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机场守备队根本没有料到他们会遭到这么多敌人的猛烈进攻,刚开始还做了一番激烈的抵抗,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敌人开始向着他们发动进攻之后,机场守备队的指挥官心知已经无法守住机场,于是
便下令放弃机场,向密支那城区方向撤退。
凌晨五点二十分钟,第一支中美联军的部队冲入到了机场之中,而这个时候日军机场守备队已经丢下了三十多具尸体,逃离了机场,于是第二纵队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彻底夺占了西机场。
这对此次奇袭密支那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只有夺控了西机场之后,他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兵和物资。
在夺控了西机场之后,亨特立即命令麾下的中美联军全力以赴的清理机场跑道,并且命令随行一起前来的机场地勤人员,竖起风幡还有各种必须的仪器。
而西机场跑道虽然比较完整,但是由于前期美国空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不断的空袭轰炸,还是在机场跑道上留下了不少的弹坑。所以这也给他们造成了一下麻烦,不得不派出大批中国部队,利用携带或者找到的简陋的工具,全力以赴的开始填埋这些弹坑,并且用原木临时制作了一些打夯的工具,将填平的弹坑夯实,起码可供临时
凑合着起降飞机,这项工作浪费了他们不少人力和时间,但是也没有办法。
而西机场日军的机场守备队在撤出机场之后,便开始向密支那城区逃亡,可是跑出没多远,天刚刚蒙蒙亮,就又被一个连的美军拦住了去路,随即发生了激烈的交火。这些日军急于突围逃命,所以很是玩儿命,而美军方面因为有亨特的严厉命令,也不敢放水,于是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最终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激战,在拥有全面火力优势的美军面前,这些机场守备队
的日军,终于被彻底打垮。大部分日军被这个连的美军当场射杀,但是还是有少数日军被逐散,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逃脱了中美联军的围追堵截,虽然没能彻底将其全歼,但是也算是差不多了,所以突袭机场的战斗才算是画上
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但是西机场遇袭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密支那防卫指挥部之中,丸山房安听罢之后,大吃一惊,他这才明白,这一次跑来偷袭密支那的,并非是只有瓦扎那边一支敌军,还有一批敌军,绕过了瓦扎,偷袭
了西机场。这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西机场反馈给他的消息看,这次偷袭西机场的中美联军兵力也不少,具体情况虽然不明,但是大致可以判断出敌人的兵力在两千人以上,这么一算下来,偷袭密支
那的敌人兵力,可能会超出四千人。
丸山房安意识到敌人这一次对密支那发动的偷袭行动,对密支那是势在必得,而他目前手头所拥有的兵力,并不足以确保密支那的安全。
而且敌军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了城外的西机场,那么敌人的目的应该很清楚了,他们想要利用西机场,来继续获得增援和物资支援,可是他目前手头的兵力,却严重不足,根本无力重新再夺回西机场。
于是他只能一边立即向田中新一汇报这边的情况,一边又直接越级,向第三十三军司令部告急,请三十三军司令长官本多政材立即想办法调集援军,增援密支那!同时他下令将密支那守军全体派入到了阵地之中,在天亮之后,又派出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日军,赶赴到紧邻密支那城南侧的北机场,加强北机场的守备,同时做好抵御敌军从西机场方向,向密支那发动
进攻。这一次他派出他手下的一个得力干将去北机场坐镇指挥,并且命令他,如果可能,在守住北机场的同时,最好能发动一次反击,给敌人一次迎头痛击,遏制住敌军的攻势,但是对于重新夺回西机场,他并
不抱任何希望。毕竟敌人仅仅是控制西机场的兵力,就超过了他目前手头控制的兵力,除非他集中起密支那城中所有的部队,对西机场发动反击,才有可能夺回西机场,但是密支那就变成了一座不设防的空城了,这个时
候如果再遭到一支敌军的偷袭的话,那么密支那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丸山房安衡量了一下之后,决定固守待援的同时,采取小规模的反击,为援军到来争取时间,这样才有可能守住密支那。
到目前为止,丸山房安还在对牟田口廉也发动的英帕尔战役抱有幻想,他认为只要牟田口廉也能迅速拿下英帕尔,那么在此之前,他只需要守住密支那,那么敌人在英帕尔失陷之后,便会不战而溃。
在下达了一系列的作战命令之后,丸山房安又下令,将密支那城区之中的所有物资全部集中分配,节省粮食消耗和弹药消耗,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
这一点上丸山房安充分的表现出了他的指挥才能,临危不乱,而且迅速的就抓住了重点。从后世的历史记载之中,很多资料都记载历史上密支那战役,负责镇守密支那的最高日军指挥官使水上源藏少将,而水上源藏则是第五十六师团的步兵指挥官,是密支那在遭到中美联军偷袭之后,才匆忙
率领援军奉命赶赴密支那应援的。实际上在历史上,最早负责坐镇密支那的,便是这个丸山房安大佐,并且在数月时间的密支那攻防战之中,始终都是这个丸山房安大佐主导着密支那的防御作战,而水上源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控制密支
那的全部守军的指挥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水上源藏奉命驰援密支那的时候,带来的援军兵力比较少,只有区区八百多人,而丸山房安手中当时却有一个满编的大队,另外还有第十八师团各部兵员等将近三千多人。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