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惨惨哭了半宿,第二天还是要衣衫齐整去上班。
用稍重一点的眼影盖住肿胀眼皮,又特地在脸颊处扫几下腮红。看过去,倒像比以往更有精神似的。
“回光返照吧。”脑中突然冒出这个词。意识过来以后,马上往洗脸池中吐几下口水,怎能生出这种念头?她还想活到八十岁。
周五的一天很快过去。frank说周日要来公司加班,赵慕慈横竖也要来,于是约好到时候再聊4a公司的案子。
所以周五她给自己放了个小假,八点一过便收拾东西离开了办公室。
时间尚早,便去了福州路。福州路上有很多书店,赵慕慈一向爱逛,只是这半年很少来了。
从车里下来,雨水便溅到了腿上。
赵慕慈撑开伞,三两步走到廊檐下,略作思索,径直往外文书店去。
正值四五月份,满大街都是穿着格子衫牛仔裤的行人。行人不时从各大书店颇具艺术感的的橱窗前经过,在雨夜的滤镜下,倒是不可多得的养眼。
赵慕慈一时兴起,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过往行人不明所以,回头看看她,又看看书店橱窗。
不经意一回头,发现有人也在拍她。是一个外国人,正拿着长焦相机对着她,拍她拍照片的样子。
赵慕慈心中奇异,想起一句诗:“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别人的梦。”不由得对着镜头露出笑颜。
照相的外国小哥快速按下快门,也露出一张笑脸。赵慕慈微笑回应。
外国小哥走近:“thankyousomuch,youlookeverybeautiful!(非常感谢,你看起来很美!)”
赵慕慈回应:“thankyou!wouldyoumindtohavealookatthepicture?(谢谢。我能看一下照片吗?)”
外国小哥爽快答应:“sure!(当然!)”
于是给她看刚才拍的照片。
镜头中赵慕慈穿着烟灰色细纹格休闲西装,驼色九分裤,脚上一双方跟敞口鞋,露出雪白脚踝。头发上沾着水汽,在伞下迷迷蒙蒙的看过来,嘴角一点笑意,神情是随意的。身后是模糊的雨夜街景,旁边橱窗中透出暖色的光,渲染了她半边的脸。
另一张照片是她认真拍橱窗的侧脸,专注,干净,完全没有意识到镜头的存在。
赵慕慈不由得说道:“ilikeit.(我喜欢。)”
外国小哥立刻答:“icanshareittoyou.doyouhaveemailaddressorwechataccount?(我可以分享给你。你有邮件地址或微信账号吗?)”
赵慕慈想了想,给了他个人邮箱账号。
“great.mynameisjasonyoung,mayihaveyourname?(好的,我叫jasonyoung,你呢?)”
“monica.”
“okiwillsendyouthepicturelater.nicemeetingyou.(好的,我会把照片发给你。再见。)”
“nicemeetingyoutoo.(再见。)”
继续行走,没几步便到了外文书店。
大概由于下雨的关系,书店里人不是很多,倒是难得的安静。赵慕慈随便转转,无意间瞥到一本英文书,题目起的很学术:《lliquidated:anethnographyofwallstreet》,作者为karenho,并非耳熟能详的那种名字。
赵慕慈随便翻一翻,很快被里面的内容吸引:
“华尔街所崇尚的那种聪明和努力工作的文化,将投行家们和从事‘普通工作’的‘碌碌庸众’区隔来开,也向雇员们传达一种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努力、最有价值’的劳动者的自我认知,从而建构起了一个极端精英主义的圈子。”
“受访者经常标榜自己“聪明”。他们声称,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来华尔街工作,华尔街创造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精英的工作环境。这种话语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仿佛具有魔法,对于他们来说,华尔街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一种置身于全世界‘最聪明和最野心勃勃的人群’之中的体验。”
“在华尔街,‘聪明’(smart)并不只意味着智慧或者智力出众(intelligent)。在英文语境下,smart的意涵本来也比intelligent丰富得多。‘聪明’是一种混合的感觉,它包括精英感、专业性、长相不俗、穿着得体、充满进取心和活力等等。
总的来说,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感觉,这种感觉参考了那些典型的上层阶级、白人男性投行家的完美形象。那什么样的人才够得上‘聪明’呢?首先,他得从顶尖的名校毕业。”
“投行为什么需要‘最聪明’的雇员?因为它们知道,当投行试图拿下一项业务或者与客户达成交易的时候,让那些常青藤毕业生去主持谈判往往是最有效的,即便他们毫无经验可言。当企业得知一个哈佛或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将参与项目时,他们通常更愿意做这笔生意——因为,投行会告诉他们:‘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为你服务。’”
“华尔街对其外部世界的判断,帮助他们合法化了‘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的裁员叙事,并建议美国企业根据这一原则改革它们的雇佣方式。”
“‘前台’女投行家一定要在着装上与行政人员区分开来:她们的套装不能太紧身,鞋跟是安全的中跟,头发不能梳得太高,也不能涂过多的发胶。因为在华尔街,女性通常会被认为是‘行政人员’,女投行家不得不时刻警惕这种‘阶级下滑’。”
…………
赵慕慈急速的翻阅着,心中感到越来越震撼:这不就是她这近两年心中那种隐约、模糊、又无能与人言说的感觉吗?把wallstreet换成上海一线律所,完全不违和啊。
想想自己和自己的同学,自己的师兄师姐们,以及师弟师妹们,不都是这书里所说的被“聪明人”的工作所吸引的年轻人?
她想要拥有这本书。拿起准备往前走,又打开手机搜索,发现国内也有中文版,译名为《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略微犹豫一下,还是决定买原文版。
在银台付过账出来,已是将近十点。
决定搭乘地铁回去。一路上,一边回想着刚才在书中看到的观点,一边思索。
原来并不是她在胡思乱想、斗志消沉。原来她对于工作本身,以及整个律所体系的观察和感受,基本是靠谱的。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和涉外服务的行业,都存在一种跟英美国家发达城市看齐的趋势。虽不像在历史书上读到的“赶英超美”的那种执着和疯狂,但也在通过一种低姿态的模仿和学习暗暗的较着劲。
一流律所对法学院毕业生提供很高的起薪是对英美一流律所善待新人的薪酬模式的模仿,喜欢名校毕业生,也是对华尔街推崇的“精英”和“聪明”定义的模仿。尤其是对从事资本市场的涉外商事非诉律师来说,向作为甲方的各投资银行,各证券公司在各方面保持一致,更是一种增加认同感的必要操作了。
国内投行和券商向它们模仿和向往的华尔街同行看齐,国外律所向它们的甲方华尔街看齐;作为国内从事涉外商事非诉业务的律师和律所,自然要向它们的甲方国内投行和券商,以及它们的国外同行律所们看齐。
如此看来,华尔街才是贩卖“精英”和“聪明”人设的终极**oss。相对而言,国内律所不过是不加抵制的接受者和复制者罢了。资本的渗透力果然强盛无法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