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二章 曹阿瞒(3)
    赵普拱手道:“教字当不起,只是接下来这三四年,是扭转朝廷局势的重要时机,孟德当奋发图强,臂助朝廷。”



    “先生这是何意?”曹操不解其意,他自问每日读书,抄录兵法不曾懈怠,更以自己的见解注释《孙子兵法》,奋发图强四字还是当得起的。



    赵普道:“非是说孟德不够勤奋。而是圣上恐命不久矣,彼时皇子年幼,恐大将军擅行废立之事,朝廷再陷外戚专权的乱局。”



    他本想委婉一些,此刻索性直言相告了。



    曹操大惊,“命不久矣?可如今圣上正值壮年,莫非是酒色掏空,强弩之末?”



    他此刻虽对赵普的预言有所相信,可这断言生死,未免太夸张了些。



    “圣上撑不过四年了。”赵普叹道:“到时宦官外戚相斗,若无有志之士匡扶,恐致朝政混乱,天下分崩。”



    曹操皱眉道:“那依先生之意,我等可做什么呢?”



    “孟德可私募乡勇,勤加操练,以备不时之需。”赵普为此事谋划许久,这时果断进言。



    私募乡勇是为大忌,毕竟不是在黄巾之乱时。



    曹操思索了片刻,“这乡勇之事,于我而言并不难,可若是先生预言一旦有误,我曹家恐落得满门皆诛的下场。”



    他们曹家在谯县素有名望,加之族内又有夏侯家相助,组建数千精兵轻而易举。



    朝廷若是想以此事惩处曹家,他也可以用帮州郡抵御刘辟部黄巾余孽为由搪塞。



    只是关于汉灵帝刘宏是否会在四年内驾崩,以及何进会不会擅行废立之事,他不得不谨慎对待。



    毕竟无论是党锢之祸,还是外戚、宦官乃至世家大族间在朝堂相互争斗,都是动辄牵连数千乃至上万人,举家灭族者已经不可计数。



    他不得不谨慎对待。



    “孟德若是尚有疑虑,不妨等卢使君得胜,班师回朝再做计较。”赵普自然不会想着此刻就说服曹操,倘若有珠玉在前,那时曹操自会相信他所言。



    曹操哈哈笑道:“先生这是不信我,我即日起即可以助朝廷平叛为由,兴起义兵,到时只需使君和先生一句话,我就便引军入雒。”



    他话是如此说,赵普却知道他兴起义兵或是真,但是否相助,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不过有今天这些话的铺垫在,也就不愁来日这曹阿瞒不信他“料事如神”。



    “兄长,”院中这是响起洪亮的声音,“兄长可在?”



    赵普见来人完全不用曹府的下人通报,直入门庭,猜出来人应是和曹操亲如兄弟的夏侯惇。



    “来人应是令弟元让吧!”赵普看向曹操。



    曹操甚是吃惊,“先生与元让素不相识,缘何会知晓?”



    赵普笑而不语,曹操由是对赵普今日所说又信了一分。



    他哪里知道,赵普对曹操的身边人几乎都了如指掌,若是来时不做功课,那岂不是浪费了他知晓历史的优势?



    曹操之父曹嵩的本家实则是夏侯氏。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说新语》二书记载:“(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从父兄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堂兄弟。



    来人身材魁梧,面容粗犷,正是夏侯惇。



    夏侯惇见门外所候的赵云和周仓,疑惑道:“阿兄这是来客人了吗?”他不予打扰,准备转身离开。



    曹操起身来迎,“元让你来,今安定兄来寻我饮酒闲谈,我来介绍你们认识。”



    夏侯惇由是止步。



    “此乃吾弟夏侯惇,”曹操向赵普引荐,然后他又对夏侯惇道:“这位便是我常与你提起的冀州别驾从事史赵普。”



    自曹操在京师听卢植谈及赵普未卜先知,识人断才犹如神人,不止一次在夏侯惇面前提及赵普,这让夏侯惇对这位神秘人也充满了好奇。



    “原来是阿兄一直提及的先生,”夏侯惇拱手行礼,“得见先生是惇之幸也。”



    史书记载,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可以说是半个文人。



    赵普对此一开始是有疑惑的,一个粗莽而勇猛的武将该不会有这般的虔诚的态度。



    但随着了解渐深发现,夏侯惇诛杀羞辱其师的人并非是意外,或许夏侯惇本身是想以儒家经学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只是其在儒学的天赋或许有限,又或者随着时势变化,不得不走上武将一途。



