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八十章 洪都德胜门
    话说朱元璋也就是顺便问了朱文正一句,这张子明生前是什么职务?家中是个什么情况?并叮嘱朱文正一定要好好抚恤张子明的家人。

    可是张子明到底有没有家人,老家在哪里,朱文正压根儿就不知道。朱元璋一下子提出了这些个问题,倒是把朱文正给难住了。

    但朱文正毕竟是朱文正,他可是当大都督的人,这个场面还是应付得来的。为了不露馅儿,朱文正便告诉朱元璋,这张子明生前是他麾下一名千户,是孤家寡人一个。因为平日里办事比较机敏,这次被朱文正派去应天求援。

    朱元璋听说是这个情况,转头告诉身边的刘基,对于张子明的事迹要大肆宣扬,要让全体官兵都向他学习。

    紧接着,朱文正又说出了第三条原因。那就是,众将临危不乱、指挥得当。

    朱文正一一列举了邓愈、赵德胜、薛显、赵国旺、牛海龙等将领的英雄事迹,特别是目前还健在的邓愈、薛显二人,朱文正更是好好表扬了一番。但对于他自己,他却只字未提。因为朱文正心中清楚得很,表扬这些人就等于是表扬自己,没有我的英明领导,他们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吗?

    果然,朱元璋对朱文正的发言是相当满意。朱元璋对众将说道,赵德胜、赵国旺、牛海龙三位高级将领在洪都保卫战中捐躯,一定要优抚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德胜,上次在龙湾之战中就立功不这次又在洪都捐躯,是不是应该在洪都给他塑个像、建个祠什么的,以示对其的纪念。

    对于朱元璋的这个最新指示,朱文正表示,他回洪都之后立即办理。这时,刘基倒提出了一个省时省钱的好方案。

    刘基建议朱元璋,这塑像、建祠什么的,得花费不少钱财。虽然是为了纪念英雄,我们不应该在乎这几个钱,但是眼下霸业还未成,能省的钱还是要尽量节省。

    刘基认为赵德胜的名字起得很好,“德胜,德胜”,有“旗开得胜”之意。洪都城最北边的城门为南宋名相李纲所筑,被称为新城门,也有人称其望云门。不如就将此门的名字改为德胜门,既纪念了赵德胜,又寓意“旗开得胜”。

    朱元璋一听刘基这个方案,大声叫好。这还真是一个省钱又省时的好方案。自此,这洪都城最北边的城门就被称为德胜门了。

    谈妥了德胜门之事,朱元璋突然话风一转。他问朱文正,洪都众将士此番都应受到表彰。该升官的就升官,该奖赏的就奖赏,该恩恤的就恩恤。可是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他朱文正自己呀?他朱文正此次立了这么大的功,又该受到什么封赏呢?或者说,他朱文正此次想要得到什么奖赏呢?

    朱文正可没想到朱元璋会当着众将的面问他这个问题。当时,朱文正心中是一阵狂喜。他心想,看来叔叔是认可自己在洪都城内取得的成绩的。

    只是这么直白地问自己想到得到什么奖赏,而且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朱文正肯定是没法说出真实想法的。

    朱文正当众回禀朱元璋,他深得吴国公大人厚爱,被封为大都督。就理当为了吴国公大人的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次的洪都保卫战,他只是尽到了一个臣子和一个侄子的本分,他哪里还敢讨什么封赏

    朱文正这番虚伪的话,让朱元璋倒是挺满意的。他心想,这小子倒还是有自知之明,不跟其他将领抢功,这就对了。这次虽然你保卫洪都有功,但我就是不能奖赏你,我就是要以此来凝聚人心,要让世人都知道我朱元璋绝不是一个任人唯亲之人

    这叔侄二人都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之人。一个是嘴上说不要任何封赏,但心里恨不得马上就能得到重重的封赏另一个是嘴上说要奖赏你,可为了维护自己的清誉,其实是不想给侄子任何封赏。

    也正是因为二人均是口是心非,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叔侄之间上演了一场人伦惨剧。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言归正传。说完了洪都方面的阵亡将领的优抚事宜,朱元璋顺带着又说了说鄱阳湖战斗中阵亡的将领。他让各位带兵将领做好统计,统一上报到康茂才处,由康茂才会同李善长处理好此事。

    朱元璋还专门提到了被张定边杀害的陈兆先、宋贵、陈维林三人,说这三人明知张定边有万夫不当之勇,还敢上前与其一战,其勇气着实可嘉。这一次,朱元璋又单单对韩成代其受死一事,采取了选择性遗忘的态度。

    说到这里,朱文正又打了个岔。他打的这个岔直接导致了陈维林从此再也无法回到军营了。

    朱文正听说陈维林死了,他十分惊讶地对常遇春说道:“陈维林的功夫我了解呀!纵使那张定边有万夫不当之勇,陈维林也不至于被其轻松挑落江中呀?就算被其挑落江中,也不至于身死呀?何况对方还是一个身带数十处伤、筋疲力尽的张定边呢?”

