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9章 吴斯远的抱怨
    “吴先生,你说什么,什么原来不是这样的?”李瑞杰心说,我不知道什么,难道你也是穿越过来的?

    听了好一阵,李瑞杰才明白吴斯远是什么意思。原来刚才在宴会上,吴斯远见到所有的小孩子都在说粤语,几乎没有人讲国语,不禁心生感慨。

    吴斯远刚到香江那会,根本不是这样的。当时,整个香江社会的通用语是国语,整个香江最流行的歌曲,首先是国语歌,其次是英语歌。粤剧是演给市井小老百姓看的,华人上流社会看的是京剧,像余占元、粉菊花,他们都是京剧演员出生。

    当时的电影也是以国语片为主。最好的电影出自凤凰、长城、邵氏和电懋,其中凤凰、长城是左派电影公司,这些公司是大陆设在香江的派驻机构,从管理人员,到导演、演员都是大陆人,拍的自然主要是国语片。而邵氏和电懋,张彻说的是带着沪上腔的普通话,李翰祥是个京片子,邵亦夫、方怡华、陆运涛日常也是说国语,两家电影公司拍摄的也是以国语片为主。

    当时国语片、国语歌可以出口到宝岛和东南亚,观众基础更广,因此投资更高,制作更精良,从业人员更优秀,进一步为国语片、国语歌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至于粤语片,那是次级的廉价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甚至被称为“粤语残片”。

    当时香江电影票房统计是分国语片与粤语片两张榜的,粤语片票房冠军通常只有国语片票房冠军的一半,甚至几分之一,比如1962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是《杨贵妃》,票房60万港币,同年粤语片票房冠军《戏王之王》,票房355万港币;1963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碧玉簪》,票房75万港币,同年的粤语片票房冠军《大富之家》,票房40万;香江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电影,是1964年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影业的《金鹰》;1967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是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129万港币,同年的粤语片票房冠军是《英雄本色》,票房才37万港币……

    解放后,大量沪上电影人涌入香江,这才造就了香江电影的繁荣。而吴斯远能够以不足30岁的年龄就成为了导演,就是托了他沪上人的身份。当时香江大银幕上说的是国语,片场的通用语是沪上话,吴斯远不但能讲国语,还能讲一口沪上话,在片场混的风生水起。

    吴斯远1966年入行,1971年,在同时入行的其他人还在为一个副导演挣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吴斯远就与罗臻合导了第一部电影《疯狂杀手》,罗臻与李翰祥、陶秦、岳枫三人合称邵氏“四大王牌”,在香江电影圈地位极高。罗臻会这么提携吴斯远,除了因为吴斯远资质不错,还因为罗臻也是沪上人。凭借与合导《疯狂杀手》的资历,吴斯远一步跨上了导演的位置,1972年,吴思远就独立导演了其成名作《荡寇滩》。

    但进入六十年代中后期,一切都变了。1964年陆运涛不幸遭遇空难。1967年,大陆运动开始,左派电影公司衰落。而邵氏的大片场制度也逐渐落后于时代,先是李翰祥出走宝岛,进入七十年代,邹文淮、何灌昌也离开邵氏,组建了嘉禾。英国人也趁机在香江中小学校推行粤语教育,割裂香江与大陆的联系。

    李小龙拍《唐山大兄》、《精武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粤语与国语并行。1973年,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以562万港币,取得当年票房冠军,《七十二家房客》是香江电影的一道分水岭,这是第一部粤语片的香江电影票房总冠军。

    《七十二家房客》是香江电影的分水岭,香江歌星的分水岭是许冠杰。1970年,许冠杰演唱了他作曲的第一首粤语歌曲《铁塔凌云》,在香江大受欢迎。许冠杰之前,香江歌曲以国语、英语为主,粤语歌只能算小曲,就连稍微有点名气的夜总会小姐也不屑唱粤语歌,而许冠杰之后,粤语歌登上了大舞台。

    粤语发源于桂省,七十年代之后,才开始逐渐在香江成为主流。

    李瑞杰才知道,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风云变幻的中香江,没想到在香江国语与粤语之间还有这样一个替代的过程,而且距离还是如此之近,再晚来几年,他恐怕就没法在片场跟人用普通话交流了。想起前世几次来香江,就因为说普通话饱受白眼,不禁气得李瑞杰胃疼。

    吴斯远14岁才从沪上来到香江,粤语本就不灵光,小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粤语会成为香江主流,也根本没刻意去学粤语,结果现在快30岁了,不得不认真去学粤语,适应粤省话环境,想想后世那些三十岁开始学外语的人,你就可以知道这种经历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不过吴斯远还是幸运的,他在国语片彻底衰落前,已经在香江电影圈出人头地,想想再晚几年才来到香江的利智、刘嘉玲,她们就没那么幸运了。

    听着吴斯远一路絮絮叨叨,李瑞杰将吴斯远送回家,然后又将赵亚芝、关芝琳分别送回家。

    第二天李瑞杰又去参加了万家的供应商招投标。最终德信行成为了万家的白酒、烤烟、袋泡茶供应商,各种包装的茶叶也进入了万家的货架。

    五丰行则中标了万家的蔬菜、水果、调味品,散装米、面,定装精品蔬菜、水果,1司马斤至1担(100斤)的面粉、普通大米等的工业——香江直到1976年,才正式引入国际公制单位,即便到李瑞杰穿越来那个时候,香江人的日常生活,施行的也是华国旧制计量单位与英制单位并行的计量方式,其中华国旧制单位通常用菜市场、金银行交易,而英制单位则通常用于房屋面积、用水的计量。

    五丰行、德信行联手包办了万家近80的货物供应,只有香米、洋酒、洋烟、咖啡、印度红茶等华国大陆不产,或者像糖这样,大陆自己都需要用外汇大量进口的产品,才落入了其他供货商的口袋。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