军援兵尽快前来,实施围城打援的战术,这才是阿部重次下令全军候命的真正目的。

    就这么一两千敌军,被五万大军瓜分,一个铁炮足轻能分到多少铜钱?

    显然是狼多肉少,等敌军援兵抵达,各家发动围攻,起码能多分得一点肉。

    即便清军派来的大量援兵抵近,阿部重次也不会害怕。

    在此之前,他早已给各军分配了相应的任务。

    由谱代大名人马所组成的第三军驻扎在旅顺城以西的白玉山和案子山。

    充斥各地外样大明的第四军和第五军分别驻扎在旅顺城以北的二龙山和以东的鸡冠山。

    第二军以馒头山为据点,实施围城。

    宝贵的第一军则被部署在相对安全的老虎尾,那里的守军没等郑军战舰发动炮击就已经跑光了。

    经过反复琢磨,阿部重次认为从金州与复州驰援而来的敌军援兵多半会是骑兵。

    这样的话,要尽快抵达路顺,案子山与鸡冠山之间的窄峡就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从地图上看,先要通过后八里庄,再到刘家沟,然后经王家屯,才能抵近战场。

    总体上来说,这样的地形对己方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伏击战术。

    在主要伏击地区,阿部重次命令仆役部队在上山之前,都要用铁锹在平地上挖坑。

    每坑不用多深,一尺足矣。

    重要的是数量一定要多,密度还要大才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迟滞骑兵在平原上的快速推进。

    两千仆役,每人挖五十个坑,总和就是十万个坑。

    翻一倍的话,就是二十万个坑……

    这战术就是某太子在《对鞑战术》上教授的新知识,或者说“新坑术”!

    狗鞑子的骑兵虽然厉害,但也得能冲起来才行。

    要是冲不起来,那就是披甲步兵了。

    虽然也很厉害,但少了战马,冲击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

    鞑子敢策马冲阵,马腿陷到坑里就会崴折,战马直接就成残废了。

    遍地挖坑只是第一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实施第二招,那就是在地上钉桩子。

    平地上除了坑就是桩子,鞑子骑兵能冲起来才怪。

    若是换作明军,某太子还会教他们埋地雷……

    这样的话,即便没有拒马桩,步兵方阵配合战车,在平原上也不会再惧怕鞑子的铁骑了。

    阿部重次看过之后,顿觉明国皇太子实在是太过荫损了。

    因为某太子还在书中指出,在战场通道中间布设的障碍要多,密度要大。

    两侧反而要少一些,这么做就是要起到“引流”的效果。

    鞑子骑兵见到两侧障碍物较少,不会傻到白白损失精兵。

    肯定选择从两个通过,无形间自动进入了火炮的射程之内。

    这样就给部署在山上的火器创造了杀敌条件,不被轰得人仰马翻才怪。

    要说鞑子被水淹,被火烧,被壕沟所阻,或许都见过。

    但遍地都是坑,多半是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事情。

    也就是某太子穿得晚,穿得早的话,鞑子们早就遇到了。

    某太子连自己的亲爹都……

    更何况是鞑子???

    这不但是真坑,还是一个挨一个的连环坑!

    一旦马失前蹄,那就得把上面的鞑子摔个狗吃翔不可。

    某太子把这招教给了倭军,偏偏对方做事是非常认真的,那场面就逐步变得有些辣眼睛了。

    密集恐惧症患者最高不要观看,连想都不可以想,否则全身上下都被瘆得起鸡皮疙瘩不可。

    第三军从西边的白玉山脚下开始,第四军则从北边的二龙山脚下开始,两军的仆役大规模比着哪边的挖坑多。

    原本阿部重次只是让仆役挖坑,每人须挖五十个。

    很显然,哪边的坑多,哪边就能坑到更多的清军。

    两个军的将领们又不傻,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

    开始还是仆役挖,后来两边觉得人不够多,速度不够快。

    后来除了警戒部队之外,全军都投入到了挖坑作业当中……

    一万六七千人,挖了一个下午的坑,你说会有多少???

    伏击地区在三十步宽的区域内全是坑,多到自己人都担心走路会崴脚的地步。

    等到日落之后,诸多大名又开始担心清军援兵见到这里挖坑太多,就会绕道。

    这准备工作真是又费体力,又费脑子,很熬人啊~!

