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没有这种可能。”项静突然开口了“这个忍者,有双胞胎的姐妹”
一模一样,要说会隔空出现,那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是两个人,两个人,又是一模一样,那不是双胞胎,还是什么
现在,摔死了一个,还有一个不知所踪
项静的这个脑洞,也够大了,而秦观却郑重地点点头“看来,下次活捉了对方,我们不能放过她了。”
把它关到铁笼子里,看看还有没有一模一样的同伴来救这就是秦观的想法,上次自己难道是妇人之仁了
管他呢。
“好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现在,我们有新的更加重要的事。”秦观说道“我们去114所。”
之所以来金陵,秦观就是要来114所的,秦观知道想要研制汉国自己的机载雷达,就必须要依托于114所。
战机可以分成三大块,机体,发动机和航电,其中的航电上,机载雷达就是重点。
同时,汉国的机载雷达,经过了多年研发,但是进展却是相当缓慢的。
按早期工业模式,机载火控雷达主要是航空体系下的6607所和下属的7780厂的工作,这些编号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说名称就更清楚了,其中的6607是中航机载雷达所,而7780厂,在后世就是大名鼎鼎的长虹电子。
他们对战机雷达的研制是很早的,在1964年就启动了s4雷达项目,专门为为歼8战斗机研制的配套雷达项目,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独立自主的机载火控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
在当时的潮流下,一个简单的单脉冲雷达,却要求能探测三万米高度三马赫速度的100公里外的目标。
其实这就是专门针对米格25的了。
那个时代,高空高速是特色,结果,这部雷达1965年就完成了样机,1971年装上飞机试飞,但是一直无法正常工作。
最后搞得歼8只有装原米格21的s3雷达测距器,没错,就是最简单的测距雷达,只能作为白天战斗机使用。
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和平典范项目,给歼八搞个鹰国的雷达来用,结果这个项目很悲催。
一个单脉冲就这么困难了,更困难的是研制单脉冲多普勒雷达,军迷嘴里,一般简单叫它为d雷达。
普通的单脉冲雷达只能上视,平视都必须在高空,而且地面还要基本为平原,海面,必须要有多普勒体制,把地面杂波滤除,才能够在低空使用。
鹰国在70年代开始就已经大规模普及d雷达。d雷达在空中可以完全无视地杂波的影响,即便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都能从山沟里精确的发现移动目标。
但是汉国的研制却是艰难的,虽然从1972年起开始研制d雷达,但长期以来,连d雷达的基本方向都不清楚。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单脉冲雷达时代,雷达大多还是模拟电路为主,而d雷达,滤波利用的是快速傅里叶变换,必须是全数字雷达,可惜,汉国的雷达工作者们根本就不知道,而且在那个时代,研究的主力人员,都只熟悉模拟电路。
所以,6607研究所一直在模拟电路上折腾,连方向都找不到,可以说,整个80年代,汉国的雷达工作者都还在为d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算法犯愁。
80年代初一个研究所懂数字电路的人不到2,到了90年代中期,几乎90的人都只在数字电路上设计工作。所以,汉国的d雷达实际上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而在19801995年这段时间研究的d雷达无一成功。
因为歼八没有合适的雷达,所以,还曾经被称为了和平鸽,一架承担高空高速拦截任务的专业截击机,居然只能挂载近程空空导弹,绝对是个讽刺了。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有三个项目的引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鹰国的anag66v2,虽然交易没有达成,汉国的科研人员甚至没有接触到实物,但是前期的技术和资料工作上,第一次清晰地完整的观察到现代d雷达的完整原理,性能机理,功能和硬件软件的相互关系,组织架构,结构和关键性元器件以及电路基础。
第二个就是大卫国的e2032雷达,这个雷达其实不先进,但是了一种在当前商用货架产品中攒出一台性能说得过去的雷达的思路。
第三个,就是面条国的grifo7s雷达,这是一个极端轻量化的简易d雷达,它告诉了我们d雷达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些什么,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小型化轻量化产品。
因为机载雷达的发展困难,80年代末空军打破我国原工业规划的基本架构,向电子部所属的第114研究所求援。
不错,这是体制的问题,空军的雷达研究,是6607所,而114所是律属电子部的。
而且,114所,主要从事的是地面雷达的研制,它是当时汉国雷达方面最强的研究所,也是产品和技术实力最强的研究所,攻克d难关从此就两条腿走路,航空部的6607和电子部的114所。
对6607研究所,秦观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里面的技术人员,全部都是搞模拟电路的,也只能是从114所上突破了。
毕竟,后世的雷达型号,几乎都是在11471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雷达前面的114,就是研究所的代号,7是雷达口径,1是第一次研制,后面还会变成2和3。当发展到11473的时候,就是那架猛龙上配套的机载雷达了,已经完全成熟了。
虽然这些年来,国内在机载雷达上举步维艰,但是,秦观的穿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优势的。
当苏27被秦观交换过来之后,6607所的大部分专家,都去了6601所,去那里研究那台重达一吨的雷达去了。
而114所,则受到了委托,研究那架枭龙的雷达和猛龙的雷达。
现在,大概已经过去半年了吧。
时间过得真快。
这半年的时间,秦观知道,对从零开始研制一款战机来说,是相当紧张的,对机载雷达的研制来说,更是紧促的。
不知道114所,会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惊喜啊。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