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守不住还有内城何况如今这城墙还没到破的程度,康亲王是否危言耸听了”马齐当即站了出来,虽说在上书房内张廷玉职位比自己高,可是刚才反驳他的是康亲王崇安,在这种时候,马齐开口更为合适。
“马相,您这话说的轻巧,一旦外城破了,难道您还觉得靠这内城能守住北京这天下本王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内城守城成功的例子呢。”庄亲王博果铎也站了出来,这可是一位老资格,他的身份可比康亲王还高,而且年龄又大,说话份量更重。
“依庄亲王之见,如今又该如何呢”马齐以退为进反问道。
庄亲王博果铎上前两步,先朝着上位的康熙拱手道“皇上,奴才年老体衰,在这世上的日子已不多了,但如今我大清基业已到了危急时刻,奴才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宗的江山就这样毁了,奴才斗胆,想说几句肺腑之言,还请皇上恕罪。”
“老亲王不必如此,今天朝会都是朝中重臣,朕的股肱之臣,老亲王更不是外人,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奴才谢过皇上”
庄亲王博果铎行礼后道“皇上,可知前明是如何亡的么”
“前明”康熙听了这话顿时一愣,紧接着若有所思起来。
“皇上深知史,而诸位大人也都是熟读史书之人,有人说前明亡于流寇,也有人说前明亡于我大清,更有人说前明亡于党争,这些说法诸位以为呢”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庄亲王博果铎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他的这三个问题抛出来都不算错,当然其中所谓亡于大清,大清是从来没有承认过的,因为在官方的宣传中大清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入的关,而且康熙还几次以大清皇帝身份去祭拜过前明皇陵。
当然了,现在大家关起门来说话,所以也不必弄这些自欺欺人的事。无论是亡于流寇还是亡于党争或者说是亡于大清,反正这三者应该都有。
庄亲王博果铎继续道“这三者固然是原因,但前明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却是更主要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明知北京守不住而弃城而走,带宗室南下南京的话这又将如何要知道前明可是两京并重,在南京原本就有另一套班底在,如果崇祯抵达南京,以江南富饶重整旗鼓,后来哪里会有我大清入关之举更不用说后来南明诸王争位,内耗而亡的结果了。”
说到这,庄亲王博果铎对康熙道“所以,奴才以为前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不懂舍弃之上,崇祯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活活逼死了自己,他一死导致前明人心涣散没了主心骨而亡。如今敌军已兵临城下,明军战力凶狠,炮火凶猛,以北京城防御能防得一时却防不了太久,一旦城墙被打破,这明军必然就能攻进城来,到时候城中部队虽多却无一可挡明军。此时,奴才觉得皇上应该早做打算,先避其锋芒,所谓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当年我太祖在关外以。”
“住口”
兵部尚书殷特布突然喝道,站出身来“庄亲王说了如此一通,无非就是见贼势大想劝皇上弃京而走北京城乃我大清京师,皇上更是我大清的皇上,难道你想让皇上在大敌当前之时让出京师出走不成如此,这京师沦陷,天下震动到时候我大清失了正统又将如何皇上庄亲王博果铎妖言惑众,居心叵测,奴才恳请皇上诛杀此僚,以安军心”
“皇上,臣以为殷大人说的有理,庄亲王博果铎大逆不道当杀”
“皇上庄亲王虽有失言,但还请皇上念其一片赤诚,放过他吧。”
“皇上,不杀博果铎如何能安天下人之心奴才附议殷大人。”
“皇上臣以为庄亲王所言虽有夸大其词,但也未必无商榷之处,还请皇上三思。”
随着庄亲王博果铎和兵部尚书殷特布的争论,朝中顿时乱成一团,众人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相互间辩论不休。
而坐在上首的康熙却一直没发话,因为他的心中同样乱的很。
实际上,庄亲王博果铎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康熙不是糊涂蛋,他是一个明白人。对于前明之亡,庄亲王博果铎说的非常在理,如果当年崇祯皇帝脸皮子厚一点,不那么刚愎自用的话早一点带着宗室跑到南京去,那么说不定大清根本就得不了这个天下。
正是因为崇祯迟疑不决,一直留在了北京,导致最后被李自成在北京城一锅端,等崇祯死后,南明没了正统,弄得什么鲁王、桂王、唐王什么全跑了出来,再加上党争才至使前明最终丢了天下。
现在,历史是多么相像呀,北京城又到了兵临城下的时候,如果真的被明军打破北京城,而那时候自己又没有跑掉的话,那么大清弄不好就在他康熙手里彻底亡了。
所以说,庄亲王博果铎建议康熙提前离开北京,这实际上还是有道理的,只要康熙在,这大清就在,一旦康熙陷于北京城,那么大清也就没了。
可是,说是一回事,要做又是另一回事。以康熙的骄傲如何能做出这种事来此时此刻,康熙突然觉得他理解当年崇祯的想法了,或许那时候的崇祯就和现在的他是一样的。作为一个皇帝,一个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很难做出这样的决断。
众人的争吵还在继续,但康熙已经没心思去听他们争吵的内容了,而离他不远处,太子八阿哥同样没有说话,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似乎也在思索着什么。
“够了”
康熙威严的声音传来,顿时令殿中争吵的声音瞬间消失,他扫了众人一眼,随后把目光落在兵部尚书殷特布和大阿哥身上,询问道“各处勤王之兵何时能到北京城还能否守住你们二人能否给朕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