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章 河套攻略
    圣旨传到兴业学校,唐志带着众学生迎接圣旨,把传旨的天使打发了,回到教室,把圣旨往讲台上一扔,“你们大家好好搞出一篇策论来,要不然我们这个学校早点解散了才好。”大家面面相觑,真要让国子监来管理,弄一些老头来教大家之乎者也,真不如乘早散了。



    阿珍突发奇想:“师父,如果我们归国子监管,是不是都是监生了?”



    大家一听,又乐成一团,唐志也被这个傻丫头逗乐了,“你这脑袋瓜子怎么尽想美事,进国子监,做一个女官,将来好嫁人?”



    阿珍满脸通红,低下头去,心想自己真是个傻丫头,竟然问这个问题。



    女官是指高级的宫女,女官又称宫官,有一定的品秩,并且领有俸禄。其工作范围包括管理较低级的宫女,训练新入宫的宫女,照顾公主、皇子等。唐承隋制,设置六尚二十四司及宫正司,集中国古代女官制度之大成,嗣后宋金明三代女官制度都是在唐制基础上损益而成。



    女官来源不一而足,或是由举荐入宫任职,或是由宫女擢升。如唐代着名的女官宋若昭及其姐妹五人就是以文采被召入宫中,明太祖也多次征召有志守节的寡妇如宫任职。由于是职事官,选拔时多重视才德甚于色貌,但对容姿亦会有一定要求。有些宫女在宫中任职一段日子后就凭年资升为女官。



    女官有的品高位显、有权有势,不仅在宫中受尊重,甚至得到外朝官的逢迎,有的因此得以干预朝政。女官和嫔御不同,女官属于仆役,嫔御则是君主之妾侍,属于皇族,但有些女官职衔是兼作嫔御,而女官本身亦可能得到君主宠幸而成为嫔御。亦有一些女官职衔侍妾化的现象。



    这时的女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来可以嫁一个官宦人家,女官的道德、礼仪修养还是很好的,持家、教子、伺候公婆、人情来往都非常娴熟,特别是和宫中的特殊关系,让他们身价倍增,很受大户人家的欢迎。国子监也有女堂专门培训女官,很多王侯大臣都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去,所以阿珍才有这一问。



    大家笑了一阵,唐志双手下压,让大家安静下来,“都安静,三天就要交这个策论,你们都去弄出一篇来吧。”



    长孙泽道:“师父,我阿翁告诉我,国子监把过去争论的东西都收集齐全了,咱们不能拾人牙慧,要推陈出新,要不然压不住他们。要是咱们来写,估计跟他们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咱们才上了几天学呀。师父,还是你先给我们说说?如果策论写得不好,最后还是丢您老人家的脸呀。”



    嚯!还是我的问题了?



    “我脸老皮厚,早就不要脸了!”



    大家面面相觑。



    古丽突然尖叫起来:“师父哥哥,我和你一起不要脸!”



    萨拉玛特和其他女子也一起一哄,一时间课堂里像养了500只鸭子。



    最后没办法,唐志还是给他们讲河套这个特殊的地理单元。



    阴山支脉乌拉山从昆都仑河畔出发,向西一直延伸到一个叫西山嘴的村子,绕过这里,坦荡的后套平原便在眼前了。平原北侧的狼山像一张巨大的弓背,将平原紧紧环绕起来。后套四周,横亘的狼山与东流的黄河并驾齐驱;乌兰布和沙漠、苏吉沙漠分居两侧。从空中俯视,后套平原像一块扇形翡翠,凹嵌在山脉与黄沙中间。



