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
    ,最快更新夫人每天都被套路!



    楚绾瞧着杨太后阴沉的脸色,微微弯起唇,“听说有人骂我母后是抢臣子功劳,狐媚惑主的玩意儿。今日我北梁大臣在此,太后娘娘不妨仔细问问,我母后抢了谁的功,又魅惑了哪位君主。”



    “公主殿下,这话可不能乱说啊!”北梁礼部侍郎忙道“皇后娘娘这些年一心为国为民,南齐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可全都是娘娘的功劳,娘娘是北梁的神,什么狐媚惑主,谁人不要命了敢这么说我们娘娘?”



    杨太后冷艳的面上越发僵硬。



    她记得,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只她和肖宏在场。



    那么,楚绾是如何得知的?



    现在还把她当时的那些话给重述了出来?



    除非,南齐皇宫里有北梁探子!



    这个认知,让杨太后心中怒火翻涌,但当着那么多藩王大臣和别国使臣的面,她不能当场发作,只似笑非笑地望着楚绾,“扶风公主这话是什么意思?想说哀家私底下骂了你母后?”



    “没有啊!”楚绾笑眼弯弯,“我先前说了,听到有人这么骂,之所以请太后娘娘仔细问,是觉得您是这个大殿里辈分最高,也最有权威之人,经您的口问出来的答案,自然也最权威。



    一旦证实我母后并未抢过谁的功劳,也未曾狐媚惑主,往后再有谁乱嚼舌根子,那么便可直接以污蔑北梁皇后之罪进行重罚,太后觉得呢?”



    杨太后眯眼望着殿中的小姑娘,不过才十二三岁的年纪,竟然就有这般伶牙俐齿,那一句句带刺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话,要搁在同龄的其他小姑娘身上,绝对没人说得出来。



    看来,是她轻敌,小看那位北梁皇后了。



    想到这儿,杨太后勾了勾唇,“扶风公主说得对,苏皇后忧国忧民,尽显一国之母风范,值得北梁百姓敬重,往后南齐若有谁说她半句不好,你尽管告诉哀家,哀家替你处置了他!”



    呵呵,敢说还不敢承认了?



    楚绾被她恶心到。



    但有些话,须得适可而止。



    她知道分寸。



    默默在心里吐了一番,楚绾收回目光,重新调整好情绪。



    棉花的作用,确实震撼到傅经纶,他望向第二个箱笼,有些好奇,“那里头又是什么?”



    楚绾和负责开箱的几个使臣站着没动。



    过了会儿,就听得肖彻吩咐,“开第二箱。”



    先前被打了脸,这回听到开箱,南齐大臣们再不敢掉以轻心,纷纷伸长了脖子往箱笼方向看。



    片刻后,就见楚绾从箱笼里拿出一株已经成熟泛黄的稻穗来。



    “稻谷?”



    离得近的大臣已经发现了。



    “怎么会是稻谷?”



    “不对啊,听说北梁的土壤不适合种水稻,每年都得从别国购进一大批稻谷做储备粮,先前楚太子说给南齐送温饱,这‘温’已经出来了,是棉花,‘饱’,难不成是稻谷?可南齐并不缺水稻啊!”



    说话的是严首辅。



    楚绾望向他,“南齐的确是不缺水稻,那么这位大人清不清楚,你们现在一亩田能产多少斤稻谷?”



    严首辅直接被她给问住了。



    他平时也没管这个,哪里会晓得?



    那些个不知道亩产的大臣们,纷纷把脖子缩了回去。



    楚绾又望向杨太后,“太后娘娘知道吗?”



    杨太后拧着眉。



    她自然答不上来。



    但一而再再而三被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刁难,她心中已是万般不悦,这辈子都没这么丢脸狼狈过!



    楚绾刚想再问有谁知道,就听御座上的傅经纶缓缓出声,“南齐目前最好的产量,一亩田三百斤。”



    “那就对了。”楚绾晃了晃手中的稻穗,“亩产三百斤,百姓每年缴完赋税,剩下的基本只够嚼用,甚至很多农户,自己种稻,却吃不上大米。



    先前有人说南齐不缺水稻,那是因为,他住的是天子脚下,吃的是禄米俸银,看不到百姓们种的水稻全都变成赋税进了国库,他们自己只能吃粗面馒头就咸菜。”



    “……”严首辅觉得自己老脸好肿。



    傅经纶瞧了瞧楚绾手里的稻穗,“莫非,公主带来的稻种能增产?”



