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部队监军
    第三天唐志就起来了,找到薛仁贵一起商量部队的编制和训练科目。唐志看到薛仁贵的亲卫对自己肃然起敬,知道那一战自己建立起了威信。军队里没这么多讲究,就看为将者的勇气和智谋,你这两样要拿得出手,将士们都会归附。对于一个士兵来说,能够追随一个自己信赖的将军,这是很幸运的事情。俗话说“兵是将之威,将是兵之胆。”古代冷兵器士兵混战,最是凶险,刀光剑影,角鼓争鸣,血腥弥散,敌军狰狞,士兵正是惶恐茫然无所依的时刻,大家都会注意自己的旌旗。此时如果旌旗还在飘扬,大家知道将军还在奋战,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士兵们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依祜,有了胆气。但如果旗帜倒了,大家以为将军战死了,都一哄而散,各自逃命。



    所以能够在敌阵前能够斩将搴旗,那都是了不起的功劳。所以伪装败亡逃跑的时候,把军旗、细软扔了一地,追的士兵都会哄抢,因为这都是功劳啊。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孤胆英雄,那是真的英雄,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你想想周围的战友都死了,战场上天地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前面密密麻麻面目狰狞的敌人铺天盖地,蜂拥而至,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此时你会以为自己正在与天为敌。这时如果能够立定脚跟,死战不退,虽千万人吾往矣,那是真英雄。



    现在唐朝的军队的编制都是以5人为单位:5个人为伍(相当于班),5个伍25人为一队(相当于排),4个队为一阵100人(相当于连),5阵为一营500人,五营为一路2500人(相当于旅),五路为一个军12500人。



    古代讲究排兵布阵,布阵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所以军队采用五五制。因为通常一个古代通常是一个营负责一个城镇的城防,一座城4个城门各一个队(100人),城中心一队(100人),所以营的标准也就是500人。



    近代袁大头小站练兵引进德国的现代军制“三三制”,这也是现在最主流的军制:一个班12人,一个排36人,一个连150人,一个营500人,一个团2000人,一个师8000人。



    三三制采用每级以三递增,同时设置排部,连部,营部,团部,师部等指挥部直属部队,通常指挥部直属部队相当于一个下级编制,比如团部直属相当于一个营,而师部直属是一个团,所以可是说其实部队是四四制编成。



    三三制的优点是进攻作战,左中右三路进攻,但在防守作战中四个方向少一路防守,自然会出问题。



    唐志准备用后世的三三制军制,加上一个直属部队,等于四四制。近代的军事技巧要训练,古代的战阵也要操练。这次朝廷批准御林军500人编制,相当于一个营。



    唐志在御林军设立团部,下设一个营,3个连,9个排,27个班。每个班12人。同时在团部设立政治部,政治委员,营部设立教导员,连部设指导员,排设政治小组。太祖的支部设在连上唐志当然不会放过,全部照抄。



    “这个政治委员怎么回事?还有这个教导员、指导员、政治小组?”薛仁贵对于唐志的政治部一头的雾水。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这些都是西式政府掌控部队的法宝,相当于朝廷派出的监军,不过比本朝的御史监军厉害多了。”唐志开始胡说八道,反正亚特兰蒂斯大陆没有人去过,有什么东西往那边推就是了。



    说起古代的监军制,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军事制度。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的,代表着朝廷办理军务,督查将帅。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



    由于监军使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故权大势重,专横跋扈之举亦常常有之。唐玄宗首先用宦官,宋朝和明朝都普遍用太监作监军,他们都是不懂军事之辈,这是吸取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武将叛乱的教训。



    用监军来控制军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虽然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央控制藩镇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本身是违反军事战争一般规律的,它往往使军队的主帅大权旁落,由不懂军事的监军使瞎指挥,从而削弱部队战斗力,在作战中屡屡失利。



    老毛子也有政委制度,这种制度引进到黄埔军校,就是连上设党代表,直到太祖提出支部设在连上,才真正完善了这套制度,彻底改造旧军队,使之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和古代监军不同,部队的政工干部军事素养很高,能代替军事指挥长官独立完成军事任务,这样就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



    后世的指导员和连长一样,都是一个连队的主官。也就是说,指导员和连长一样大,只是分工不一样而已。连长主要负责军事训练方面的工作,指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指导员是一个连队或相当于连队级别单位的支部书记,连长是副书记。具体来讲,指导员就是给官兵们讲课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党务工作的。



    一个单位有2个官,还都一样大,那么到底应该听谁的呢?听班子研究决议的。所有的事项都是需要经过军政领导碰头、支部成员研究后才确定的,不是说仅靠连长、指导员其中1人就可以拍板的。当然,有时候也要看情况,如果两人的年龄、任现职年限不一样,可能会存在“老一点”比较强势些的情况。



    指导员是一个连队的政治主官,教导员就是一个营的政治主官。一般情况下,营下面都管着好几个连队,每个连队都有一名指导员。与指导员不一样的是,教导员除了负责全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全营军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也就是说教导员可以管连长、指导员,是他们的上级;在具体业务中,教导员负责指导指导员的工作。



    唐志把政工干部职责条例全部都拿出来,只要是想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家都不要小看这一点,这种措施避免了军队为私人所掌控,也就是说保证了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



