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诗会
    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诗会



    说起这个漏勺就有些得意“父亲他估计也不会这些,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不过靠渔猎不是办法,最好还是发展养殖”



    “打住。”蒋之奇见这小子越说越上瘾,赶紧制止“广州士人百姓,每年有两次蒲涧之游,你是本州通判,又是新科探花,大家都期盼着见你一面。”



    “我准备在中秋节蒲涧之会上,将你介绍给当地士绅。”



    说完又道“你日日察访,忠勤郡事本没有毛病,但是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你总在村寮、疍户、蕃坊打转,不事交游,却有些因小失大了。”



    “市舶司连年亏损,今年你来了,我想着是不是托城中士绅周全一二,认买些货品,也搞点政绩出来,不要影响子衡你铨考仕途是正经。”



    漏勺很乖,听话拱手“多谢明公,一切但从明公安排。”



    三日之后,蒲涧乐游在城西白云山下举行。



    白云山是广州风景绝佳之处,山下有一条清澈的涧水,因长满菖蒲,称为“蒲涧”。



    广州城里有几株唐时的椰枣树,也不知道是哪位蕃商带来的,因为华夏传说里有蓬莱神仙安期生给帝王品尝“海枣”的传说,土人认为那几棵树就是安期生种下的海枣树,并且将之作为安期生曾经到过广州的证据。



    又因为安期生曾经告诉过秦始皇他在蓬莱岛等他,才引出后来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的故事,因此传说里安期生来到广州的目的,是为了采药。



    加上菖蒲不需要土壤都能生长,在古人看来非常神奇,将之定性为仙草,因此蒲涧就成了神仙歇脚的地方。



    为了沾沾仙气,广州人每年春秋两节,会邀约前往蒲涧探幽揽胜,聊作闲游,渐渐形成风俗,到大宋如今,就和成都府大小遨游那般,成了官府组织的定期活动。



    天下名山僧占多,蒲涧风景最优胜之处,就是蒲泉寺,寺后有石窟,传为安期居所,名为“安期洞”,洞前有一平台,名曰“鹤舒台”。



    今日鹤舒台上,群贤毕集,蒲泉寺的信长老也是雅人。



    大宋稍有文名的文人雅士,几乎就没有和大苏无瓜葛的,信长老也是大苏的文章道友,相互间时常信件往来。



    听说小苏要参与此会,信长老早早布置下文会所需,清酒香茗,笔墨纸砚,就是要看看新科探花的文才。



    蒋之奇今日一副道人装束,手持黎杖,身后跟着小秀才打扮的漏勺,清客随从相伴,一路缓缓行上山来。



    道旁清溪潺湲,绿竹苍苔,的确风景优美,倒是让漏勺看得个饱。



    等到抵达鹤舒台,景色又是一变,周围景色一览无余,广州城可以尽收眼底。



    信长老带着已经等候在此的士绅上来合什“老僧见过太守,这位应当就是小苏通判了吧”



    蒋之奇笑道“官务繁忙,难得一日清闲,正宜于众高贤饮酒赋诗,洗涤俗气。看看我俩今日穿着,就不用称呼官职了吧”



    说完给漏勺介绍“子衡,这位是蒲泉寺驻锡的信长老,跟大苏是文章好友,大苏在杭州的时候,曾托佛印给我们寄来过一车松脂,两瓶金鸡纳霜。”



    信长老合什“金鸡纳霜在广州活人无数,堪称灵效,听闻是小苏探花的兄长取自万里东洲,却是堪比安期公之能了。”



    漏勺连忙逊谢,信长老却又笑道“不过松脂就过分了,山僧平日里琢粉涩弦,哪里用得了一车”



    漏勺也合什“那车松脂,是后学求老堂兄送来的,迟早合当大用,却非仅为弹琴鼓瑟也。”



    “哦”信长老不禁感到讶异“未知有何用啊”



    蒋之奇摆手道“杂务改日再说,我先与子衡介绍广州文脉。”



