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七三章 购物
    崇祯十三年二月初二,杨振率部移防旅顺口的第二天,旅顺口阳光灿烂,风和日丽。



    上午巳时前后,踏踏实实地休息了一个晚上的杨振,精神焕发地出现在了旅顺港码头的栈桥之上,亲自前来为洪承撰等人送行。



    昨天傍晚,杨振请了襄平伯沈志祥、金海西路协守总兵袁进、金海南路协守总兵张得贵一起,陪着洪承撰吃了一顿晚饭。



    襄平伯沈志祥也把他当天下午匆忙整理出来的南下求购物料清单,呈给了杨振。



    杨振给洪承撰看了看,只说求购的物料,是为了修补金海镇现有的战船所需,同样请他帮忙在泉州一带搜购,事成自有重谢。



    洪承撰这一次能够从宁远城出来,衣锦还乡,完全是借了杨振南下求购番薯的光了。



    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况且他已经见识过了杨振的慷慨豪爽,对杨振的请托,自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再说了,本来就是要去闽东闽南,而杨振求购的物料在闽东闽南一带应有尽有,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事情,又有银子可拿,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杨振在款待洪承撰的酒宴上,当场定下了陪同南下的人选,即令沈永忠、郭小武陪着陪着洪承撰一行,乘坐严省三麾下的船队,一起沿海南下福建。



    “洪先生,我这些部下都是一些粗人,一路上若有言语不周照顾不到的地方,还请你多多包涵,等回来了我再收拾他们”



    杨振领着送行的众人,陪着洪承撰,来到码头上,见严省三等人已经候在码头上了,便长话短说,笑着与洪承撰告别。



    “都督言重了,洪某此行南下多得都督之助,必不负所托”



    洪承撰之前在松山城里,在宁远城里,是见过沈永忠的,后来更是知道,此人乃是朝廷信封之襄平伯的嗣子。



    莫说现在这个沈永忠对他毕恭毕敬了,就是对他不大尊重,他又能说什么呢,人家将来就是下一任的襄平伯啊



    杨振见洪承撰如此说,便也不再多言,转头对着等候在旁的沈永忠、严省三、郭小武三人说道



    “今早我已与你们谈过,你们此行,对于我金海镇之未来至关重要,切不可小视之,轻视之,等闲视之。



    “尤其是你们到了江南繁华之地,一切要以本都督交办给你们的正事为重,切不可玩忽大意。”



    沈永忠、严省三、郭小武三个听了,连忙躬身称是。



    对于这几个人,杨振还是比较放心的。



    这几个人都是在海上打混多年的人了,在海上比在陆地上自在。



    其中严省三和郭小武都是较早投靠自己的部下,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部下,忠诚度完全可以放心。



    而沈永忠则有着襄平伯嗣子的身份,即便不考虑这一点,他的老婆孩子还在金海镇这里,仅此一点也就值得信任了。



    毕竟他们此行南下,随船运载大量珠玉皮张等贵重物品,而且也携带了一批金银。



    若是没有足可信任的人物带队前往,杨振如何能够放心



    当然了,杨振叫他跟着前去,还有另外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沈永忠对杨振礼下于人求购番薯的原因,是很清楚的,他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不敢轻忽大意。



    其二,其嗣父襄平伯沈志祥今后要督办金海镇的船政事务,他也不能不上心求购修造船只的精细物料。



    杨振看着这几个人一脸严肃地躬身称是,点点头,随后又说道“本都督再说一遍,这次叫你们南下,除了求购番薯,请人教种,除了求购修船物料,雇佣修船匠人,还有哪件事情不可落下来着”



    “买一本农书,都督点名要的农政全书”



    “还有一本医书,都督点名要的本草纲目”



    “对了,还有一本杂书,叫天公开眼,还是叫天工开物来着。”



    杨振方才一问,沈永忠,严省三,郭小武三个便纷纷回答起来。



    “哈哈,本都督刚刚说什么来着,说你们是粗人,你们还别不服气好好弄清楚这些书名,都给老子记住了”



    杨振听了他们的回答,尤其听到最后郭小武的回答,当时哈哈一笑,随即笑骂了他们几句,然后从怀里取出一张折叠好的纸,转身笑着对洪承撰说道



    “方才他们说的三部书,杨某怕他们这些个大老粗记不住,到了江南再忘了,特意叫人写了下来,也请洪先生到了江南,一并帮忙求购”