    黄河从乌兰布和沙漠方向蜿蜒而来,在狼山南麓冲积形成后套平原。在清朝末年,夏秋之交的平原上,青黄交织、一派丰收景象,纵横交叉的条条灌渠在广阔的平面上描绘了优美的几何图形。清同治年间,这一带人烟稀少、沙丘遍地,后来有了引黄灌溉工程,才成为旱涝保收、瓜果飘香的富饶之地。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发展农垦事业,从内地征召10万农工,在今天后套西部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并建造了多座城池。好景不长,繁荣一时的灌区因战乱而毁弃,土地也被沙化。此后的千余年里,后套一直无人垦殖。清初,蒙古达拉特部因战功显着被安置在狼山前后,后套也是其领地,到清同治年间,这里依旧是“只见蒙古包,不见人和树”的茫茫荒原。



    河套也叫河南,因为在汉代,乌加河(西汉时期的北脉)是黄河的主河道,水量远大于南脉。至清中叶以后才变为干流。因为整个河套在黄河以南,所以成为河南。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一天,寂静的后套平原上,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水声。原来,随着乌兰布和沙漠不断向东侵入,流淌了几千年的黄河北支——乌加河的河床竟然生生地被黄沙截断了。滚滚黄流顺势侵入南河,原来靠近鄂尔多斯高原的南支成了新干流。北支原干流,成了一条首尾都被截断的内流河,像一条孤独的蚯蚓,在泥沙中挣扎。



    但是,对于水利来说,黄河的这次改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河干流占据了南方高地,为河北岸的荒原提供了引水灌溉的先决条件——如果黄河主流在阴山下,是无法将水引向海拔更高的平原腹地的。否则不会有后来垦荒的成功。但是此后近30年里,无人能将黄河水直接用于后套垦荒。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一般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参透。当然,在乱世之中,谁敢轻易去开垦那块遍地盐碱滩年的塞北荒漠+沼泽滩呢?



    这次黄河改道,终于形成了有力的灌溉地形水系,这看似坦荡的后套平原内部,实则隐藏着地理秘密:干流须在南缘流过、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引流灌溉这片荒地。



    这样的自然条件,到了晚清时期才具备。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让新形成的河道,休养生息,并充分将泥沙的营养铺洒在荒滩中。冥冥之中,这片荒原的秘密,似乎在等待一个水利天才的出现,而这个天才,也确实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河神”的王同春。



    王同春是清末民初开发黄河河套的传奇人物。他“生平无他好,惟嗜水利如命”;他不识几个字,却识水性,谙地理,精疏浚。清末民初,王同春在西北拥有五原、临河、安北三县的巴彦淖尔大片地区,拥有数十条河渠、200.07万顷土地、70个牛犋(村庄),拥有数千家丁、数万民工和佃户,是名副其实的“河套王”。全盛时期,他年收粮食23万余石,年收租银17万两,饲养耕牛1000余头、奶牛2100余头、骡马1700余匹、羊12万余只、骆驼500多峰。在黄河后套及整个绥西地区,他的财产无人可与匹敌。



    他开拓了后套地区,捐建了五原县城,引来数以万计的晋、冀、陕等省汉族移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传说在他手中神奇变为实现。他被当地人奉为“河神”,着名学者顾颉刚专门为他写了人物小传,并收入当时的小学课本。



    光绪17、18年(1891年、1892年)京北大旱,王同春捐助了粮米—万多石。光绪27年(1901年)又闹灾荒,他再捐粮六千多石。光绪30年(1904年)王同春又受清政府的委托,用两年时间开凿了后套第一大渠——永济渠。干渠从黄河引水,纵贯后套,最终流入乌加河。渠道水量充沛,水流畅旺,可灌溉田地2万余顷。



    他生性良善,做事干练,脾气却暴戾,为开渠先后数次诉讼、5次坐牢,牢狱生活长达11年之久。他不屈服于外国势力,也遭到清政府打压,不得已将渠田归公。王同春的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和《剑桥中华民国史》。在后世,有一个电视剧《我叫王土地》,说的就是王同春的故事。