    “没错。”楚绾点头,“北梁的土壤确实不适合种水稻,所以我们只尽量改良了一部分,剩下的用来种大豆、棉花、和桑树等农作物,我们绝大多数的水稻都没种在田里,而是,种在水面上。”



    “天哪,种在水面上?这怎么可能!!!”南齐大臣们又不淡定了。



    水稻种在水面上,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姜妙都被惊到了,完全忘了吃饭,抬头呆呆望着殿中那个眉目清丽自信飞扬的小姑娘。



    真没想到,如此能言会道的她竟然才十三岁。



    肖彻这是得了一群怎样的家人啊?



    听到南齐大臣发出质疑,楚绾继续道“我手里的稻穗,便是水上稻丰收之后得来的,我母后曾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改良过稻种,能令亩产翻倍,高达六百斤,但改良过的稻种,要想达到高产效果,在种植上也需要专人和技术。显然,这样的人才还是只我们北梁有。”



    能让士兵们穿暖的棉花,能让百姓吃饱的高产水稻。



    曾令多少君王头疼的千古民生难题,北梁竟然早就解决了!他们得是先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啊!



    傅经纶以前就觉得废帝杜绝和他国往来的举措不对,现在,那种“不对”的感觉越发强烈。



    南齐与北梁拒交的这二十多年里,南齐到底都错过了些什么?!



    北梁的先进,让傅经纶深深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



    南齐落后太多了。



    此番与北梁的建交,必不可少!



    想到这儿,他再度望向楚绾,“那最后一箱是什么?”



    随着肖彻的示意,最后一个箱笼被缓缓打开,顿时一股草药味儿扑鼻而来。



    之前楚太子就说了,“温饱”和“健康”,这最后一箱代表着“健康”的,是草药便不足为奇。



    南齐大臣们受了教训,这回没敢吭声,只乖乖竖直耳朵,等着楚绾给讲解。



    “除了吃不饱穿不暖,百姓们还有一大难题,看病难。”楚绾声音清亮,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付了诊金,他们还得花钱抓药,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衣服穿少受了凉这么一个小小的风寒,便能令原本就清贫的家雪上加霜。”



    吃,穿,看病,三大民生问题竟然由他国使臣在自己劳民伤财的生辰宴上提出来。



    傅经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



    但眼下这种情况,唯有虚心请教和学习。



    “那么,这些药材是做什么用的?”他问。



    楚绾道“北梁通过大量种植草药,拉低了市场药价,如今又以国家名义在各州府设了民生医馆,大幅度减轻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这些是治风寒和小儿急惊风的药,我打听过,在你们这儿一次风寒看下来,诊金加上抓药的钱,没一两银子不算完。



    普通老百姓,谁家随随便便就有一两银子的闲钱去看病?



    再有,你们南齐对于小儿急惊风似乎有些束手无策,哪怕是太医院,也没几个太医能治的。



    但在北梁,很多大夫都会,因为我父皇母后专门设立了医学院,就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只有在医学院结业,考核过了,才能被分配到各州府的民生医馆里去给老百姓看病。



    民生医馆的大夫吃的是朝廷俸禄,他们给百姓看诊不收诊金,只收药钱,而这些药钱,会根据这户人家的缴纳赋税或服兵役情况而进行大幅度减免,所以一个风寒看下来,有些人只需要花十几个铜板甚至是几个铜板。



    急惊风就更不用说了,相信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症状是一到四五岁小儿的克星,来得又急又凶,普通大夫压根儿连碰都不敢碰。



    之所以给齐皇送这些药,是想告诉你,北梁南齐一旦建交,今后北梁百姓有的,南齐百姓也会慢慢有。”



    但南齐要想拥有这些好处的前提,是必须重用北梁人才。



    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南齐会涌进大批北梁人,渗透到百姓的衣食和健康中。



    这不是明晃晃的入侵吗?



    如果楚胤便是肖彻,那么北梁帝后此举,就是在借机报复南齐!



    可是这报复的法子……



    杨太后拧着眉。



    姜妙也想到了这一点。



    傅经纶一旦点头答应,那么北梁便是堂堂正正地接手了南齐基层百姓的吃穿和看病问题。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得民心者得天下。



    北梁帝后这格局,果然不是杨太后这阴险狡诈的贱妇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