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
    在金红的朝阳之下,又一个早朝结束。

    文武百官三三两两的越过波光粼粼的金水桥,各自返回衙门。

    李东阳略微慢走几步,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闲谈几句,到午门外的翰林值房稍坐,“东山兄,张昭欲以北直隶卫所移辽东实边,你意下如何?”

    这句话问的是有背景的。

    刘大夏前几天上书力陈真理报掌握舆论的坏处,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批。而是被留中。

    恰恰,前段时间第二次奏陈兵政十害,并且要求辞官回乡。弘治皇帝没有同意,而是令刘大夏“兵政十害”的具体内容报上去。

    在刘大夏眼中,明王朝此时是国家民穷财尽。现在应该革除弊政,消减开支。

    但是,张昭还在瞎瘠薄折腾。弘治皇帝竟然想让张昭到辽东屯田,积攒钱粮,然后剿灭朵颜三卫。他怎么可能同意?

    自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攻掌兵权。随后兵部逐渐凌驾在五军都督府之上。到弘治年间,刘大夏这个兵部尚书,有权对明朝军队的任何事务发表评论,且份量很重。

    但是,张昭执掌后军都督府,按照职权,同样可以对北直隶卫所拥有发言权。而且,他和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两人拥有着废除卫所的“人望”。

    废除卫所的好处,目前朝堂诸公都是看的到的。而经历过之前张昭的真理报和徐光祚的论道报的口水战,京中上下对废除卫所都有共识。差别只在如何废除上面。

    而弘治此时偏向张昭的意见,这就很微妙啊!

    怎么,兵部尚书的份量何时比不过一个后军都督府的伯爵?

    李东阳找刘大夏“谈话”,是怕这位仁兄真的辞职不干。第一,弘治皇帝还是很看重刘大夏的,希望他干下去。第二,刘大夏是李东阳推荐的。

    这其实也是内阁的意思。李东阳和刘大夏私交甚好,由他来出面和刘大夏沟通。两人不仅仅是乡党。而且同为天顺八年的进士,而且还同时是庶吉士。这关系铁的没话说。

    …

    刘大夏坐在值房的板凳中,窗外的广场上树影被朝阳照的斜斜的。他看一眼窗外的景色,收回视线,叹口气,道:“宾之,如今国困民乏。张昭怎么老想着征战?那人血染红的爵位真的那么好?”

    时年六十六岁的刘大夏须发皆白,看着老态龙钟,但说话很不客气。

    李东阳还是笑眯眯的模样,说道:“东山兄,张昭在天子面前打包票,不用国家一分银子。”

    他对张昭平定鞑靼之前,先灭掉朵颜三卫的战略是认可的。

    刘大夏喝口茶水,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宾之,这是蒙蔽天子吧?北直隶所有卫所中的士卒、以及其家属加起来只怕不下有一两百万人。移民辽东,路上都不吃不喝吗?

    辽东的土地再肥沃。如今是夏季。走过去种冬小麦,也得来年才有收成吧?这些人这几个月怎么熬?死在路中,就是作孽!”

    李东阳依旧不恼,慢条斯理的解释道:“移民辽东将会分批次进行。鉴于宣府的形势,那里的卫所暂时不动。先迁大宁都司那里的卫所。”

    刘大夏皱眉,“怀来、延庆两地的卫所也要迁离?这可是拱卫京师的力量。宾之,你没有忘记瓦刺人是怎么打到京师来的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大臣们心中永远的痛。煌煌大明,竟然被蒙元余孽打到京师,连皇帝都俘虏。

    李东阳道:“有新军营镇守京师,不回再出现那种情况。张昭准备在迁移的卫所所在的府各设府卫所,用于管理征兵、预备役、退役等事宜。归各都司管理。”

    刘大夏愤然的冷哼一声。如此大的变动,他这个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

    李东阳无奈的叹口气,道:“东山兄,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还没有递上来。按照这个设想,等同于裁撤多余的兵员啊。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东山兄,张昭到辽东屯田,总好过他继续折腾万全都司、大宁都司的架构。他想要积攒足够的钱粮剿灭朵颜三卫,至少要五年的时间。

    闹个天灾,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费十年之功。何妨先答应他?”

    这样解释,刘大夏就能接受了。张昭自己愿意去辽东种地,确实好过他在京中折腾来折腾去。他现在务实的做法不是抵触,而是赶紧答应张昭的条件,把张昭送去辽东种地。

    “张昭要朝廷给予什么条件?”

    “辽东都司划归他管。再加上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这三个都司的人事权归他。另外,他有权调动宣府、蓟州镇、辽东镇的边军,以及新军营,应付朵颜三卫的袭击。

    内阁那边,他要求沿途府县,以及山东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给出的承诺时,为国家新增二十万自耕农。重新设置大宁卫,拓土千里。噢,这话听听就可以。光是二十万户自耕农的承诺。内阁就愿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是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诸部。而真正实地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铁岭、抚顺、本溪一线。差不多是今辽东省的区域。

    明王朝并未设辽东布政司,而是将这块区域划归山东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张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会涉及到山东布政司。

    而所谓“自耕农”,就是在黄册、鱼鳞册上,缴纳赋税,服徭役的百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基础。其余的权贵啊、读书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别想收税。

    所以,明朝财政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税源枯竭啊!自耕农从来都是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刘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当过总督的人,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二十万户自耕农啊,这条件开出来,朝廷根本没法拒绝。西北那边新增万户,朝廷上下就欢喜的不行。

    “可以答应。做不到,就让他在辽东种地。但是,张昭军权在手,就怕他擅开边衅。”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于说尾大不掉。这就更扯淡。张昭是默认的将来统帅大军人选。回头他手握新军营,兼提十万大军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现在的权势大得多?

    李东阳道:“不会。他没有粮草、弹药。他若要剿灭朵颜三卫,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过程中,小打小闹,不可避免。”

    这一点,李阁老同意非常注意。

    刘大夏点头道:“宾之,如此便可行。”

    …

    …

    李东阳把刘大夏给“忽悠”的松口时,张昭正将新印刷出来的教材运送到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

    “学生见过伯爷。”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