    既然派人下一次江南,那就要尽可能借此机会多干一些事情。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徐光启早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生前写出来的许多重要农书著作,比如著名的甘薯疏、种棉花法等等,已经被他的儿子和弟子们汇编成书,并以农政全书为名,刊印了出来。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更早了,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刊印出来,在南方传开了。



    至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一部尤为重要的工艺百科全书同样已于崇祯十年的时候,在江南刻版印刷发行了。



    然而,叫人扼腕痛惜的是,除了医书本草纲目较好地得到了传播普及之外,另外两部同样极其重要的著作,初版以后即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



    书里面总结记载的各种农业手工业方面的重要知识和技术,竟然没有传播开来。



    杨振问遍了身边人,却无一人知晓,只得拿来求助于洪承撰了。



    这个洪承撰不管怎么说,也是读书人出身的,别的可能不懂,但是这些书籍,他总还是听说过的吧。



    当下接过杨振递过来的纸包,展开来一看,果然写着徐阁老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李神医的本草纲目,洪某人听说过,江南士绅大户人家皆有备。至于徐阁老的这个农政全书,洪某多曾听闻徐阁老生前写下了不少农书,若其已结集付梓,购之应当不难。然而这个宋应星,天工开物,洪某人却实实在在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洪承撰对于别人请托而他又无把握的事情向来是滑不留手,不敢轻易答应帮忙的。



    但是他一想到,杨振身边的这些人,甚至包括杨振本人在内,都是大老粗,他们都知道的书,自己居然不知道,这哪里说得通。



    一想到这里,他就没好意思再拒绝,紧接着便又说道“这个天工开物,可能还真是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杂书。但它既然是已经刻印出来的书,都督又愿意花费重金,那就没有理由买不到。”



    说完这个话,洪承撰一边将那张写着书名的纸重新叠好,塞到自己的怀里,然后看着满脸凝重的杨振说道



    “呵呵,都督且放宽心,购书乃是雅事,洪某人虽未登科,但士林当众友朋如云,此事包在洪某身上。”



    杨振听他这么说,当即对他躬身抱拳,施了一礼,说道“既然如此,这些事情,就拜托洪先生帮忙成全了。事成之后,若洪先生有意到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杨某必助先生成就美事”



    “噢若有都督出手帮忙,洪某平生心愿便能了了洪某这里先行谢过都督了至于南下闽地诸事,都督你尽管放心,一切包在洪某身上了”



    洪承撰昨天下午被安排到金海总镇府一侧的客观宾舍以后,杨振就又叫人给他送去了一千两的银子,说是助他回南安故乡的时候方便打点亲朋好友之用,当时已令他甚是感念。



    此时此刻,他听见杨振说中了自己的心事,并且明言愿意助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时简直喜不自胜。



    洪承畴虽然官任蓟辽督师,手下指挥的文官武将多如牛毛,可是在朝堂之上却并无多少人脉,相反还有许多政敌。



    而洪承畴本人又是进士及第,且排名靠前,对非进士出身的官员不大看得起,尤其对洪承撰这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族弟,也是恨铁不成钢,对保举他做官,并不是那么热心,只让这个族弟在自己的幕府当中效力。



    当然了,如果洪承撰愿意做个武官的话,那恐怕早就成了。



    只可惜,洪承撰没有科举功名,却又一向以士林读书人自居,看不起武官职务,因此不愿屈就武官之职。



    就这样,他远离南安故里,投奔族兄洪承畴做事,跟在洪承畴的幕府好几年了,却并没有混上个一官半职。



    虽然攒了不少银子,可是他出仕做官光宗耀祖的心愿,却没有了却。



    这段时间以来,他与杨振的接触,以及从洪承畴那里所了解到的杨振在御前的地位和朝中、宫中的人脉,都叫他十分动心,若杨振肯用心帮忙,那么混个一官半职,肯定就不是问题了。



    当下,洪承撰听了杨振说的话,联想到夙愿可能因此而达成,便对着杨振千恩万谢了一番。



    杨振见他如此,自己也放下心来,领着旅顺口内送行的官将,将洪承撰及其从人送上了南下的船只。



    然后,目送他们一行二十多条海船乘风扬帆,绕开旅顺口内狭长的老虎尾半岛,沿着黄金山下的航道航向外面的大海,杨振方才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