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9章 赠予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却是残酷的。



    在梁腾和吴瑕几经波折得到那样一个结论后,他俩觉得可能性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了,也就是说,“地下室入口”就设在另外那处2层小楼之内。



    结果,现实又狠狠的打了他俩一巴掌。



    吴瑕操纵着的“无人侦察机”,已经非常认真细致的,一遍又一遍搜寻了另外一个“地下室”的天面。



    吴瑕和梁腾也紧盯着“屏幕”,逐寸的观察,最后居然像是重复了之前探查第一处“地下室”的经历,找遍了整个“天面”,压根就找不到所谓“入口”在哪里?



    梁腾和吴瑕对视一眼。都能从对方眼里,看到一种“迷惑不解”的眼神。



    这样都找不到“入口”?这也太扯了吧?



    不死心的两位主人公,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小的“屏幕”,反复把另外那个“地下室”的“天面”搜寻了n遍,结果令人失望:没有“入口”就没有“入口”。



    整个“地下室”的天面面积能有多大?几百个平米而已。



    “入口”要能让人出入,肯定小不到哪里去。在有限的“地下室”天面寻找一个“不算太小的入口”,找不到,梁腾和吴瑕脑海里不约而同冒出了最后一个可能——“入口”根本不存在。



    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建造两个“地下室”,结论是完全不设“入口”。吴瑕和梁腾无论觉得这样的结论有多“荒诞”,但这结论,就是他们现阶段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难道,那个“过强”在把自己拥有的贵重物品转移到“地下室”之后,就把原有的“入口”彻底给封掉了?



    梁腾和吴瑕凭常识都能断定:在建造这“四合院”地下室之初,肯定是有“入口”进去的。否则,“地下室”内部的装修不可能完成。“无人机”侦测到的地下所藏的东西,也不可能搬运进去。



    被“过强”封掉的“入口”,又在哪个位置呢?



    梁腾和吴瑕知道肯定不会设在“地下室”的“天面”。



    假如曾经的“入口”设在“天面”,就算封掉了,也只能清理“入口”上面的痕迹。至于“入口”下边的痕迹,都进不去“地下室”,怎么可能清理?!



    而“地下室”的“天面”,清一色刮了白,毫无修补的迹象。无论怎么看,“入口”就算是过去式的,也不可能曾经开设在那个位置。



    另外,梁腾和吴瑕逐渐还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假如“地下室”珍藏那些东西,真的被“尘封”了数十载,它们如何保证不坏掉?!



    密室内存放东西,要想长久保证不.朽,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密室内形成真正的“真空”状态;二是密室内一直保持畅通的空气,避免处在一种潮湿状态。



    “后海四合院”下边的两处“地下室”,肯定达不到“真空”状态。



    据“无人机”进去后侦察到的地下情景,“过强”的所有珍藏之物,件件都保存完好。这种结果,肯定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几十年间,地下室一直空气畅通,保持着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这样想来,不仅有一个曾经被封了起来的“入口”,甚至,理论上还应该一直存在着某个流通空气的“通风口”。



    只不过,现在梁腾和吴瑕没找到它们而已。



    梁腾和吴瑕相当无语。都不知道那个“过强”的头脑里面的“回路”构造是咋样的?居然在一个“地下室”入口,耗费那么大心力,就为了做到不使人发现“入口”的存在。



    有这必要吗?难道“地下室”的藏品,能值个三、五亿吗?撑死能有一个亿也到顶了。估计。毕竟那“过强”在近代史上寂寂无闻。肯定算不上一位着名的大富翁。普通人累积财富能多到啥地步?估计“过强”一辈子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就是这座“后海四合院”。



    梁腾感兴趣的是“过强”在“地下室”设计上花费的心机。



    梁腾甚至暗暗怀疑,那个“过强”该不会也是一位“重生人士”吧?!居然在几十年前就有那么高超的设计天赋了吗?竟然把“地下室入口”设计得如此隐蔽,就连他这位真正的“重生人士”都找不到!



    如此超前的设计水准,梁腾不服都不行!