    这时夏侯惇对他态度印证了这点。



    “普受不得如此礼遇,”赵普忙拱手回礼。



    三人回房继续喝酒闲聊,不久曹操醉酒,坐立不稳,让夏侯惇好生陪赵普,自己入屋便睡。



    夏侯惇借机向赵普请教经学,赵普对汉时的儒家经典其实理解不深,但他可以站在后世无数儒生、经学家的肩膀之上。



    东汉时的主流儒家经义皆以今文经学为主,今文经学是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形成的儒家流派,其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今文经学的主流是“春秋公羊学”,所谓“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大一统不必说,凡是封建王朝最鼎盛时期,无不是华夏大一统之时。



    大居正则是以恪守正道为贵。大,尊尚的意思。



    大复仇则是儒家文化中少有的血勇思想。



    儒家经义在最初的时候,并非只有仁、善这两个外壳。《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意思大概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无论仇人在何处都要找到杀死他。兄弟被杀,要随时带着兵器准备报仇。朋友被人杀,要么你为朋友报仇,要么离开这个国家,反正不能和他的仇人同处一国。



    前后汉是儒家大复仇主义最盛行的朝代,为父母血亲朋友而杀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而且这是被社会所提倡的。



    公羊派甚至有“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的思想。



    即父亲如果无故被杀,儿子可以向君主复仇,这是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思想的体现。



    通三统出自《春秋公羊传》,“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



    这个辩证的思想述说起来比较复杂,大意是即王者之兴非为一家之利,乃是为天下万姓之故。唯有奉天命洽理万民,施仁政德教于天下,方能拥有其天命,否则上天将通过新王之革命的方式转移天命。



    目的主要仍是强调仁政施于上,德教行于下,是三统所要通的一贯之道。此道百代皆同,是一切政治之宪,是最为根本的政治合法性。



    这个思想不仅在两汉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历代儒家学生皆以此为准。



    统三世是孔子提出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得进一步发展,阐明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



    更化改制、兴礼诛贼这两项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主要强调改革不符时势的政策,以及礼仪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基本就是东汉末儒家思想的主流。



    赵普站在后世无数学者不断专研和总结的学术之上,以相对朴实的语言向好学的夏侯惇讲学。



    夏侯惇这个半吊子文士纵然听过这些学说得经义,可赵普所讲俱是后世查缺补漏,不断完善的理论,他一时自然觉得赵普所讲简直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实是他所见过,他听说过最厉害的老师。



    两人相谈至夜幕来临,曹操从梦中醒来才止。



    夏侯惇还好,他只需听,偶尔问几个问题,赵普教导赵云都没有如此的认真,这是只觉得喉咙发干,嗓子快要哑了。



    夜间,曹操再摆宴席,款待赵普‘赵云和周仓三人。



    赵普午时酒劲未过,晚上再饮不觉间就醉了,于是被曹府下人扶去房中休息。



    赵云与曹操、夏侯惇两兄弟相谈。



    近一年来,赵普教赵云读经史子集包括兵书,已经稍有成效,当然比着曹操那时差得远了。



    只是曹操见夏侯惇对赵普愈发敬重,判断赵普其人不仅能未卜先知,这经义之学也是罕见的高深莫测,不敢在赵氏子侄面前班门弄斧,于是便和赵云谈及兵法。



    这方面乃是曹操专长,赵云几无领兵打仗的经历,兵书也是半吊子,便向曹操屡屡请教。



    两人倒也相谈甚欢。



    赵普叔侄三人在曹操府中住了三日,三日间赵普多和曹操谈及凉州的形势,以及凉州地区的民族矛盾。



    曹操志在征西将军,自然也额外的关注凉州的局势,以他卓越的政治远见,自然也能看出凉州平叛仅仅以军事力量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凉州本地氏族、羌人以及朝廷派遣的凉州官吏之间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人在凉州问题多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加深彼此的关系。



    及至赵普带赵云和周仓离开,曹操亲自向南送出三十里。



    “兄长这下不会再以为先生名不副实了吧!”夏侯惇看着渐渐消失的赵普背影,满是钦佩。



    曹操笑道:“我这装醉,不仅元让看出来了,只怕这位赵兄一样心知肚明。”



    他打马回头,边走边道:“不过我们因此倒是可以放心先私募乡勇了。天下将变,我们就做这扶大夏于将倾的汉室肱股之臣。”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