    好在驰援旅顺只有这么一条大路,其他都要穿过山区。

    骑兵进山的话,一旦遭遇伏击,那就是死伤过半的事情了。

    阿部重次就是要在旅顺周边地区布置一个口袋阵,不论清军援兵从任何方向过来,最后都跑不了。

    对方要是不来驰援,最迟五天,旅顺城便会被郑芝豹舰队用发熕给轰塌了。

    届时城内守军若是不主动跪地乞降,一个都活不了。

    一个敌兵价值一百两银子,谁不眼热?

    倭军内部的分成是这样的,德川大将军本人提取二十两,各大名提取二十两,剩余接归下属所有。

    一换算的话,六十两银子差不多能折合三万钱,可以买一匹战马了,闻讯的武士们自然是欣喜若狂的。

    不然大伙挖坑怎么那么积极呢!

    没人喊累!

    因为明后天掉进坑里的可都是活生生的银子啊~!

    对武士们来说,这简直比钓鱼来钱还快……

    不用多,一季干一次,全年就能过得无比舒坦。

    占多数的步战武士不是不会骑马,而是囊中羞涩,买不起战马。

    通俗上说,只有刀、马、甲三者都配齐了,才算是一名装备合格的武士。

    在他们看来,眼下的战事就是为了买马而准备的。

    故而在私下,很多步战武士都将是役命名为“买马之役”!

    三万钱,换作平时,不知道要攒几年才能攒下。

    而现在,一战之后,说不定就到手了三万钱。

    想到这里,不少穷困潦倒的武士都眼冒绿光……

    他们没有仆从,也没有战马,部分人的大铠还是木头做的。

    全身上下,唯一还算过硬的装备就是手里的薙刀和武士刀,再就是背着的和弓。

    想要翻身,不论如何都要在是役使出浑身解数了,不然天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有机会。

    每一名武士内心都是孤独的。

    “真正的朋友”只有手里的刀、身上的铠以及胯下的马。

    装备越好,所谓的“朋友”就越多。

    反之,就越发的苦闷与压抑。

    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并改善生存现状。

    这就是武士们存在的意义!

    装备最好的武士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除非其地位已经晋升到了大名。

    与铁炮足轻营盘里插科打诨的一副市井模样不同,武士们在大战之前,或在闭目养神,或在检查兵器,交头接耳的情况都很少见。

    铁炮足轻与仆役加入战争只是为了得到乞活的铜钱,而武士们则是为了活得更好。

    由于追求不同,所以他们也显得比对方更加的努力上进。

    为了购置三大件来装裱自己的面子,武士们甚至愿意付出生命代价。

    在武士们看来,这个理由是非常合理,且无可厚非的。

    失去一切的武士那就是浪人,比足轻还没有归属感……

    由于本土长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导致武士集团生存压力很大。

    尤其是步战武士,很多人都在勉强度日,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也不是鲜见。

    到了辽东半岛,还不曾接敌,但却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

    这里大米管饱,每人还能分到一斤重的鱼以及不少海带佐食。

    海鲜都是随行的渔船捕捞上来的,这样就地取材,配合郑氏从南方运来的粮食,便可支持五万大军在辽东半岛征战月余了。

    一些大名觉得海鲜乏味的话,还可以享用附近百姓种植的蔬菜和饲养的牲畜,他们不吃,也会便宜敌军。

    明国皇太子已经知会了德川大将军,辽东半岛为敌占区,此范围内的任何物资,除极个别之外,倭军登陆后都可以无条件征用。

    战区的人口都可以装船运往山东,这些人口也能兑现银子。

    抢人也能变现,这是让大名们非常开心的事情。

    不论是大名还是武士,都不曾想到战区的餐食比本土还要好。

    因为贪吃,足轻与仆役里的很多人都撑到无法弯腰了。

    由于家境不好,自己赚的又不多,他们在老家吃饭都要定量。

    这下总算可以放开吃了,使得他们的吃相让大名们感到非常的尴尬。

    幸亏军营里只有翻译和向导,不然真是要被明军同行们给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