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章 中华龙脉
    经过这次陶笛事件,唐志发现和四女心里亲近了许多,他有时给她们讲白马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当然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特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这些姑娘哭成泪人似的。于是大家都缠着唐志要演里面的桥段,特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月夜阳台的抒情对话。只是这段对话老长老长的,让唐志苦不堪言,心里哀怨,自己是自作自受。四人有时也缠着唐志表演一些西方王子和公主游戏,当然,四女都是王后和公主,唐志则必须扮演王子和仆人。唐志很奇怪,为什么女人都喜欢这个调调?也许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是每个女孩心底永恒的梦想。



    于是唐志和四女有了下面这个桥段:



    (古丽戴着王冠,穿着白色长袍,作女神状;唐志作仆人打扮,作猥琐状。)



    唐志:我后,垂怜你的仆人吧!



    古丽:庭议结束了,我的臣子们都散了,你为什么在这样晚的时刻才来呢?



    唐志:当你处理完了别人的事,这就挨到我了。我来要求的,就是留给你最后一个仆人做的事情。



    古丽:时候已经太晚了,你还能指望什么呢?



    唐志:委派我作你花园里的园丁吧。



    古丽:这是什么傻劲儿呀?



    唐志:我决意放弃我的其他职务。我把我的剑与矛委弃在尘土之中。不要派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嘱咐我从事新的征伐。但要委派我作你花园里的园丁。



    古丽:那么你的职责是什么呢?



    唐志:侍奉你悠闲的时日。我要使你清晨散步的花径永远鲜妍,你的双足,将步步受到甘心舍命的繁花礼赞相迎;我要摇荡在七叶树间荡秋千的你,傍晚的月亮将竭力透过树叶来吻你的衣裙。我要以香油添满那燃点在你床头的灯;我要以凉鞋,以番红花浆所作的奇妙的图案,装饰你的足凳。



    古丽:你要求什么作你的酬报呢?



    唐志:容我握起你柔嫩如莲花蓓蕾一般的纤手,把花环轻轻地套在你的腕上;容我以无忧树花瓣的红汁,染你的脚趾,而且吻掉那偶或滞留在你脚趾上的一星尘土。



    古丽:我赐你如愿以偿,我的仆人,你将作我花园里的园丁。



    游戏演完了,唐志想吻古丽的纤手,被她嬉笑着躲开了,这时的古丽是矜持而庄严的。



    除了西方文化,唐志也会给她们讲汉地的民间传说,《梁祝》、《白娘子》、《西游记》,对于这些故事四人都非常喜欢,干脆让唐志诵读出来,她们用笔全部录下,准备以后出版。



    四大美女这么快就融入了唐志的生活,这让巧云有些吃味,也有些嫉妒,心里只有埋怨自己太笨,什么都不会,也放不开来。不过这么多的学业让她已经喘不过气来,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分心。巧云很纳闷,这四个女人脑袋这么好使,难道这些书一看就懂?而且郎君也是这样,白天训练、教学,晚上还和她们谈天说地到半夜,他哪来这么多的精力?其实巧云不知道,唐志每天只要打坐30分钟,基本上就可以恢复过来。丹经上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确有其事。



    唐志和四女的关系突飞猛进,让他的这些弟子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大家只好转而追求阿丽三女,不过唐志有言在先,要求他们都要娶回家,这又让他们打不定主意。



    阿丽三女倒是很喜欢这里读书的氛围,可惜年后就要回去,这让她们很纠结也很沮丧。听说兴业公司可以脱籍,这让他们燃起新的希望,她们最后求到唐志这里。对于这个唐志倒是不好开口,这三个婢女都是姐姐送这里来培训的,最后全都跑了,这叫什么事?所以唐志只好含糊其辞,生怕她们和情人来个私奔,那就难看了。



    不过唐志的店铺的账房先生唐志都是要把他们全部送进兴业公司的。做生意和做工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业,这也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有些老工人退休之后摆摊修自行车,他们都悠然自得,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叫他摆摊卖衣服卖杂货,他们就非常难受,总是不能适应。在古代那些跑长途贩运的商人要和各行各业打交道,都不是一般的能干,昭武商人干的是国际贸易,那就更了不起了,他们送来的人都是骨干,对于政治经济学有天生的领悟力。



    大唐土着对于经济学的隔阂和排斥,唐志都非常理解,所以对于弟子们的经济方面的学业也抓得特别紧,强力灌输,让他们在意识中建立起牢固的经济概念和金钱观念。太祖那一帮人对于经济也是外行,所以国家建设才走了这么多的弯路。搞经济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其实是绝对不公平,结果只能效率低下,生产力停顿。当然,像犹太人那样对于金钱的极端崇拜,那又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