    梁腾正在脑里胡思乱想之际,忽闻吴瑕发出“噫”的低低一声。



    吴瑕的惊呼,把梁腾注意力唤了回来。



    从“无人机”安装的摄像头传输到“小屏幕”的图像,可以看到镜头“定格”在了一个玻璃镜框之前。



    那个玻璃镜框并非摆放在“木柜”内,而是用水泥钉挂在了一处墙体上。



    “屏幕”中的图像,长时间“定格”在这样一个墙上挂的“玻璃镜框”,证明“无人机”一直稳定地悬空,飞在“玻璃镜框”前面。



    而“无人机”此刻又由吴瑕来操纵。很显然,应该是她在那“玻璃镜框”中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因此要反复仔细的查看。



    吴瑕拜托那位改装“无人机”的朋友,给机体上安装的摄像头,确实属于高档玩意儿。



    梁腾不太懂高科技方面的东西。他之所以觉得吴瑕那朋友给“无人机”安装的摄像头,非常高档,那是用他的眼光来看。



    梁腾的标准也简单,就是发现“无人机”的“摄像头”,清晰度比他预料的还要高,这就是“高档货”的证明。



    机载“摄像头”的清晰度,究竟高到啥程度呢?



    “摄像头”对准了墙上挂的一个“玻璃镜框”,吴瑕和梁腾居然可以一清二楚的看到,“镜框”内不是装着一幅名画,或者书法作品,反而是几张按照顺序铺好的“土地赠予契约”。



    那“地契”由于用的加.粗的4号字打印,字体明显,而“无人机”上安装的摄像头“分辨率”,也确实很惊人……结果就是,梁腾和吴瑕通过小小的“屏幕”,可以勉强的逐字辨认出那“土地赠予地契”的内容。



    吴瑕觉得,一份“地契”被“过强”郑重其事的用“玻璃框”装好,还挂在墙上,她下意识就对“地契”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几经调整,终于把“无人机”调到了一个距离“地契”最理想的观察距离,然后,就利用“摄像头”本身自带的扩大功能,将“地契”上的文字逐行放大,瞪大眼睛,逐行逐句看完。



    看完之后,吴瑕和梁腾都深感意外。



    那“土地赠予契约”的内容,倒也简单。就是“30亩土地的拥有者吕一凡”,因为无儿无女,自愿将他名下的这30亩土地赠送给“某某”,以感谢其照顾年纪老迈的自己。而“某某”也承诺将一辈子替“吕一凡”养老送终。口说无凭,为免日后反悔,特立下这一纸白纸黑字的契约。不得违背。



    那“契约”上,还细致打印了这30亩地块的“方位”及“地形”图。



    这样简简单单一份契约,居然“见证人”就请了5位,而且个个都郑重其事的在“契约”上签下了自己的“亲笔签名”。



    ……



    上述这些内容,都不是最令吴瑕和梁腾感觉怪异的地方。



    这份“契约”最诡异之处,就在于,它搞得那么正式,公证人有了5个,个个亲笔签名,外加摁了指纹。而土地主人“吕一凡”也郑重在契约上签了名,按了指纹……然而,偏偏却没有“受赠人”一方的签名画押。



    也就是说,“受赠人”一档,是空着的。



    另外,“玻璃镜框”内装的这“土地赠予契约”,不是一份,而是两份。并且很奇怪,两份“一模一样”的契约上,都有“赠予人”和“见证人”的签名画押。而两份契约的“受赠人”一档都空着,没有人签名、摁指纹。



    按照契约上的说明,这“赠予契约”一式两份,“赠予人”与“受赠人”各持一份。



    偏偏这样两份东东,都出现在一块儿,这才把一个大的“玻璃镜框”摆得满满的。



    涉及到30亩的土地啊,哪怕就是边远农村的地块,在如今这世道,也能值不少钱。就这样白白的立下“赠予契约”,白白送了人吗?



    而且诡异之处,这“受赠人”还在那儿空着,难道“赠予人”还没有想好把30亩地送给谁人吗?



    这么重要的事儿都没想好,有必要那么快速,先拟好这样一份“赠予契约”吗?



    这事儿处处透.着古怪!透着反常气息!



    难道,这契约只是一个开玩笑用的“道具”,胡乱“涂鸦”而已?