    当然,唐志也不可能成立一个政党组织,这样会被朝廷猜忌,所以他准备成立政治工作委员会,团长、政委是这也委员会成员,政委为书记,团长为副书记,排政治委员小组,组长由指导员任命,吸收先进战士进入委员小组,为培养提拔干部做准备。



    唐志详细讲解了政工干部的职责和作用,最后总结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军事干部是主管部队训练和作战的,政工干部是管政治思想和军官培养、选拔、任用的。”这也是后世行政长官主管日常事务,党管干部的分工。



    薛仁贵仔细听了唐志的解释,心里明白了,敢情是我只管作战,其他的都是政工干部负责了,包括官员的提拔。虽然也有一个委员会,但是我只是副职,不能一锤定音,还得大家商量着来,看样子这个人事权没有了。



    算了吧,随便你折腾,兴业公司是你们的,也是你们养的兵,我先呆着,看看你唐九郎能折腾出什么来,不行的话再说。



    “行吧,按你说的来,把你的政工干部条例拿一份给我看看,我也要拜读。”



    “好,我这里留有一份备件,以后我会印刷出来发给大家。”



    接下来就是御林军各个岗位干部人选,唐志和薛仁贵都打起精神来做这件事情。两人手里都有不少人,御林军的基本盘不大,僧多粥少,也不够分,所以要商量着来。



    薛仁贵和唐志各自介绍了自己部下的情况,薛仁贵的亲兵12人:薛刚、薛亮、薛聪、薛瑞、薛松、杨勇、杨明、杨帆、杨琦、柳兴、柳凯、柳杨。



    姓薛的当然是薛仁贵的族人,姓杨的都是弘农杨氏子弟,历史上弘农杨氏和河东薛氏联姻,互相之间联系紧密,姓柳的都是他老婆家的人。这就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御林军准备设立一个团部,薛仁贵任团长,唐志任政委。团部下设团警卫队、教导大队和第一营,薛仁贵兼任营长,唐志兼任教导员,营部下设2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一个特务连。



    “薛刚这个人不错,可以担任骑兵连连长。”薛仁贵提议道。



    “行,那就任命苏远征作指导员,苏远征是苏定芳的孙子,家学渊博。”唐志建议道,“还有这个教导大队给张浩,这是我的徒弟,最早一批跟着我的,让他做教官很不错。”



    “那行,我带的人都要重新训练,你的那些西式练兵方法我也看了,很多地方我也不太懂,要好好琢磨。团警卫队我想交给杨明,以前他就是我的亲卫队长。”



    ……



    两人讨论半天,把御林军第一营的框架搭好:第一步兵连连长薛聪,指导员长李沅;第二步兵连连长孙泽,指导员秦晙;第三骑兵连连长薛刚,指导员苏远征;特务连连长康武,副连长薛瑞,人数不限,唐志准备打造出一支特种部队,还有就是测绘、工兵等一些技术兵种都往里塞,今后还要成立一个医疗队。



    连部下面是9个排和27个班,唐志的人和薛仁贵的人互相搭配安排下去。没有官职的人都加一个作战参谋的职务,这样把所有的蛋糕全部分配完毕。



    接下来就是部队训练,还是用唐志的那套练兵方法,不过比唐家庄要严格得多,现在还是唐志的人作教官,包括政治思想工作和上夜校,唐志早已培养出了一帮人,不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了,他还要抽出时间去机械厂看看,看能不能早点将蒸汽机搞出来。



    还有印刷厂和玻璃厂,这些地方都要他亲自动手。印刷厂的铜字模做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用手摇铸字机把铅字都造出来,这个速度非常快,当年新华日报就是因为搞到一台铸字机才把报纸办起来的。现在需要最快印刷出来的当然是教科书,现在大家都用手抄的,速度太慢,而且影响学霸自学成才。



    教科书之后,接下来就是企业管理的书籍,这些都是大部头,排版印刷需要很长时间,好在李治把大唐印刷作坊拿出来了,要不然哪里去找这么多的识字工人还有纸张。



    还有就是玻璃厂,平板玻璃、穿衣镜、老花镜、显微镜、望远镜……这些都是赚钱的买卖,特别是穿衣镜,这是绝密中的绝密,不能被别人学去。



    说起玻璃,当然是意大利小岛——威尼斯·穆拉诺小岛最有名。早在10世纪,威尼斯人就开始生产水晶和玻璃,但由于不可缺少火的玻璃工厂时常引起火灾,为了为了安全考虑,威尼斯政府颁布法令,将玻璃工厂搬迁到穆拉诺岛。当时穆拉诺小岛出产的玻璃制品,不仅是欧洲人彰显身份品质的工艺品,也是威尼斯与东方贸易中重要的输出品,为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1450年,穆拉诺岛上的玻璃制造专家安杰洛·贝罗维埃罗使用含有丰富的氧化钾和磁铁的海草灰制作了一种极其清亮的玻璃,并将其取名为“水晶玻璃,”因为它很像最清洁的水晶石。1507年,安德里亚和戴尔加洛向威尼斯十人议会申请获得某种银箔专利。该方法是将锡敲打成平均薄厚的薄片,在上面糅进汞,形成发光的汞合金。然后用纸盖住。一位工人用一只手在上面盖上一张纸,然后用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纸抽出。在玻璃上镇有一定的重量可保证玻璃表面光滑闪亮、没有气泡,上面再涂上一层起保护作用的清漆。威尼斯当局给戴尔加洛兄弟颁发了20年的专利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