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基的话还未说完,朱元璋就站了起来,对刘基刚才这番话是大加赞赏。,
众将一看朱元璋这个态度,就已经明白了,对武昌方面肯定是要暂时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了。既然朱元璋都说刘基的这个办法妙,众将自然少不得要跟着吹嘘一番。
刘基所说的这些,都只是从军事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其实刘基与朱元璋还私下从政治方面探讨过这个问题。
刘基告诉朱元璋,眼下宜早日返回应天。一方面是要防备东边的张士诚趁虚而入,另一方面则是要回应天办一件大事。
刘基所说的这件大事,就是上表滁州的韩林儿,让其尽快册封朱元璋为吴王。
早些年间,朱元璋刚攻下集庆之时,就有意称吴王。后来在以李善长为首的亲信的劝阻之下,朱元璋改变了主意,只是找龙凤nn讨了个吴国公的封。
再后来,朱升老爷子被朱元璋请到应天之后,给朱元璋定下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这些年来,朱元璋也基本是按这九字方针行事的。
可是这一次,刘基又为什么要建议朱元璋赶紧回应天称王呢?
正是因为形势的发展太快、太喜人了!
要是在一年之前,刘基绝对不会劝朱元璋称王。可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龙凤nn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到了这个时候,韩林儿那“小明王”称号的号召力也已经很有限了。基本能忽悠来的人,都已经被他忽悠来了。以后想要靠韩林儿的“小明王”这块金字招牌,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陈友谅死了。陈友谅一死,大汉基本也可以宣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了。
正所谓“乱世起,明主生”。陈友谅一死,以前大汉统治地盘上民众对大汉的信仰就轰然倒塌。在这个短暂的信仰真空期,正是朱元璋称王的最佳时机。倘若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由其他人来填补了陈友谅死去后的信仰真空期,就相当于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不管大汉方面将来是由谁来继承大统,朱元璋兵进武昌、剿灭大汉是迟早的事儿。但是,朱元璋是以吴王的身份灭汉,还是以吴国公的身份灭汉,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以吴王的身份征讨大汉,愿意投诚的,或者是被俘后愿意投降的,肯定是要更多一些的。毕竟大家在选择靠山的时候,肯定是会选择最大的那一座。
总之,此时朱元璋也是盼着早日回到应天。既然经过刘基的一番话,大部分人都已经认为要放缓对武昌的攻势,那朱元璋正好顺势而为。
朱元璋立即安排部署,三天之后,他亲率大军班师。徐达、常遇春、冯国胜、郭兴、廖永忠、俞通海等将领带领所属部队随他一同回应天。
大军走后,整个西线战场交由大都督朱文正全权指挥。朱元璋要求朱文正以洪都、江州为依托,稳扎稳打,不可冒进,只需要让武昌方面感到军事压力即可。
另外,朱元璋还交待康茂才一个任务。那就是在朱文正给大汉军事压力的同时,去拉拢、诱降一些大汉的官员。
朱元璋还当着众将的面专门叮嘱朱文正,他的军事攻势要以配合康茂才的拉拢、诱降工作为主,万万不可轻敌冒进。
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朱元璋现在对康茂才是不是已经格外器重了?竟然让大都督的以配合康茂才的工作为主,这事儿要是放在一年前,谁敢相信?
