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业十八年年末,托尔斯泰远道来到京师,大明同俄罗斯对于北地的谈判正式开始。
主持谈判的是太子朱伯和安北王朱伯沝,此外还有军机处、外交部、礼部、通事处各官员参与,俄罗斯方面除去托尔斯泰和他的随员外,俄罗斯驻大明公使馆人员也一并参加。
谈判从年末一直延续到永业十九年的三月,经过三个半月的拉锯,两国对于北方边境终于达成了最终结果,大明和俄罗斯以贝加尔湖中线为界,其北部和西部地区归俄罗斯所有,而东部和南部地区为大明所有。
这个结果对于大明来说是极为满意的,以此为界不仅直接把西伯利亚在贝加尔湖的东部地区全部归入了大明领土范围,同时也遏制了俄罗斯向东和向南的扩张脚步。
当然对于大明有利,对于俄罗斯自然是不利的。可在眼前的局势下,俄罗斯方面虽在谈判上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形式差强于人,北方的明军无论从军力还是形式都占据绝对主动,再加上随着冬季的即将过去,如果俄罗斯再不在谈判书上签字的话,那么明军春节的再次军事行动就要开始了。
抵达大明京师,托尔斯泰亲眼目睹了大明的强大,由于彼得的去世,现在的俄罗斯正处在虚弱状态,托尔斯泰非常清楚要让俄罗斯从欧洲向远东大规模增兵是不可能的,在面对如此一个强盛的帝国,俄罗斯在远东根本无法战胜对手。
随着天气的变暖,托尔斯泰没有太多选择,只能在谈判协议上签字,虽然协议还需俄罗斯政府最终签署承认,不过托尔斯泰作为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全权代表从法理来讲他的签字是没有问题的,何况大明方面还让俄罗斯公使也在协议上签字落笔,就算俄罗斯政府翻脸不承认这个协议大明也丝毫不惧,大明既然能打败一次对手,就能再一次赢得战争,如果到了那时候就不仅仅只是以贝加尔湖为界这么简单了。
永业十九年三月末,也就是大明和俄罗斯协议签署后的不久,原军机大臣,现太师、宋国公廖焕之归乡养老。
虽然朱怡成几次挽留,可廖焕之以年事已高执意归去,朱怡成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廖焕之的离去,标志着大明这位第一代重臣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朱怡成虽未能亲送,却派太子朱伯替自己去送了廖焕之,并且带去了自己手书。
永业十九四月二十八日,太子妃在东宫诞下一子,这是大明复国以来的第一个第三代皇室嫡系成员,也是大明未来的第三代继承人。
小皇子的诞生令朱怡成高兴不已,按照族谱,小皇子为促字辈,五行为土,朱怡成为小皇子起名为朱促基,同时大赦天下。
六月初,回到北地的安北王妃也诞下一子,朱怡成高兴之余给小世子起名朱促堂,送过去的赏赐装了满满几大车。
七月,已经进入印度区域的清军同莫卧儿帝国势力在旁遮普碰撞,双方展开了大战。
康德派郭亲王为主帅,领兵三万,莫卧儿帝国在旁遮普集结了十六万大军,如果仅凭人数而言,满清在这场战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可实际上郭亲王的三万部队是满清的精锐,其中两万是骑兵,一万是全火器部队,除此之外还携带了不少大炮,虽然满清在同明军作战中败多胜少,但这些年的仗不是白打的,实际上经过多年和明军的作战中,满清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军事力量而言,现在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已经不亚于普通欧洲国家。
在中原本土,满清被大明打得节节后退,一路从中原逃到西北,再从西北退往西域,现在又从西域被迫转移到了印度。
可以说,满清上下早就憋得一肚子气了,大明他们打不过,俄罗斯那边毛子凶悍不敢惹,可这些阿三难道还不能打么
郭亲王领兵南下,虽然手上兵力远不如阿三那么多,但他却丝毫不惧,首战就旗开得胜,硬碰硬直接正面击溃了莫卧儿帝国的两万先锋部队。
这一仗让郭亲王更有了底气,他发现这些阿三看着人多,装备和架势瞧起来也不差,可实际上根本就不会打仗,一群人在战场上咋咋呼呼乱哄哄的,完全是以人多壮胆。
摸清楚了对方的底细,郭亲王顿时放飞了自我,直接就在旁遮普肆意妄为“表演”了起来。
他利用满清骑兵的机动优势和火器部队的攻击力,对敌军进行大规模的迂回、分割、包抄、歼灭。
仅仅两仗下来,旁遮普的印度军队就损失惨重,其统帅见势不可为意图重新聚集兵力向后撤退,以稳住阵脚。可没想到郭亲王早就在一旁等着了,当印度军队刚刚开始聚集的时候,满清的骑兵突然从左右出现,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直接冲入阵营大杀特杀,清军火器部队这时候也在正面突然现身,发起全线进攻,仅一战就把对方的军队彻底打到崩溃。
那些阿三们根本就没勇气和清军抗衡,稍一抵抗就崩溃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抱头鼠窜的逃兵,还有不少人自以为聪明,直接就地躺下装死,清军也不去理会这些溃兵,直奔对方主帅而去。
战斗进行了仅仅不到一个时辰,印度军的主帅旁遮普总督被斩杀当场,各部将领见没了主帅后再也提不起勇气反抗,当即跪地求降。
这一仗清军可以说是扬眉吐气大获全胜,此战清军伤亡仅不到千人,杀敌数万,俘虏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康德果断下令收编俘虏的印度人,并以八旗制度把这些印度人组成印度八旗,任命和提拔了几个之前投靠清军的印度贵族和将领领兵,作为清军的辅助战力。
原本在印度,印度人就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也就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为刹帝利,是军事和传统贵族群体。第三等级是吠舍,其成员是商人和小地主阶级。至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用通俗的理解来说就是普通民众。
除去这四大等级外,还有“贱民”,也被称为达利特,其地位和奴隶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不如。
满清八旗制度原本就是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上建立的制度,这个制度在当初入主中原时曾今遭到汉人的强烈抵制,为了拉拢汉人和统治需要,满清自顺治时期到康熙年间,满清对八旗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从而造成了后来满清统治中原的改良八旗制度。
而现在,由于印度的政治特殊性反而更适用于满清最初八旗制度的实施,康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果断采取了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办法,那就是在满清八旗制度下建立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制度的办法,在印度建立了印度八旗制度。
相比种姓制度,印度八旗制度更加灵活,对于阿三们也更有诱惑力。尤其是印度八旗制度采取了同样旗人和其他平民的等级区别,并加上又有“抬旗”的晋升方式,这让许许多多吠舍和首陀罗阶级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就连刹帝利阶级也不反对这种方式,因为康德为拉拢这些阶级适当地为投靠自己的刹帝利家族进行直接抬旗,抬入满洲八旗的仪式,这同样变相保留了他们在传统和世俗上的地位和权力。
阿三的散懒的性格和骨子里的自以为是注定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征服者,但却是一个极好的“被征服者”。在军事上取得大胜之后,康德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控制住了旁遮普区域,同时由尼泊尔进入印度的另一部清军也在这时候抵达了印度境内,两军一路在北,一路在东,同时向印度中部地区进军,兵峰直指莫卧儿帝国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