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权力争斗



    元丰五年春,正月,辛丑,授苏油、高遵裕、李舜举以下西征将领有差。



    西征原各路尽进兵马,转驻各州,诸将转为知州,原秉常所命各官,委为通判。



    惟三路都转运司、转运司、都安抚司、安抚司、都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都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司,从原伪朝降官中,选拔授任一部分。



    命三路都转运司苏油,都安抚司李舜举,检察诸处伪僭,销拆以闻。



    苏油上奏,请以原伪夏僭越宫观,拆解后作为建造学校的材料。



    赵顼准奏。



    癸丑朔,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



    庚戌,黄龙府女真部长附于辽,予官,赐印绶。



    壬戌,崇文院校书杨完,编类元丰以来详定郊庙礼文,成三十卷以进。



    乙丑,以直龙图阁徐禧知制诰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甲戌,以知制诰章惇为门下侍郎,参知政事苏颂为中书侍郎。



    翰林学士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蔡京为尚书右丞。



    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职,而政柄并归中书。



    直到底牌彻底揭晓,王珪才知道,自己被蔡确给耍猴一样的耍了。



    因为在改制之前,蔡确一直扮演着王珪助手的角色,而且深得王珪的信任。



    蔡确曾经私下对王珪说道“公久在相位,必拜中书令。”



    自打苏油离开朝堂,主持西征大局之后,王珪认为没有了竞争对手,对此深信不疑。



    据小道消息传言,一日蔡确对赵顼奏事之后,留下来单独和赵顼进行私下沟通“陛下复唐制,而三高官官位高,如果置令,权位太重,不如就以左右仆射兼两省侍郎,足矣。”



    这里头有些门道,要知道,元丰改制,是打着恢复唐制的旗号进行的。



    唐制官僚品级最高的,是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皆正一品。



    但是这几个官职实在是权位太重,因此被虚置,就是作为给重臣致仕后的荣誉头衔,不领实职。



    唐沿隋制,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它们才真正分别负责国家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先说与此事关系较小的尚书省,尚书省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又有诸司。



    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要统管六部,尚书省还有一个总机构,名为“都省”,都省之中,有尚书省左右丞,以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和兵、刑、工右三部。



    其中左右丞处于行政监督地位,而左右司则兼有总务管理的性质。



    接下来就是此事的关键。



    三省当中,负责决策和审议的中书省与门下省,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而前面说过的尚书省,则单独称为南省。



    北省的长官,是中书令和侍中。



    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蔡确的建议,其精妙之处在于告诉赵顼,中书令的职权,其实过高了。



    陛下啊,要是这么搞,元丰改制就成了换汤不换药,所以陛下,不如我们将中书令和尚书令一样,也虚置了吧。



    赵顼当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惊喜莫名。



    辛辛苦苦铺排了几年,不就是为了削减相权吗现在文官二把手主动投降,说陛下这个一把手我们不要了



    对于一直希望皇纲独揽的赵顼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帝从之”。



    这下就好玩了,本来三省六部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还应该有个尚书令的,但是因为唐太宗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尚书令在唐太宗登基后就无人敢担任了。



    尚书令没了,尚书省的头就成了尚书左右仆射,虽然尊左,但是其实是平级的。



    这下蔡确和王珪就成了平级。



    还没完,如果中书令还存在的话,那王珪也会成为蔡确的直接领导,也是能够管到蔡确这个中书侍郎的。



    结果中书令被蔡确这么建议一取消,蔡确就成了中书省的实际管理者,而王珪却成了门下省的实际管理者。



    刚刚已经说过,中书省是掌制令决策的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的部门,于是蔡确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凡是决策,和赵顼商量好,然后交给王珪,王公你有胆子就封驳吧



    王珪敢吗他不敢。



    于是这个名义上的首相,其实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地丁胶图章



    王珪这下彻底傻眼了,这这这这戏法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



    这就变成了蔡确联合赵顼,将宰相王珪给架空了,所以“确名为次相,实专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与闻”。



    王珪这个悔恨啊,要是苏明润还在朝中,断轮不到蔡持正这个小人嚣张



    朝堂之中,老实人自然会倒霉,但是幸好,奸人还有奸人收拾。



    蔡确得意之后,还想继续加强自己的地位,于是再次给赵顼建议,尚书省给中书省的文书开头,应当加一个“上”字,以表示尊重。



    尚书右丞是谁蔡京。



    于是蔡京表示这样做没道理“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礼宜均一;确乃欲因人而为轻重,是法由人变也,非所以敬国家。”



    意思是说,三省之制,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三高官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是三个相同的等级。



    而再下一级,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样是平级。



    现在蔡确和王珪分领了前四个职务,我如果以尚书右丞向尚书左右仆射递交公文,那这个“上”字可以写。



    但是作为尚书省这个部门向中书省这个部门递交公文,这个“上”字,就不太合适了吧



    这就是“以人而为轻重,非所以敬国家”这一条的理论依据。



    赵顼虽然给了王珪和蔡确首相与次相的职务,但是其实对这两个人没有多少礼重,多次因为他们的小过罚金,都成了朝中的笑话了。



    “宰相罚金门谢,前此未有,人皆耻之。”



    蔡京正是看清楚这点,才敢于打蔡确的捞过界的手。



    因为这一次的争斗,蔡确没有给皇权好处,皇权也就不会再为他撑腰。



    所以蔡京根本就没有给蔡确什么面子,直接问赵顼“陛下用确为宰相,岂以才术卓异有绝人者抑亦叙迁适在此位邪”



    赵顼也老实“适在此位耳。”



    意思是说,这不是改制的时候,刚好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嘛。



    蔡京转头就对蔡确笑道“你看,陛下都说了是适在此位耳,安得自大”



    蔡确只好悻悻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