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后,少府寺丞李威找到唐志,谈起太原炼钢厂和机械制造厂,还有钟表厂。上次《威廉农庄》的木偶总动员把李治唬得不轻,听说唐志正在进行机械、钟表和蒸汽火车的研制,李治马上决定自己一定要参一股,这次李威就是过来谈判的。“皇家准备把500名少府监的工匠加入进来,至少要占8成股份。”李威开出价码。
“8成股份?你们倒是敢想!”唐志对于李威的开价嗤之以鼻,“技术股就占了2成,兴业公司占2成,我占3成,你们占3成!还有,那些过来的工匠全部都要脱离贱籍。”
“你带几个人就要占3成,想得美,我这里有500号人呢!全是手艺精湛的工匠,你培养10年也不一定能行。”
“我一个人就顶10万大军,你说我值钱不值钱?给你3成还是看在我阿舅的面子上,要不然只有2成。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财富。你这500号人去研究那个机械钟表,100年也不一定能搞出来,那是要报时的,要精确。还有那蒸汽机,造出来就是钱,一部蒸汽机能顶100个人,还不会累。你说值钱不值钱?造水泥碎石头、选矿、造砖、抽水,什么脏活累活都可以干,将来还可以造蒸汽轮船,横渡大海,你说能赚多少钱!拿一座金山也不换啊!”
李威有点心中没底,“唐九郎,你这蒸汽机真有这么邪乎?我听着怎么像仙人的法术呢?”
“你这是没见到啊!那英格兰修了10万里的铁路,咱们从长安到洛阳,3个时辰就可以到。可惜啊,咱们不会架桥,也不会开山洞,要不然咱们修一条火车到安西,那才叫得劲呢!”
“行,咱没见识,就随便你吹吧!不过3成太少,圣人肯定不答应的,要不你再让点?”
“我不能让,我这样坚持就是要让大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个方面圣人也要作一个榜样让大家看。要不让兴业公司让出半成股份来,这样大家都好交差。”
“行吧,我就这样回。”李威无奈道,“还有一点,那个太原钢厂你要赶紧走一趟,焦煤都炼好了,出焦率只有5成,高炉都等着你开工呢!”
“一开始有5成就不错了,慢慢改善工艺吧。太原过几天我就会去,看来御林军招兵要推迟一段时间了。”
李威恭维道,“你也是能者多劳,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你。还有印刷厂,你也有给他们培训一下。”这么多厂子千头万绪,只有唐志能够理得清楚。
唐志道:“刚开始就是这样,慢慢大家熟悉了,就不需要我盯着了。”
印刷厂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刻字工人,让他们学会宋体字。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登峰造极的见证者。宋体字也叫印刷体,是宋朝秦侩发明的,因为秦侩的名声很臭,所以大家都不称之为秦体,改称宋体。
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所以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他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
根据秦侩自己述说,他的前生是雁荡山僧,以前生之修持,为宋朝之宰相,受金人之贿赂,事事均为金谋,杀金人所怕之岳飞。凡不与他同谋者,或贬谪,或诛戮。卒至死后永堕地狱,百姓恨无由消,遂以面作两条(秦桧与夫人)共炸而食之,名之为油炸桧。又铸铁像,跪于岳坟前,凡拜岳坟者,皆持木板痛打,又向其头其身尿以泄恨。
秦侩本来是个开悟的僧人,却坏事干尽,这在禅宗叫做悟后迷,开悟之后再来人间受身的时候,宿业障重,为世间万象所迷,忠奸不分,死后沦落地狱,可悲可叹。所以净土宗说禅宗不可靠,你要依仗佛力往生西方世界,就没这档子事了。
“还有一件事,”李威轻描淡写道,“你知道火药吗?”
唐志疑惑道:“什么火药?”
“就是硝石和木炭混在一起,会爆炸。”
“这倒没听说过。”唐志道,“说起爆炸,中元节的时候好像有一个道士会掌心雷,降妖除魔,那天我正好在得月楼看见了。”
“英格兰没有会爆炸的东西?”