    和经济学相反,讲沿革地理的时候,尉迟循俨这帮好战分子目光炯炯,那些账房先生则兴趣全无。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遭受了哪些挫折呢?那就是近代百年耻辱。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这些时候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都是被压着打的。隋唐还是因为从少数民族政权的内部篡党夺权才建立起来的。期间汉族被杀戮、被奴役,死了成千万的人,差点就被灭族了。还有一个所谓的叫兽说清朝对汉族的大屠杀是民族融合的必要手段,没见过这种认贼作父的家伙。



    如果不去正视这段历史,总说我们文化优越,把异族同化了,那为什么没有把西方列强同化?文化优越为什么一次次地陷入灾难之中,循环往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着致命的缺陷。



    唐志在黑板上挂一张大唐的地形图,开始讲沿革地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说起,“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为我们汉民族的始祖,那么黄帝这个部落最早发源地在哪里呢?书上有一个名词叫‘东夷西羌’,东夷是在东部沿海一带,也是蚩尤部落,具体位置可能在齐鲁大地的丘陵地带;西羌则包含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志在地图上画出大概的位置,“黄帝部落是西羌的一支,那么有一个问题,黄帝部落的发源地在哪里呢?有人说是黄土高坡,有人说是蒙古高原,其实最有可能和炎帝部落一样,发源在湟水河谷,或者曾经经过湟水之地。”唐志用的都是后世的名词,谁知道现在这些地方叫什么名字?再说大唐可能没有这个称谓,比如蒙古高原。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昆仑山是绝对的圣山。为什么一个位于西方边陲之地的山峰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祖脉,被誉为万祖之山?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的祖先黄帝部落就发源于此,而湟水谷地就在昆仑山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书中的‘西海’指青海湖,‘流沙之滨’指青海湖湖西柴达木盆地沙漠,‘赤水’指黄河,‘黑水’指湟水。”



    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欧亚大陆的中心帕米尔高原无疑会显得更为重要,亚欧大陆腹地那些重要山脉,都是发源于这里,将其定位为“万山之祖”、地理中心也不为过,而震旦的昆仑上就发源于此。



    所谓“帕米尔高原”,也被称之为“帕米尔山结”。这片高原就象是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纠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结。之所以会这样,源自于四千万年前的一次剧烈地质运动。板块碰撞造就了这个山脉交汇的突起。这次碰撞也使得帕米尔高原的平均海拔,要比周边这几条山脉更高。



    震旦的风水业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龙脉从昆仑开始发源延伸到世界各地。龙脉的布局结构和分级,类似一棵大树有根龙、干龙、支龙、叶龙。一般龙脉灵气聚集之地(开花结果)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龙穴)。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



    震旦境内有三条龙脉,以我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的山脉成为南龙。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山脉称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的山脉称为北龙。



    三大干龙的起点都是昆仑山,而昆仑山有世界屋脊的称号,又被风水师称为世界风水龙脉的祖山,也就是说世界上的风水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在据古代风水着作《地理大全》中记载,风水祖师杨筠松曾论述,昆仑山,共生八条龙脉,有三条在中国,也就是三条干龙,还有五条分到了世界各地。其中的中龙,也就是昆仑山到秦岭再往东延伸,这是震旦南北分界线。无独有偶,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在青藏高原。



    在古代的神话体系中,昆仑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类似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山,属于众神居住的场所,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白娘子盗仙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西王母与三青鸟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如果昆仑山不是祖先的发源地,汉族也不会对此念念不忘。



    西王母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3000年前生活在青海的羌人的女首领,当时还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王母从部落首领逐渐演变成了神。《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表明,远古的西王母是一个以虎豹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手持象征权力的王杖,为了御寒和防止山洪、沙尘暴的侵袭,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栖身于石室之中。



    西王母石室位于湟源县日月山附近。而在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及华石山发现了数量众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石洞群。据统计,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0余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岩洞。其中宗家沟的石洞最密集,达1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



    “黄帝部落从河湟谷地走出,往东来到更为广阔、更适合耕种的渭河平原。再向东发展,就到了汾河平原和河洛地区,炎帝部落早已在这里生活,其实炎帝部落也是从渭河平原迁徙到这里的。为了争夺的生存之地,两个部落发生了‘阪泉(今山西解城)之战’。结果炎帝失败,退出中原,沿着汾河河谷一路向北,在‘逐鹿’(河北)和向西扩张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结果是炎黄部落联手打败了蚩尤,中华民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战败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向南迁徙。”



    接下来的课程唐志结合地缘给他们分析华夏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向周边扩展生存空间,同时同化、消灭原来的土着,这个过程当然是充斥着刀光剑影。最可怜的是蚩尤九黎,在向南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被扩张的汉族逼迫往南赶,从南阳盆地到湖南,再到云贵高原,越走越南,越走越偏,最后到海南、老挝、越南这些穷山恶水之地,这就是一个特殊而顽强的民族——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