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成全骑着马紧跟在成廉的身后。
“虎贲中郎将大人,您真的不准备让弟兄们在这里修建大营应战吗?”在羌族骑兵部队集结之前,廖化就站出来提出建议,让军中的士兵立即在原地修建营寨,为整支部队再增添一定的防御力。
结果,不但成廉没有接纳他的建议,就连邓芝居然也没有同意。
在军中,不管是将军还是中郎将,其长史和司马,说穿了只是辅贰官,只能提建议,至于主将是否接纳,那就是主将自己的事情了。
在廖化看来,公子金珏最新研制出来的这种新式战车,防御力的确是不错,不,应该说是非常好,但是,这东西毕竟还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事的检验,尤其是像这种超大规模的战事,一旦围在全军外围的三道战车防线都被攻破的话,面对羌族人如此多数量的骑兵,单靠成廉中军这两千骑兵和两千蜀兵,情况就变得十分凶险了。
金珏让人制造的新式战车自然不是十全十美,自然由他的局限性和缺点。比如,羌族骑兵在战马上实施急速抛射的话,即便大部分羌族骑兵们手中的骑弓弓力不足,借助战马前冲的速度,也又能射出两百步左右远的距离。
当然,这么远的距离,在后世,手枪都没有了准头,更不要说人力射出的弓箭了,但是,架不住人多弓多,射出的箭矢多,一旦羌族骑兵在马上一起来几轮骑射,而成廉找不到如何防护头顶上射来的箭矢的话,的确是会给他麾下的士兵带来极大的杀伤。
但是,廖化的担心自然是多余的,即便是在邓芝看来。
因为,不论是成廉,亦或是邓芝,对于他们是否能够打赢这场表面上看绝无神算的战争,非常有信心。
而原因,也很简单。
金珏军士兵配备了最新式的硬弩和硬弓。
出发前,从军械库里配发给成廉所部士兵的硬弩和强弓都是金珏军中工匠们最新改良好的军械,最新一批强弩平射实测距离就高达一百五十步,这里提到的实测距离,可指的是在要求猪头的情况下,若是敌军发起集团式充分的话,金臂弩对敌军产生威胁的距离就会变成两百步,这个结果,就算是金珏自己都万万想不到的。
金珏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个时代的工匠手艺高到了这种程度,说实话,如果让金珏制造的话,他连最简单的弓箭都做不出来,更何况金臂弩或者金臂弓这种神兵利器呢?
金珏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只不是把金臂弓和金臂弩的草图画了出来,再加上,经过他提供配方改良而炼制出来的更为坚硬的钢铁而已。
这两样东西,这个时代的人的确是解决不了,但是,这个时代的工匠有些手工手艺,却是后世之人用科学方法都无法复制出来。
至于金臂弓,其平射时的实测数据比金臂弩少了五十步,可是,这已经很惊人了。而且,最新研发的金属弓弦或者弩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弓弦被潮湿的天气所损坏。当然,现阶段,能用金属弓弦、敢用金属弓弦射箭的,除了军中少有的力量很大的神射手之外,也就李封可以射出几箭而已。
成廉试过一次之后,就不敢尝试了。因为现阶段,拉制出来的金属弓弦还是太粗,射箭之人必须用牛皮制成的特殊手套才敢用这种真正的金臂弓,如此一来,射出去的箭矢,准头就极难控制了。
目前,这种金属弓弦制成的弓箭,金珏只让手下弓箭制作出来了十张,赏赐出去了两张,一张给了李封,另外一张给了鲍出。
这一点,金珏军会想不到吗?就算是金珏想不到,打老了仗的成廉会想不到吗?
两人其实都想到了。
其实在每一辆扁厢战车内里,都还装着一面同箱体大小差不大小的用博铁坡包裹着的塔盾。战事只要一开始,主将分出一部分士兵,从战车里拿出塔盾,两个人举着一面塔盾,就足以防护住一伍士兵的性命。
再有,跟着金珏经历过成都城围城之战的成廉,也从金珏那里学来了如何阻止敌军集中力量突击本部军队的方法——壕沟。
而在布阵的时候,成廉故意只在自己所在的中军当中留了四千名士兵,不但是为了特意让敌人发现自己军阵里的这个【破绽】,而且,他自己也的确是想把敌军的注意力全都放在自己的中军上面。
既然是【破绽】,敌军必然会集中精锐,更多的兵力突击自己的中军,这是战场上的惯例。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就是华夏历史上最为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最经典的战力,即便是曹操的官渡之战或者周瑜的赤壁之战,与之相比都略有不如。
就在全军被围的这几日夜里,成廉和邓芝轮流率领军中的士兵,在扁厢战车围城的营地外,有悄悄地挖了三道壕沟,而中军前后方向上,比其他地方又多挖了两道。
也幸亏,烧当滇雄选择准备围歼成廉部的战场是枹罕县内少有的旷野之地,这里的地形即便没有草原上那么平淡,但至少没有太多的丘陵或者沟壑阻拦,相对于枹罕县境内其他地方,已经是少有的几个适合骑兵作战的最佳战场了。
听完军中斥候长的禀报,面对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看了看身边两位重要副将的神情和表现,成廉还算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见火候差不多了,成廉这才朗声吩咐道:“廖化司马,成全军假司马听令!廖思马,你到左军去担当临时主将,成军假司马,你到右军去担当临时主将,对于你们二人,本都督只有一个要求,守住你们各自的阵地,谁若是在这个时候,掉了链子,被这些鸟人攻破了阵地,老字亲自去取你们的人头,听明白了吗?”
“属下遵令。”这个时候,廖化和成全都不敢怠慢成廉的军令,他们在马上一拱手,接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