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个……”
宁浊再次皱眉,迟疑了一下,随即道:“也不是不妥,而是臣觉得这其中的内容有些地方似乎有些不谐,感觉与总体之间有些矛盾。”
“哦,是什么地方不谐,请说。”
赵信没想到宁浊水平好像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差。
居然能够看出其中有不统一的地方。
赵信忍不住微微皱眉。
他当然知道这其中有不统一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这心学本来是唯心主义的学说。
着重强调的就是两个字“行”“知”。
但这个“知”却不是知识的知,而是“良知”的知。
简单来说,就是去恶存善,致良知,然后凡事都依着自己的良知去做,这便是知行合一。
赵信当然不希望搞出一个完全唯心主义的学说,不然的话岂不是更加加剧了当下的清谈之风吗?
所以他便在其中来了一个小小的偷梁换柱,把格物和这个“知”统统一分为二。
把格物的“物”分成了“物性”和“物理”两个部分。
所谓“物性”就是事物的特性,比如铁遇火会融化,降温会凝聚。
水加热会变成水汽。
而“物理”才是哲学层面的理,这样便悄悄的给这个唯心主义的学说,赋予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特性。
同时也暗暗鼓励人去了解万物的特性。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有些不谐的成分。
不过他感觉自家已经编的挺圆了。
却没想到宁浊居然一下就感觉出来了。
心中不由暗叹,“果然不愧是老清谈了,对这方面就是敏感啊。”
当下也只能虚心的求教,“那么先生以为要怎么改好呢?”
“这……臣,臣也……”
宁浊一听,禁不住又慌了,支支吾吾不知道该怎么说。
赵信见此,不由皱眉道:“宁先生,你这样可不行啊,你要记住你现在就是这门学问的创始人。
不但是一代大儒,而且还是一代宗师,将来要开山立派的。”
“这,陛下折煞臣了!”
宁浊一听顿时后背汗就下来了……什么玩意,开宗立派,陛下,你是在开玩笑吗?
开宗立派是那么容易的吗?
虽然说这一门学说,他确实有开宗立派的潜质。
但是这不是他的啊。
而且他有点搞不明白,一来是震惊皇帝居然能够写出这样精妙的着作。
二来他不明白,你这么牛逼了,你为什么非要安在我头上呢,陛下,我很方啊。
赵信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话,而是眯眼微微一笑,意味深长的道:“哦,这样说来,宁先生是不行喏……”
随即皱眉叹息道:“这样的话,朕也不好强人所难,朕就再找别人吧……”
说着便要抬手招呼曹雄。
宁浊闻言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当即也来不及多想,连忙道:“不,陛下误会了,这本来就是臣开创的学问,臣怎么会推而让人呢?”
心中却不由暗暗苦笑……换别人,这种事能随便换人吗?
他虽然不知道赵信为什么不肯亲自担这个大儒的名声。
但也知道这种事肯定是绝密的事,一旦皇帝真要决定换人,那他这个知情者要怎么办?
为了保险起见会不会……
宁浊激灵灵打了个寒颤,根本不敢多想。
赵信见他如此,心中一声冷笑,面上却一脸松了口气的表情道:“啊,宁先生能这样想那真是太好了。
朕真怕宁先生太过高风亮节,那样的话,朕不免又有耗费好多手脚了。”
“呵呵……”
宁浊一声尬笑也不知该说什么。
却听赵信随即又问道:“对了,之前宁先生所说的不谐,不知宁先生可有什么更改的想法?”
“这个臣觉得,这部心学确实有开一家先河的潜质,但是却有几点不妥。”
既然已经决定要当这个傀儡了,宁浊也就不再客气了,毕竟这可能会事关他今后的命运。
“讲。”
赵信也没有再绕弯子矫情,直接道。
“喏。”
宁浊应一声喏,然后斟酌的道:“首先,臣觉得这心学虽然玄妙,但是其中的物性和格物之解却颇为突兀。
若是万物皆有物性和物理,那么人本身是否也具备物性和物理,若是有,那么人和其他万物又有何区别。
而且人所具备的物性是什么,所具备的理又是什么。
而格物又该如何去格出物性和物理?
所以臣觉得,不妨把这物性之说去掉。”
“不行。”
不等他说完,赵信便忍不住摇头道:“朕想要推动先生这门学问,目的之一便是以清谈的手段来抑制清谈之风。
其根本是希望倡导务实之学,如果去掉了这个,那最终就算是推动成功了,于国家也是无益。”
“这……”
宁浊闻言微微皱眉,随即眼睛一亮道:“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叫心学,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种说法去掉,以万物之物性来阐述万物之物理,干脆就叫理学吧?”
“额……”
赵信不由一阵愕然,理学不好吧,这玩意在后世要人人喊打的呀,虽然那些喊打的人也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理学究竟讲了啥。
不过最后一想,好像这个理学和朱子那个理学好像也不相干。
所以砸了咂嘴道:“行,理学就理学吧。”
“不过这样只是解决了它的内部矛盾,还是无法解释之前臣的那几个问题。”
“嗯,那你觉得这样可不可以,道家不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这样便以万物之初为一,为混沌,混沌分则为阴阳,其中阴者为质,质皆有其性。
阳者为道,为理,理者又一分为二,一者为善,一者为恶,天有善恶,万物有善恶,人也有善恶。
而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人能知善恶,并且能够通过教化去恶从善,而且人不仅要教化他人去恶从善,还要驯化万物去恶从善。
但想要驯化万物,则先要明其物性,知其性理,便能导之向善,比如水,比如火,昔日燧皇和禹帝便是明悟水火之物性,所以才能驯服水火,导其向善。
故这二人都是圣人。
无善无恶道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劫,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在格物。
格物的目的就是在于明悟物性,明悟物性,在人可以修身,可以致知,在物可以用其善而抑其恶。
这样解释你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