    几名士绅早就等着介绍了,广州文事不彰,虽然个个年纪都在四十以上,但是真不敢将漏勺当做晚辈看。



    文章天数,偏偏就中意苏家,吸干眉山二十年文运的家族,走到哪里都是豪横。



    好在漏勺文质彬彬,活脱脱一个可爱的小秀才,人畜无害的样子,倒是颇得大家的喜欢。



    接下来就是开宴,士绅们也带着不少子弟,大家就在鹤舒台上玩起了酒令,得令者命赋诗一首。



    漏勺偷奸耍滑,小和尚敲木鱼虽然有长有短,但是漏勺要不故作迟疑不接,要不下手飞快,木鱼停歇之时,一枝丹桂就是落不到他手上。



    信长老急了,用咳嗽给小和尚打信号,不料漏勺也装老僧咳嗽,还贼像,搞得小和尚也摸不清路数,那花还是到不了漏勺手上。



    蒋之奇哈哈大乐,苏家人的顽皮,今日算是再次见识到了,开口说道“躲来躲去地干什么难道你今日还逃得掉干脆,拈韵吧。”



    这就是不讲理了,不过大家都说好,于是以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分韵,大家拈到那个字就以哪个字为韵脚做诗。



    这回逃不掉了,漏勺拈着个津字。



    众人都围拢来聚观,漏勺沉吟片刻,终于写下一首。



    九节仙姿下玉津,



    秋风难动满溪新。



    灵泉甘澈听无主,



    肯与安期借旧邻



    这诗翻译过来,上联是说菖蒲仙子发现了这处风水宝地,便从天上搬了下来住到了这里,从此秋风都再难以进来,这里的景色四季常青。



    下联则是以神仙安期生的语气,和菖蒲仙子商量这口甘泉本来也没有主人,仙子能不能让我拿去,借给城中老邻居们啊



    “好诗”蒋之奇首先喝了一声采。



    这首诗与苏油更偏唐诗的诗风不同,更符合如今宋人的审美。



    要是苏油在此,一眼就能看出漏勺的诗风是跟谁学的。



    这娃的诗风,被李家妹崽带跑了。



    最后一句构思尤其精巧,还以“神仙故旧”暗中恭维了一把广州父老,登时让围观的士绅们乐开了花。



    当地颇有文名的老士子陶安民就拈须微笑“此诗应时,应地,应典,最难得清新自然,而尾句奇峰突出,诗意清奇,果然高妙,不愧国朝探花玉郎。”



    另一名士人刘未摇头感慨“广州秋冬两季,雨水较少,江水又受海潮倒灌影响,变得咸苦,广州城中,除了寥寥几处甘井,其余也皆是苦咸,甚不堪饮。然百姓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一代代苦挨。”



    “若是真如探花郎诗中所言,能有神仙将甘泉借与我广州百姓,那可是莫大的一桩功德了。”



    说起这个来大家都是叹气,其实城中甘井,基本上都是被这几家霸占,好些人家还拿那井水卖钱,一桶两文。



    而且这还是德性,因为这些人家绝不会差那点井水钱,反倒是那些故作清高不卖井水的士绅,招周围邻居们痛恨。



    感慨之间,却见漏勺团团拱手“这首诗正为引诸贤共议,咱们能不能将这蒲涧清泉,引入广州城中去。”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信长老说道“探花郎有所不知,此事早年我也曾与太守耆老们商议过。不过广州地多蚬土,留不住水,要铺设五里石渠,工程浩大,非万千贯不能成事,最后只能罢了。”



    漏勺说道“最近这些时日,后学就在考察地势,其实家父在夔州的时候,便曾经造作过筅道,引嘉陵江边悬崖卤泉之水,达于县郊,免去盐工船载肩运之苦。”



    “白云山地势高缓,广州巨竹繁密,稍作加工,便可作为通水的管道,除了日后维护稍微麻烦,其实花不了太多钱财。”



    “倒是清泉入城之后,需要造砌石池存储,这个花费逃不掉。”



    “不过我们可以烧造水泥,有了水泥之后,造池就容易了,所以此事并非不可成啊”



    蒋之奇将折扇一合,也不说什么今日只论诗词不说政务的话了“就算造石池,州府也不是承担不起,子衡你先说说这筅道是如何造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