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真难受呀!不但冷的够呛,而且还晕的厉害,这飞机呼的一下飞起来,接着呼的一下又下去,可把我们给折腾惨了!我在飞机上的时候,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了,只差把胆汁都吐光了!
我们在飞机上,冻得挤成一团,眉毛上都结霜花了!差点把我们给活活冻死,我当时想,我弄不好死定了,差点吓得我从飞机上跳下去,觉得摔死也比活活冻死要强!
下飞机的时候,我还记得,我是被人给抬下来的,这裤裆都被吓得尿湿了!真是丢人呀!”另一个新兵接口说道。
他们倒是没夸张,现如今国内各种物资都十分短缺,布料也一样少得可怜,虽然美援之中,给中国提供的有布匹,按照当时上面的要求,赴印的补充兵,每个人要发给一身新的军装,另外还有一双鞋子。
可是真正能发到新兵手中的新军装几乎没有,有良心的军需官,还会想办法给他们弄一身破军装凑个数。
而有些军需官则把原来应该发给新兵的新军服给克扣下来,每个人发给了他们一块布料,披在身上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做衣服。这还算是好的,起码有块布能遮一下皮肉,多少御一点寒,可是有些黑心烂肚子的军需官,甚至在新兵登机飞赴印度之前,干脆把他们身上的军装或者是布料都给扒了去,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新兵们到了
印度,有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支持,肯定不会让他们再穿这些破烂了。
所以这些破烂在他们眼里,也是可以留下来换成钱的东西,于是他们便做出了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很多前期飞赴印度的补充兵,都是光着身子只穿了一条裤衩子,便被运到了印度,到了印度之后,下飞机的时候,那些汀江机场的英国人和印度人,看着这些身材瘦弱的中国人,就这幅德行被运到了印度
,纷纷嘲笑他们是一帮叫花子,着实让中国人丢大脸了。这时候又有人说道:“你们是不知道呀!我还听说过一个笑话,而且是真的!有一些新兵,被装上飞机,从国内运到印度的途中,在飞机上真的被冻惨了,他们于是就干脆在机舱里面,找了些装东西的木头
箱子,砸烂了之后,在飞机的机舱里面生火烤火!
飞机的驾驶员飞着飞着,闻着味不对,还以为飞机起火了,扭头到后面一看,差点吓哭了!
你们猜怎么滴?机舱里面还堆了一些破损的弹药,里面甚至有手榴弹,这帮傻货就在弹药旁边,在机舱里点火烤火,哈哈!真是差点把飞行员给吓死!
要是当时他们能跳飞机,就跳飞机了!把飞行员吓得哇哇大叫,冲过去把火给弄灭了,把飞机上装的那些傻货,一个个骂了个狗血喷头!哈哈!”又有一个老兵在一旁说起了他听说的传闻。
这事儿也确实是真的,国内运到印度的很多士兵,是强行抓壮丁抓来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以前大字都不识一箩筐,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什么时候见过飞机这种高级玩意儿呀!
别说是坐飞机了,见一眼飞机都是稀罕事,就算是后世的中国,也有不少老百姓从来没有近距离的接触过飞机,就更不要提这个时代的这些中国人了。
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安全不安全,昨天还是农民,今儿个就被抓来当兵的,所以他们冷,就想办法烤火,结果在飞机上闹出了这种天大的笑话。
当时飞机的驾驶员可想而知心情有多么崩溃,这还不算,他们点火的原料是飞机上一些弹药箱的包装箱,旁边还堆着一些破损的弹药,万一一个火星引燃了弹药的话,那么……
这些112团的士兵们说话的声音比较大,也传到了方汉民的耳中,方汉民听罢之后不由得摇头苦笑,因为这种事他也听说过,包括他手下一些新兵们在来印度的时候,也曾经闹过不少笑话。
中国封关锁国时间太长,历史上大清朝暗弱和夜郎自大,虽然到了民国也没有多少改变,以至于老百姓对于很多世界上出现的新鲜事物,完全没有任何了解,以至于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更可恨的是国内的那些军政方面的囊虫,即便是在这样国难当头之际,还是在拼了命的趴在这个国家身上吸血,对于这些即将走上战场的官兵们,他们也照样毫无人性的从他们骨子里榨取利益。
这恐怕才是国民党政府,最终在抗战之后,民心大失,以至于面对着**的军队,最终短短三年时间里,便一溃千里败逃到台湾偏居一隅的原因吧!
在面对着这样不公正的待遇面前,这些**官兵,要是能甘心为国民政府卖命的话,那还真就见鬼了。不过现在驻印军这边士气高涨,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在控制军队,最重要的是他们控制了后勤补给,彻底摒弃了**内部的那些陈规陋习,彻底杜绝了当官的喝兵血的渠道,使得官兵们可以得到应有的待遇
,起码可以吃得饱穿的好。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将士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打回家去这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一支军队只要有信念支撑,那么他们就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超强战斗力,而驻印军现在就是这样一支拥
有着信念的军队,所以他们才会在缅甸战场上展现出了这样强大的战斗力。可是方汉民也清楚的知道,就这样一支,在这个时代中,堪称中国最强的军队,等回国之后开始了国共内战,却基本上都表现平平,即便是他们拥有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算是最好的武装,最终也还是被**的军队打的丢盔弃甲,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在归国之后的内战之中,已经彻底失去了他们的信仰,再一次沦为了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所以战斗力也就开始迅速下降。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