    但是,看它的内容的条理非常清楚,用辞也非常严谨,连公证人都请了多位,一切看起来那么正式,实在不像是胡编乱造出来的玩笑之作。



    尤其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后海四合院”的建造者“过强”,竟然非常郑重其事的收藏着这“一式两份”的“土地赠予契约”,甚至还把它们统统装在了玻璃之内,制作成“镜框”,挂到了“地下室”的墙壁之上。



    “过强”可是个混得风生水起的隐.性.富人,梁腾和吴瑕不觉得,他会有那种“闲情逸志”去收藏两份“一文不值”的契约。



    他会珍藏,就代表着这“一式两份”的“赠予契约”必然是有价值之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几页“废纸”。



    梁腾和吴瑕都属于精明无比的人,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他俩很快就琢磨.透了。



    并且,越是往深处去琢磨,就越感觉眼前这“契约”被“过强”珍藏着,其中饱含深意啊。



    会不会有那么一种可能:就是“过强”是用计哄到了30亩地块的主人“吕一凡”的亲笔签名,同意把土地赠予给他的“契约”。



    尤为难得的是,那“吕一凡”对于“过强”信任无比,竟然连“受赠人”是谁都没打印出来,吕一凡便情愿先在“契约”上签了自己的大名。



    这样一来,现实中就存在了某种风险——比如说,过强如果不是自己“受赠”那30亩土地,而是充当一个“狗.八”中介的脚色,物色到了情愿背后给他一大笔钱的家伙“张三”,然后,直接把那个“张三”的名字打印到“契约”上,再让愿意出钱的“张三”在“受赠契约”上的“受赠人”一档,签上自己的尊姓大名。那这30亩地岂不直接转到了旁人名下。



    “过强”呢,也是“空手套白狼”的捞到了一大笔中介费。



    “过强”已经不在世多年了,上述的操.作也仅存留在了“理论”上具有可能性而已。



    “过强”大概率不会那么做。毕竟“中介费”再多,能多过直接把他“过强”的大名签到“受赠人”一档,捞到30亩地的好处多吗?



    但梁腾和吴瑕一向不缺少“脑洞”。



    他俩直接就“脑洞大开”了,联想到,有那样正式一份“契约”,现在阴差阳错的落入了他们手里了……可不可以在“受赠人”空出来的位置,打印上他们“梁腾”或“吴瑕”的名字,由他俩中的一人来充当“受赠人”呢?



    或许,他俩跟那个“地主”吕一凡都不属于“同一时代”之人,在这份有对方亲笔签名的“契约”上,签下他俩人其中一人的名字,根本站不住脚。



    但这种“细节”方面的事儿,并非完全不可以“补救”。



    只要由梁腾或吴瑕的长辈中人出面,充当“受赠人”跟“吕一凡”签那契约,就完全没有漏洞了。



    长辈中人,肯定可以找到出生得早的,在“吕一凡”那个年代就出生了的人。由对方在这“赠予契约”的“受赠人”一档上签字。私底下,长辈再跟梁腾或吴瑕,签一份“出售”或“转赠”合同,把30亩土地转让给梁腾和吴瑕他俩中的一人……反正再复杂的土地交易,都会有专业人士给弄得妥妥当当的。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合情合理”的把30亩土地转到自己的名下。



    关键是,这个“赠予契约”到底是真是假?



    这也是梁腾和吴瑕“乐此不疲”,反复琢磨研究这“玻璃镜框”内的几页纸张的缘故了。



    他俩研究得津津有味。



    到了最后,还直接交头接耳的,轻声闲聊起对那“契约”的看法了。



    聊到了后来,梁腾和吴瑕无意中讨论到这30亩地,现在究竟值多少钱的问题?



    梁腾和吴瑕一下子哑了口。



    不是他俩不懂“估价”,而是恍然之间,意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了:他俩讨论得那么热烈,居然到头来才发现不知道30亩地块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契约”上或许有提及的,但他俩是专挑自己关心的内容看。很容易“大眼望过界”,忽略掉。



    不过,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人。



    “赠予契约”上,就打印有那30亩地块座落的位置,以及地块的平面图纸。回头仔细看就是。



    于是,梁腾和吴瑕这两个家伙就赶紧“亡羊补牢”,一块来研究“契约”上的地块平面图。



    这一看,顿时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