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四十章 安和圩
    苏厨!



    第七百四十章安和圩



    “如今河湟重新安定,蜀中私茶园功不可没。取消榷禁之后,虽然直营收入降低了,但是税收增加了啊,而且蜀中产茶量大大增长,不但茶农们获利,地方经济提振,而且朝廷所得税收与直营收入相比,也有日渐追平的趋势。”



    “再说了,就算是填了汉人的私井,忠、万、戎、泸这些夷人地区,小井依然很多,这些又何如止绝?难道不需要增设岗哨,禁止其走私?那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西南夷,会没有怨气?”



    “陛下,真要如此,只怕是得不偿费。”



    赵顼点头“爱卿是个明白人。”



    沈括拱手道“其实蜀盐的道理,和蜀茶一样,或者更重要。关于蜀茶禁不禁榷的争辩,苏少保之前的奏章里,说得非常清晰明了,事后诸多后果,也一一如其所料。蜀茶禁榷,尚且这么大的为害,何况蜀盐?”



    ……



    次日,赵顼下诏,平息了关于蜀盐禁榷的争议,同时解释了登记车辆,编制号牌的原因。召中书议论收取养路费的可行性。



    吕惠卿非常开心“存中啊,你是用了什么办法,让陛下立即同意这两件事情的?”



    沈括拱手道“圣主可以理夺,不可以言争。若民间车辆当真可以用于军事;辽盐,西夏盐,泸州盐当真能够禁绝走私,沈括自然也是不敢不赞成的。”



    “但是这两件事情分明行不通嘛。所以只要解释清楚了,陛下英明,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吕惠卿对沈括称赞了一番,转身就上奏赵顼,沈括精明事理,考察两浙路的差遣办得非常好,请陛下同意其继续查看河北西路。



    赵顼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升沈括做了知制诰,河西察访使。



    转眼之间,沈括就被吕惠卿安排了一个明明白白。



    ……



    苏油还在巡视,看过了船坞,沿着松江一路往上,就进入了太湖流域。



    苏油只负责技术资源,如今蔡京也算是在管理上上路了,因此由他负责上游水利工程的收尾巩固,以及南北溇港圩田,太湖下游疏浚引流工程,这种过筋过脉的硬骨头,苏油只敢交给郏亶这样的真正专家。



    环太湖周边,所有的溇港与太湖的接口处,都要替换成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设施,苏油的意思是一次投资,见效起码得百年以上。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整个太湖溇港,是从上游引水入渠,然后输送到环太湖周边的高地,形成水网流向太湖,再此过程中灌溉水网中圩田的大工程。



    太湖流域主要是西北风,因此所有溇港开口都是西南东北走向。如此被季风推动的水流,带来的南岸泥沙淤积,全部集中在溇港的东南一侧,不会正面淤堵溇港入口。



    而每一个溇港的出水口,都会比在圩田中的干渠收窄很多,形成束水效应,水流速度在出口出猛然增快,直接将湖流堆积在出口处的泥沙冲走。



    类似的巧思多不胜数,理工最重实践出真知,这些都被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出来。



    当年祖宗们这样做,是从实践中试验出来的,而今列为了研究课题,大部分问题,理工人员们已经弄明白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太湖开发整治工程,不仅仅是为了造田,同时还要提升大宋的大型工程统筹能力,水利理论研究水平,让气候学,水文学,统计学,财会学等多学科齐头并进。



    一处溇港出口处,郏亶正在给苏油讲解结构。



    出口的两边都是高堤,这里是直面太湖的第一道防线。



    高堤上是桑林,棉田,水口处则是7字形的石围,保护水口。



    沿着高堤朝溇港内走一段,才是闸口。



    闸口两边是混凝土的水泥预制件设施,各有深槽。



    看护闸口的村民,给苏油演示如何安放水闸。



    水闸是长达四米,厚达十五厘米,宽度四十厘米的厚实木板,一侧两头安装这巨大的铁环。



    村民用带挠钩的竹篙钩住铁环,各站一头将木板安放到水泥槽中。



    木板很重,一块就是几百斤,第一块安好加上第二块,上面的木板便将下面的压了下去。



    这样一块块地安放上去,不多久,一条水道便被关上了。



    苏油点头“厉害!”



    这块圩田叫安和圩,东西边长一公里,南北一点五公里。



    这就一点五平方里,两千多亩地。



    闸口不远处就是一处小村落,郏亶介绍道“这是去年才弄出来的一处小试点,此地叫刘家村,家主是一个选官,叫刘万春。”



    站在高处往下看,整个圩内,高处是桑果,菜蔬,村落,然后往圩田中部分了三层良田,依次下降,中心处是几片鱼塘和湿地沼泽,能看到鹅鸭,边上还有一处小工地。



    移步朝村口走去,一位四十岁左右,穿着绸衫的员外在那里迎接。



    见到苏油过来,员外抢前两步,深施一礼“治平三年后学进士刘万春,恭迎少保。”



    这就是考得太差做了选官,然后一直没选上,又没钱买官,拿不出履历来说事儿。



    苏油虚扶了一下“世兄不必多礼,看贵村井井有条,稻香鸭肥,这齐家之道也是了得。”



    刘万春说道“不敢不敢,还请少保入村中少歇。”



    苏油摆摆手“不用,你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再歇不迟。”



    刘万春说道“那便请少保随我来。”



    一番交流下来,方知刘万春老家在温州山中,是族中勒紧裤腰带将他供出来的进士。



    但是两浙路的进士太多了,名次稍差都排不上号,在京中蹉跎了几年,实在是见不到前途,只好回了老家。



    郏亶整治水利的时候,刘万春前来投奔,结果水患一起,郏亶自己都吃了挂落,更别说这倒霉蛋了。



    好在苏油即时将郏亶捞了回来,给了大把钱粮,于是刘万春一咬牙,主动要求在湖州试验圩田。



    前期工作必定是艰苦的,但是希望很大,刘万春做了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将举族百口迁移到了安和圩。



    幸好是搬过来了,要不然今年旱灾一起,合族都得吃救济粮。



    安和圩就不一样了,刘万春带着族人在这里开辟出了一千多亩水田,两百亩旱地,三百亩林地,还有几十亩水塘。



    如今水田刚收了四千多石粮食,眼看着还有一千多石秋粮,农闲时还组织下湖捕鱼,到现在刘万春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家族,基本算是在太湖边站稳脚跟了。



    回到村中,苏油看到房子都还是泥墙,不过比竹篱糊泥高级,是泥胚墙体加草顶,与后世苏湖狗大户们的园林戏院豪宅相比,只能算是初具规模。



    村里有一溜大屋,是祠堂和仓房。



    苏油进到堂屋里边,老族长已经有些老年痴呆了,拉着他的手“万春啊,今年村里的粮食打够了吗?”



    刘万春贼尴尬“大爷爷,这位是苏少保,我才是万春!”



    老族长看着他“素烧包不好,你是贵客,怎么都要弄点好的!”



    说完继续拉着苏油“客人来了,得弄几个肉菜。万春啊,让娃子们去山里吆一吆,兔子山鸡的搞点来……”



    刘万春大声说道“大爷爷,我们都下山了,现在我们搬到太湖边上来了!没有兔子山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