    不过在21世纪,因为粮食进口,河套很少种田了,大部分田地恢复牧场,生产乳制品和肉类、皮革,这样更赚钱。



    唐志把河套的地形图挂出来,给大家讲解:“河套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套、后套、西套,西套就是宁夏平原,古语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一套’就是指的指宁夏平原。



    黄河流经宁夏,由南向北流入内蒙古境内,在磴口分流,分成南河和北河,南河在沙漠的北边,从磴口到临河以南,流经九原;北河则从磴口往北流去时撞上一座山,只能顺着山势由西向东流,绕过五原又沿山势向南折返。这座让北河折返、改变流向的山名“狼山”,属于阴山山脉。



    南、北两河之间就是后套地区,黄河再往东,流经的地区就是前套。汉代在河套地区有四个郡,按地理位置从西往东依次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朔方郡相当于后套,



    我们在讲河套地区的时候讲了,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现在朝廷把河套地区和整个蒙古高原都交给突厥,这就是祸乱之源,将来突厥必反,危害大唐。



    太宗皇帝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突厥人都是狼崽子,你待他如骨肉,他会依你如父母吗?比如在草原上你碰到一匹狼,把他打得奄奄一息了,快要死了,你去喂养它,给它疗伤,它也很老实,这个时候你就认为它变成了狗依附你吗?当然不是,它现在只是身体有病,暂时屈服。待它伤口养好之后,它就会乘着你不注意狠狠地咬你一口,最后把你撕碎——匈奴就是前车之鉴,五胡乱华就是这样来的。”



    唐志这样说太宗皇帝,大家都没有异议,现在大唐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皇帝特别是太宗皇帝以纳谏闻名于世,李治也是学习老爹,所以这些话传到李治耳朵里也没有关系。



    唐志继续讲解:“多数朝臣建议分其种落,迁徙河南,散居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使之化而为汉。



    这种办法好不好呢?当然不好,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把突厥全部迁进内地,化而为汉,把广阔的蒙古高原让出来,结果就是从中亚过来的其他游牧民族占据这块草原,繁衍生息,最后成为匈奴、突厥一般的强大的游牧民族,侵略中原。



    秘书监魏征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不管不问,这也不是好办法,最终他们强大了还是会咬你一口。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这些游牧民族消化,改造他们,让他们和我们融为一体呢?除了我们说的结成利益共同体之外,还要采取什么措施?”



    利益共同体就是以前说过的开毛纺织厂,大家都明白,至于其他的措施嘛,无非是教汉文、习汉语,好像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北边的蒙古高原、南部的南越地区和云贵高原、西南的吐蕃,西域的安西,这些地方有很多其他的民族,他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不同,如何让他们认同我们呢?除了教化和经济之外,最重要的是摧毁他们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



    唐志在黑板上写下13个大字:“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



    这个时候教室一片寂静,大家都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唐志也不吭声,让大家慢慢琢磨。这个跨度太大,大家都一下转不过弯来,唐志也没指望他们能转过来,要不然他们就有太祖的智慧了。



    唐志也是来到大唐这个社会,想尽设法改造大唐,最后才发现只有搞农运才有出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唤醒民众,这些办法都试过,都不行,最后什么行了?



    过了一刻钟,教室里没有人举手,唐志开口了,“我以前给大家讲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要为华夏最广大群众谋幸福,这不是一句空话,这句话要落实到行动和组织上来。太宗皇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如果能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农民们最关心什么?土地!牧民们最关心什么?草场!南方的蛮荒之人最关心什么?山林!水边之人最关心什么?渔场!只要我们把这些东西都从地主、土司手中夺过来,分给民众,民众就会拥戴我们。世界上最强的力量是什么?是人民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唐志说人民的力量,人民推动历史发展,大家都想不明白,那些下里巴人都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人,他们都需要士子们引导,没有士人,他们什么也不是。



    ……



    参考文献:《河套故事还可以这样讲——一代“河神”倾其一生,缔造河套锦绣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