当然,就算朱文正不想配合康茂才的工作,也是不行的。因为此次朱元璋几乎将精锐部队全部带回应天了,就算朱文正立功心切,想在西线整出点儿名堂,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朱元璋为了防止侄子朱文正贪功冒进,不仅是将自己此次从应天带来的精锐几乎都带了回去,另外,还把邓愈也单独撇了出来。如此一来,朱文正能投入到进攻武昌的兵力就更加有限了。
朱元璋这事儿还是做得相当巧妙的。他以邓愈在洪都保卫战中有功为由,晋升其为江西行省右丞。同时,他还给邓愈安排了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从洪都继续向南用兵,彻底肃清大汉在江西范围内的残余势力。
邓愈此次也是再次展现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在朱元璋返回应天之后,他立即带兵从洪都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拿下吉安、赣州。为了彻底击垮大汉的残军,占领了赣州之后,他继续向西南方向追击,连克南雄、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
当朱元璋带着大军于九月二十日返回应天之时,东边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本已臣服元廷数年、被元廷授予太尉的张士诚,再度宣布脱离元廷,并扣押了元廷江浙行省右丞达识帖睦迩,自称吴王。
由于不久之后,朱元璋也称吴王,因此在这段时期,张士诚被称为东吴王,而朱元璋则被称为西吴王。
张士诚为什么突然宣布再度称王呢?因为他也得知了陈友谅身亡的消息。
本来早在这一年年初,陈友谅派人秘密联络了张士诚,意图双方联合起来,合力剿灭朱元璋。
可是当张士诚围攻安丰之际,陈友谅却按兵不动,他一心想着让张士诚与朱元璋斗个不可开交,他来坐收渔翁之利。直到朱元璋部围攻庐州之际,陈友谅才采取行动,围攻洪都。
本来陈友谅与张士诚的联盟,就是一个互相利用的联盟,二人都是企图让对方去与朱元璋打消耗战,而自己从中得利。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在本来不利的局面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当陈友谅身亡的消息传到张士诚耳中之时,张士诚的内心又开始骚动起来。在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等一干亲信的劝进之下,张士诚终于再次宣布称王。当然,众人劝他再度称王的说辞,也是与陈友谅的大汉败亡休戚相关。
众亲信都劝说张士诚,陈友谅死了,朱元璋经过与陈友谅的大战,也耗费了不少元气,此时正是登高一呼,收罗天下群雄的大好时机。此时不称王,更待何时?
当时的元廷虽然已是风雨飘摇,对于张士诚的再度称王,他们也是无力阻止。但是,为了给老百姓一个交待,元廷还是要装模作样一番的。
这个装模作样,自然就是要派兵讨伐张士诚咯!而地处张士诚地盘最北端的淮安、徐州等地,自然成了元军的主要攻击方向。
苏北地区是张士诚的发祥之地,张士诚既然准备称王,当然已经做好了元军前来讨伐的准备。张士诚让女婿潘元绍在淮安坐镇,应对元军的进攻。同时,张士诚又让大将吕珍将庐州的兵力重心东移,兼顾徐州。
元军当然也是迫于压力不得不进攻。既然张士诚已经做好了防守准备,那元军就只能摆出一个进攻的架势,保持一个僵持的局势,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于张士诚这种n的行为,朝廷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就在张士诚的军队与元军在苏北地区雷声大、雨点闹得不可开交之际,睿智的朱元璋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战机。
回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并没有让军队好好休整,而是迅速召集众将,研究对张士诚的作战策略。
这次的会议,众人的声音出奇的一致,都认为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去抢点儿张士诚的地盘儿。至于应该攻取哪里,主要分为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去攻取庐州。因为张士诚的地盘从浙江东部一直向北延伸到苏北,然后从苏北向西延伸到庐州,差不多对应天、和州、滁州、扬州等地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的结构。
如果拿下庐州,就相当于解除了应天西北的威胁,张士诚再也无法对应天及周边地区形成半包围的态势。
另外,庐州对于张士诚来说,相当于战略突前的位置。如果要从富庶的江浙运送给养过来的话,得先运送到苏北,然后向西转运到庐州,战略补给线就相当长了。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迅速拿下这块地盘重要因素。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该加强对浙江战场的用兵,最好能一鼓作气拿下杭州。因为浙江属于富庶之地,在浙江扩大地盘,将更加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
另外,从去年以来,浙江战场先后发生三起叛乱事件。这也充分说明,当前在浙江战场的基础并不牢固。不如趁着元军在北边向张士诚施压之际,迅速在南北搞点动作,让张士诚顾此失彼。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谢再兴等叛将目前均在浙江,如果能活捉或杀死这些叛将,对一些蠢蠢欲动之人也将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11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