“锅炉会爆炸,其他就没听说了。”
李威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告辞走了。唐志看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语,看来因为自己搅动大唐,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发生了偏移,不过这也无所谓,再变能变到哪里去?总不会有穿越众出来发明导弹吧!只要是一战水平,唐志就无所畏惧。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这首诗是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公元204年,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曹丞相穿越太行山所走过的这条路为“羊肠坂道”,因为这条要经行一系列峡谷的路线实在是太过艰险了,不属于太行八陉。曹操当年之所以选择从太行大峡谷进入上党,一是因为从邺城出发,这是最近的路线;二是因为这条路线可以直插长治盆地乃至整个上党地区的地缘中心,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市所在地,高干正是盘据于此。如果你从其他的道路进攻的话,都必须先攻占其他关隘,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说起山西,我们就会联想起“晋”。山西是春秋晋国发家的地方,到战国时期分裂为三:魏、韩、赵。这三个国家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晋国的体量之大,可见一斑。
整个山西的地貌理解为“两山夹一沟”,或者说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黄河自北向南在山西南部拐弯变成自东向西,在这里产生了两个地理单元,一个是“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
另一个地理单元是“河西”,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河东的黄河以西之地,范围在黄河和陕西洛水河之间的冲击平原。风水中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说这两块地方。
围绕着河东、河西和崤函古道,秦、晋两国相爱相杀,贯穿于整个春秋战国历史。秦国向东发展受到三晋和中原的强烈抵抗,费了很大的力气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反而损兵折将,所以转而越过秦岭向南部汉中、巴蜀进军,这些都是边荒之地,文明落后,抵抗微弱,没有触犯中原势力的利益。最后秦惠文王占领巴蜀,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月初十,忙完了学校之事,唐志好不容易和新婚四女告别,带着康武、张浩等人,还有唐家庄铁匠铺的30余位铁匠,一起从长安出发,沿着渭河而下。二月份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携带酒肴,来到渭河边,席地而坐,亦歌亦舞,尽情欢愉。
一行人选择蒲津渡度过黄河,进入汾河盆地,直接往太原而去。这次唐志带着张浩他们,主要是让他们开开眼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唐志前世也没到过山西,但是看的山川图册很多,至少可以纸上谈兵,沿途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三晋之中赵国的历史最为精彩,也出了不少人物,第一就是赵简子,因为赵国的第一个都城晋阳就是他修的。
三家分晋之后,赵国人才辈出,他们开始向北方拓展生存空间,伟大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最后把大同盆地纳入中华文明圈。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山西是一个半封闭的状态。黄河在西、南两面成为天然屏障,而太行山的存在又使得从华北平原进入这一地区是非常困难的。北面与蒙古高原接壤的地区相对来说危险性最大,但依阴山山脉——恒山山脉建立的两条防线最起码可以保障太原以南地区汾河流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恒山山脉的军事用途便显示出来了,在大同盆地失守于北部游牧民族的时候,华夏族得以在恒山山脉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防线在明朝时被称之为内长城。事实上这条防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后世的历史当中,不断的有游牧民族侵入“大同盆地”,并以此为跳板进入黄土高原核心地区,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时期。
