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备,一会你就去锦衣卫处,按照九营编制,领取三年拖欠的军饷,以及这两次拖欠的皇上的赏赐然后带着人去军营发放。”低头沉思了下“记住了,即便是这次在叛乱里死去的士兵,也要一文不落的发放给他们的家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杨老爹就磕头领受。
“监军太监被乱兵杀了,我再给你派一个,这是规矩。”然后叫过身边跑腿的小太监“小杨子,你跟着我历练多年了,这次你就去做这个监军太监吧。”
这个小太监被这突然的幸福打击蒙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赶紧趴下给李公公磕头,哭泣着感激“多谢干爹栽培,儿子一定——。”
李公公就挥了挥手“好啦,好啦,好好的陪着杨守备干,干出个名堂来,不要给我丢脸。但记住了,监军太监的本份,只看,只记,不参与指挥调度,不得瞎说乱动手脚。一旦你越了规矩,小心干爹我不念情份,直接砍了你。”
这一番谈话,虽然让人感觉到阴森森的背后发冷,但其实也表达了这个镇守太监的本心。事情有了一次,但绝对不能再出第2次。能把这个民间淹没的千总直接超恩提拔成守备,并且直接将九营交给他,目的就是换一换这官场的黑暗腐败之气。
在杨老爹的脖子后面加把刀,其实更多的希望是他能将这事情做好。老的官僚是指望不上了,就看看这个新的人吧。
至于监军安排,在大明早已有之,还不是那个以文御武的国策决定的。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认为,文臣都是忠心的,武将都是脑后有反骨的,大明当然也不能免俗。大明的皇帝怕那些功勋武将造反,于是他们做了第1件事情,用蓝田案,大杀特杀武将,动摇了武将的根基,扭转了开国的惯例,武将为主文臣为副的根本。
然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彻底的将所有的武将勋贵一网打尽,彻底的铲除了武将的根本,使得朝廷官僚的结构,从开国时候的武将为首,转变成了以文官为首的格局。
其实大明真正走向灭亡,就是从这土木堡之变开始的。武将集团彻底的覆灭了,文臣集团彻底的掌握了中枢开始的。
而一个国家,丧失了武力的保护,仅仅靠着一群耍嘴皮子的人,发展的富足如南北宋,就是让一个孩子抱着宝贝。而发展到了现在的大明,铁血大明的根本,只能用嘴皮子保护,这可能吗?
武将集团几乎被彻底扫荡干净,但是文官集团仍然不放心他们,于是文官监军就应运而生。用文臣来监视武将,这也是文官集团想要达到的目的。
结果文人们却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自视过高。他们沉迷于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迷梦,但是这个年代都是8股取士出来的所谓人才,虔诚的坚信半本论语治天下。而当初李善长只不过是一句笑话,一种自谦罢了。
结果就是他的自谦,结果却被奉为经典,朱明理学之后,更被大大的推崇,让文人们认为,自己对论语那是再精研不过,这就足可藐视天下了。所以盯紧武将,替代他们,用文官来治理武备,就成了自然而然。
结果他们就忘记了,文官可以治理天下,但绝对不可能用文官开疆拓土,更不可能用文官来保卫这片国家。
而以文御武,最终变态的发展成,重文轻武,最终害了这个国家。
文官当监军,他们带着骨子里对武将的轻视,自然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武将指手画脚。
而当时武将对文臣,简直就俯首帖耳的像一个乖狗,根本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和想法。于是整个军队,其实就处于一种外行指导内行的可怕的境地。
只要武将稍微有一点乱说乱动,文官就可以上下抱起团来,对任何一个虽然卓有成就,但敢于挑战文官集团的家伙给予最严厉的打击,不惜自毁干城。
戚家军的教训就在于此。
想当年戚家军,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从南打到北,打倭寇,打蒙古达子,吾往而不利。但是在他们放眼天下再无敌手的时候,文官们就认为他的使命也就到了,这只看家护院的狗也再也没有用处了。
戚家军,那是大明最后军队的辉煌。
嘉靖四十年台州大捷,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三千余,烧杀溺毙无算
嘉靖四十年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斩真倭五千余级
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斩杀真倭两万余
抗倭战争中,戚家军与倭寇的伤亡比例超过1:200,不得不说是冷兵器时代的奇迹
而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打过蒙古朵彦部,更是三千败三万,取得大明后期对蒙古的最大的胜利。
隆庆二年,戚继光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
万历三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率一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
不过戚家军最后余脉,是在沈阳和浑河战役里彻底的覆灭了。
覆灭的原因,还是文官监军的瞎指挥,结果戚家军的结局是悲哀的。
真正由戚继光招募、由戚继光亲自训练、由戚继光亲自带领的所谓‘戚家军’竟是被一位大明的巡御史以‘哗变、谋反’的名义给灭了。
原来自戚继光本人被调走以后,就有些人看戚家军不顺眼。但因为曾经的赫赫威名,还不敢太过明目张胆。之后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戚家军余部由吴惟忠带领跟随李如松入朝。在围攻平壤的战斗中,李如松为鼓舞士气就说,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据朝鲜方面和一些相关人员的记载表明,是吴惟忠率领的戚家军最先攻上城头的。但如此大功,李如松竟然视而不见,硬是给了别人。
而在这个时候,李如松刻意克扣戚家军军饷,更引起戚家军不满。
戚家军在朝鲜平倭战争后,被调回。路过石门的时候,众人皆因想要增加月饷而鼓噪。当时的蓟镇总兵,将他们引诱到演武场,以镇压戚家军反叛的名义,当时击杀数百人。
朝臣都不相信戚家军会反,所以就派了一个叫马文卿的巡关御史去调查。可能正好他跟王保有关系,就故意偏袒王保。经过他的一番调查,竟然被他查到了关于戚家军大逆不道的罪状共十条。之后王保因为及时平定了这次事件,反而被升官。。
这样的冤案若是放在其他军镇也就被官兵们忍气吞声的认了,但戚家军历来骄傲,{其实,也只有骄傲的兵才能打胜仗,}所以怎么能忍受这不白之冤。剩下没被杀的将士被押解回三屯营之后,又被当地官吏欺辱盘剥,他们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戚继光侄子戚军的带领下,干脆直接上山,虽然没有打出造反的旗号,但那些欺压他们的官吏也就拿他们无可奈何了。
一心抱我的戚家军的血脉竟然从一心报国变成了反贼杆子,这是多么的让人感觉可笑?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