    朱文正反复追问常遇春,这陈维林身亡的消息到底属不属实。朱文正还跟常遇春分析,有没有可能是陈维林战败了,觉得很没有面子,索性就先隐藏起来,等过个一年半载,别人都不记得这事儿了,他就又回来了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陈维林可是有欺骗吴国公大人之嫌呀。

    常遇春本来就对朱文正在洪都城算计我们之事有些恼火,但这事儿又不能摆到明面上来说。这会儿,朱文正又抓住陈维林这事儿不放,常遇春就更加恼火了。

    常遇春气愤地说道:“陈维林虽然功夫是不错,但比起那张定边还是差了一大截。陈维林力战张定边而死,这是众多兵士都亲眼所见的。怎么到了都督大人口中,好像他是畏罪潜逃呢?”

    一看常遇春这恼火的样子,朱元璋连忙当起了和事佬,说朱文正太年轻,有时说话不知分寸,让常遇春不要介怀。同时,朱元璋也表示,对于陈维林英勇献身的事迹也要好好宣扬。

    朱文正见朱元璋都来当和事佬,也立即在常遇春面前“承认错误”。朱文正说当初在洪都城外,陈维林的部队陷入汉军重围,只有极少数人在邓愈的接应下从进贤门退了回来。

    本来他以为陈维林已经死了,没想到陈维林不仅活下来了,还参与了鄱阳湖的战斗。他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是万分激动的。

    可是,听说陈维林在阻截张定边的战斗中,被张定边杀死了。他实在接受不了陈维林就这么死了这个事实,他是真心希望陈维林还活着呀!

    不管朱文正究竟是怎么想的。反正他这一打岔,陈维林是再也不可能返回军营了。

    而朱文正之所以要打这个岔,就是不管陈维林是不是还活着,只要他不再返回军营,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朱文正还是十分忌惮自己当初在洪都与胡涉干的那些出格的事儿,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了。

    说完了这些琐事,大会就进行到第三项议程,也是这次会议的最重要的议程,下一步对大汉如何采取行动。

    大都督朱文正建议,立即兵发武昌,趁着陈友谅已死,大汉内部群龙无首之际,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时间,争取在年前就将大汉给灭了。

    朱文正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徐达、常遇春的坚决反对。他们二人均认为,眼下经过三十多天的鄱阳湖大战,兵士们已经相当疲累,还是应该休整一段时间。就算是要兵发武昌,也不宜大规模行动,只需要让武昌方面感到巨大的压力即可。

    支持这两种意见的人都有,从人数上讲,两派都差不多。难道又要让朱元璋来做这个最后的裁决?

    不过这一次还真没让朱元璋来裁决。因为接下来刘基讲了一段话,让绝大多数人都站到了支持徐达、常遇春的这一方。

    刘基告诉众人,陈友谅死了,大汉的太子陈善也死了。可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还活着,陈友谅的两个哥哥陈友当、陈友直也还活着。除此之外,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也还活着。

    那么,大汉将由谁继承大统呢?

    如果太子陈善没死,由陈善来继承大统是最合乎情理的,也是最能得到大汉内部绝大部分人支持的。但是现在陈善死了,大汉内部必然会因为由谁来继承大统产生分歧。

    陈友谅的两个哥哥陈友当、陈友直都有可能继位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小儿子陈理亦有可能。假如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是人老心未老的话,也有可能参与竞争。

    也就是说,接下来大汉内部必将因为由谁来继承大统,展开一番明争暗斗。

    作为他们的敌人,我们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其变,坐等他们内耗。假如我们此时去攻击他们,反而会让他们暂时搁置内部的争议,一致对外来抵抗我们。

    刘基的话还未说完,朱元璋就站了起来,一边拍着巴掌,一边说道:“妙!妙!伯温对时局的分析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