沿“桑干河”进入华北平原并不是从山西进入华北平原的唯一通道。在古典时期的民族征战中,太行山上又被开辟出了一些通道,这也造就了诸如“娘子关”、“平型关”等几个着名的关口,这就是有名的“太行八陉”。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是以自古又被称为“表里山河”。地形高,在乱世之中是很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据险。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这都是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甚至可以这么说,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要守住一个地盘,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就是要有吃的,所守之地必须是个天然之粮仓。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临汾、运城、长治盆地,这六块盆地直到后世,还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
雁门关和大同盆地在明朝的时候成为抵御蒙古的主战场,明朝在大同盆地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明朝可以说是最窝囊的朝代,长城就修了两条,有外长城和内长城,从飞狐陉、蒲阴陉到军都陉,其中修了很多关城。不要说打出长城以外了,就连长城也守不住,内长城修在大同盆地西南的吕梁山脉、太行余脉、东部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从把大同盆地全部让出去了,雁门关、平型关、居庸关这些内陆地区都成为前线。秦始皇修长城成就丰功伟业,明朝修长城只有耻辱。
三晋之地居高临下,威逼华北,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即使在抗击倭寇的时候,这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战场。倭寇为这一场战争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派出大量的间谍绘制地图,收集情报,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被拖入了持久的泥潭,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大纵深的战略眼光。
他们开始的布局还是正常的,首先占领半岛,拿下东北,接下来想占领蒙古,然后进攻震旦的大西北。从东北、西北两面夹击,拿下整个震旦的北方易如反掌。
这种战略显然是研究了震旦历史所得出的结果,但是在占领外蒙的时候出了问题,被老毛子打了一个鼻青脸肿,这个时候他们只好改变战略,南下进攻华北平原,但是从此之后,他们的战略开始出现重大紊乱。
首先是被陈将军牵着鼻子走。陈对光头说:历代外族入侵都是从北往南打,因为北方一马平川,外族的铁骑一路横扫,无法抵抗。但是在南方就不一样,这里水道纵横,不适合战马。现在铁车就相当于骑兵,如果倭寇从北方一路南下,我们很难抗住,不如把倭寇引到魔都,这里外族很多,可以引起外族干涉,另外这里是江南水乡,他们的铁车就会陷入泥潭。
于是震旦主动发起魔都战役,在这里大打出手,倭寇果然上当,大量军队乘战舰在魔都登陆,战略重心严重偏移。
如果我们来复盘一下这次战争,站在倭寇的角度应该怎么打呢?当时北方有两个山大王对你抛媚眼,一个是山东的韩秀才,一个是山西的阎老西,他们都想跟你达成协议——只要你不来我的地盘,你爱干啥干啥,我装着没看见。
怎么办?那就签协议吧,我保证不进你们的地盘,你们也要保证在你们的地盘没有反抗组织。这个协议可以保证华北两侧的安全,杜绝了反抗组织的出现,可以将主要力量对准光头的精锐部队。
下一步就是大军长驱直入,经过河北、河南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再经南阳、襄阳占领武汉三镇,把整个震旦的精锐部队全部包圆了,这就叫“出其所不趋,攻其所必救。”再从海上封锁魔都,花城,派一支精锐部队进入四川,震旦的军队将全线动摇,不战自溃,那样又是另一番景象。
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时候只要经营好华北平原这个粮仓,守住几个战略要点,光头自己就会找上门来跟你拼命。哪里会像后世那样不断地寻找和震旦主力决战,战线拉长,疲于奔命。如果用这个大战略,震旦失去四川、重庆这个大后方,长期抵抗的设想也会落空。太祖的战略的前提也是倭寇从沿海向内陆平推,打到武汉的时候就精疲力竭,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最后会造成什么结果?光头只有转向云贵一带,在那里苟延残息,等待国际支援;此时汉奸政府群魔乱舞,气焰嚣张,太祖的队伍也因为老西的不配合而不能动弹,敌后战场无法开劈。如果按这个套路来,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了。
倭国有个教授说:“我很佩服《持久》。倭国被震旦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着作在倭国是没有的。倭国物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震旦,武器优越于震旦,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倭国没有。倭国的军队是速决战,震旦的战略是持久,结果,倭国被震旦的持久打败了。”
当年倭寇打关中也存在战略问题。他们的进攻路线是沿着黄河北岸,从中条山进攻。中天山都是山区,对于铁车等现代化装备限制很大。李宗对于倭寇的这一着棋也是不屑一顾,这些家伙太短视了,进攻关中的最佳路线是从内蒙古渡过黄河从北向南打,这里一马平川,是震旦军队防御的薄弱环节,基本上遇不到太大的抵抗,何苦在中条山折腾?当然,如果他们真走这条路,老八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