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见到郎英和宇文泰一同回到了营地都十分诧异。之前或多或少都听说他突然辞官离开了长安的事情,这件事在朝臣中还是引起了一些议论的。毕竟,彼时他因为秦州金矿一案成了宇文泰跟前的红人,正是春风得意风头无两,何以一夜之间急流勇退,连长安都不待了。
更怪的是,宇文泰对此事竟没有丝毫反应。
此时郎英回朝,众人才知道,为了瞒过高欢,当时郎英接到宇文泰的密令,悄悄去全国各地募集乡勇去了。果不其然,此次大战,正是他募集到的三千人马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宇文泰的远见卓识和知人善任,可见一斑啊。
一时间,众将都无不叹服。叹服于宇文泰敢用如此年轻的人做如此重要的事,更叹服于如此年轻的人竟然真把如此重要的事做得这么漂亮。
众人皆暗下思忖,经此一事,这两人的关系,只怕更紧密了。这郎英才十六岁,只怕就已到鸿鸾翔起的时候,真是英雄出少年。
在回长安的路上,各部人马军容严整,均竖起将旗,按序前行。冉盈不肯跟着宇文部同行,自己一个人骑着马不紧不慢地跟在众将的队伍后面。走到半路,独孤如愿慢慢从前面落下来,跟到她身边。
“河内公有事?”冉盈看到他有些心虚,还特意反常地以爵位称呼他。毕竟独孤如愿见过她本来的面目。
然而独孤如愿目光如炬。他看看四周,小声问“阿盈?”
在他家住了那么久,练剑都练了那么多次,若是认不出来,才是眼拙。冉盈见瞒不过他,轻轻点了点头。
独孤如愿一脸吃惊“真的是你?你怎么会是……”
冉盈拦住他的话头,淡淡说“一直都是。”
之前独孤如愿只知道冉盈和宇文泰互相喜欢,现在却忽然发现,冉盈就是郎英,郎英是宇文泰的亲信,而冉盈是宇文泰的女人……他觉得有点乱。
“这三千人你是从哪儿搞来的?”他顿了一下,觉得现在不是追问三千人的来历的时候,又说“你们这么做多危险你知道吗?若是被人知道了,不光你是杀头的大罪,他也至少是个识人不明的罪过,搞不好要下野的!”又忽然想起了什么“李昺也知道?”
冉盈还是点点头。
独孤如愿一拍马鞍,咬着牙说“那个混账!这么大的事情都瞒着我,如此胆大包天,亏我们还想把阿燕嫁给他!”
冉盈看着他,轻声说“独孤大人不必担心,郎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来有任何危险,我自会设法将他撇清。这个秘密,还请大人……”
独孤如愿见事已至此,只得松下脸来,轻叹了口气“说这话见外了。你于我妻儿有救命之恩,这个自不用你说。”
“那就好。多谢。”冉盈目视前方,表情淡淡的,不辨喜怒。
独孤如愿看着她的侧脸,一时无法将面前这个冷峻沉静的少年和昔日在他家中嘻嘻哈哈和如罗燕闹成一团的那个明艳少女联系在一起。
前阵子如罗氏还在为她张罗和杨氏相亲的事情,那时她还两眼放光地羡慕着杨淙有那么多嵇康的真迹,一派天真烂漫的模样。如今摇身一变,从三品官服加身,居然是宇文泰跟前的那个新贵。
“阿盈。”独孤如愿看着她,忽然说“若将来你的身份被拆穿……你须先设法自保。黑獭那家伙,自然有我们这些人为他脱身——只怕到时候,为了保住他,牺牲你也是有可能的。你自己多加完,也不待她开口,催马往前去了。
冉盈默默看着他的背影,淡淡笑了一下。这帮人,还真是理智得近乎冷血啊。
等宇文泰率诸将回到长安,等待他的是加封柱国大将军,和无数的封赏。随战诸将也皆有封赏。
这日皇帝赐下宫宴,为诸将庆功。席间歌舞升平,欢歌笑语,觥筹交错。
酒过三巡,尚书元烈举杯走到宇文泰面前,先是恭喜他沙苑大胜,继而说“柱国如今二十有四,尚未婚配,不知可有中意的女子啊?”
宇文泰听了,知道他要挑事,勾唇笑问“尚书怎么想起为宇文泰的婚事操心?”
元烈道“柱国日理万机,实在是国家之栋梁,百官之楷模。后院却常年无人打理,柱国又怎能安心为至尊分忧呢?何况无妻则无嗣,柱国如今位极人臣,头顶安定公的爵位,也实在该考虑世子的问题了。”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自从和高平公主的婚事作罢之后,很多人都盯着这件事情。大家都在暗自揣测,皇帝如今大概是不好意思再塞一个公主过去了,那么宇文泰下一步会和谁联合。
于氏?李氏?还是独孤氏?
宇文泰的目光在元烈的脸上停了很久。这“世子”二字实在是让他不痛快。若是顺着这话往下接,岂不是显得他宇文泰急不可耐?
末了,他只是轻启薄唇,冷冽地回了他八个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是汉时大将霍去病的名言。霍去病一生追亡逐北,一直将匈奴人打到了祁连山以北,立下了封狼居胥的不世功勋。直到二十四岁因病去世,他一直未娶妻。
宇文泰以这句话告诉所有人,外政动荡,四面环敌。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不会娶妻,他要所有人都在这件事情上暂时闭嘴。
李虎见气氛微妙,一派祥和之下颇有剑拔弩张之势,连忙起身说“虽然柱国的婚事是牵动全长安的大事,但柱国还正当盛年,娶妻的事,不妨容后再议。也许以后柱国自己看上了谁家的女儿,岂不是美事一桩?”
元烈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讪讪地说了句“柱国胸怀家国天下,置个人于不顾,此等胸襟气魄,我等真是望尘莫及。”
宇文泰微微一笑,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皇帝和一众大臣欠了欠身,淡淡地说“孤虽才华眼界人品皆比不上武侯,但身负皇恩,也一定会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众人皆起身,举起手中的酒杯应和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