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
    一个如同袁世凯这样的公众人物,能一点信用不讲吗?一个如此重大而又相左的政治取向,可以说变就变吗?马上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谈何容易?



    但是现在,事情已经摆到了这里,不是他袁世凯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不是他愿意怎么做就能怎么做,而是不这样做不行了。无论多难,必须要做的事总得去做;所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还好,袁世凯已经提前做了渗透,让梁士诒布置驻俄公使陆徵详等人,电请清廷退位。



    驻俄国大臣陆征祥已电请外务部代奏:“今既政变纷乘,人怀民主,似不如追踪太王,明诏父老,则先圣后圣德一道揆,既不以一人位号,涂炭海内生灵,仁人之报,利亦必溥。”



    驻荷兰国大臣刘镜人,也发来内容相近的电报。



    这些奏折,袁世凯已经转交上去了,不至于清廷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朝廷肯定会提出,不是开国民会议决定吗?还没开会,没做出决定,怎么就要求退位呢?这也是很难解释的,幸亏有革命党人这阵子来势汹汹的攻势做为说词。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上折密奏《内阁请速定大计折》,其主旨就是请清帝禅让,等于正式对清帝提出退位的要求。



    折称:“窃自武昌乱起,旬月之间,民军响应,几遍全国,惟直隶、河南,未经离叛,然而人心动摇,异于恒有。臣世凯奉命督师,蒙资政院投票选举,得以多数,依例设立内阁,组织虽未完善,两月以来,将士用命,业已克复汉口、汉阳,收回山东、山西”。



    |“然而战地范围,过为广阔,几于饷无可筹,兵不敷遣,度支艰难,计无所出,筹款之法,罗掘俱穷,大局岌岌,危逼已极,朝廷念国步之艰虞,慨生民之涂炭,是以停战媾和,特简唐绍仪、杨士琦等前往沪上,为民请命,此万不得已之苦衷,亦从来未有之创举也”。



    “屡接该大臣等来电称民军之意,万众一心,坚持共和,别无可议”等语。



    “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之可比。我朝继继承承,尊重帝系。然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垂法守。且民军亦不欲以改民主,末减皇室之尊崇。况东西友邦因此战祸,其贸易之损失,已非浅鲜,而尚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之改革而已。



    “若其久事争持,则难免不无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要求清廷召开皇族会议,从速决定帝位去留。



    关于袁世凯上朝觐见过程,许多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他跪在红毡垫上,一边耸动着双肩,抽缩着鼻子,流淌着眼泪,一边向坐在炕上的隆裕太后断断续续地诉说着,那'伤心'的样子简直非语言所能形容。隆裕太后默无一言,唯有用手绢擦拭流不尽的泪水。



    “坐在隆裕太后旁边的幼小无知的宣统皇帝,不知地下跪着的矮胖老头为谁,听不懂他嘴里嘟囔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两个大人因何啼哭,心里非常纳闷。”



    末代皇帝溥仪,这时候应该是记事了,很多年后对这个场景的回顾,证实了以上的情景是真实的。



    袁世凯何以会如此,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这是演戏,演戏给这孤儿寡母看。



    如有些史家所说:“袁世凯见自己主演的这幕逼宫戏效果还不坏,心中窃喜,叩头辞去。”谈到奏章时,史家也常说道:“在这里,什么一定主持君主立宪”的诺言,岂忍负孤儿寡妇的恻隐之心,统统不见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恫吓之意。”



    为了能当上大总统,对清廷,对革命党,袁世凯肯定做了行骗之事。但是,袁世凯在朝上念奏折的难过的样子,未必是装出来的,或许,他真的很伤心,也很难过,甚至可能有些自责。



    问笔者有什么根据,肯定没有,只是一种推测。为什么这么说?



    其一,袁世凯一个大男人,一个男子汉,有什么必要在一个弱女子面前,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呢?



    其二、这样做有用吗?肯定没有用,袁世凯就是在以自杀相威胁,隆裕太后也不会因此而被感动答应退位的。



    其三,袁世凯是人,是个有血有肉,总得说来还是个有一定良知的人。



    其四、清廷对得起袁世凯吗?回答是肯定的。晚清这个没落的朝廷,干了很多很多的坏事,可以说这个朝廷欠中国所有老百姓的,欠很多很多人的,但恐怕不欠袁世凯的。



    你袁世凯是出过不少力,也可以说是为清王朝立下过不朽功勋,但你袁世凯也没少干坏事。比如驻节朝鲜最后关头丢国格,误导朝廷,对甲午战败是有责任的。



    比如给奕匡等高官送礼,败坏朝廷纲纪和社会风气。比如结党营私,用人搞任人为亲。比如,搞阴谋诡计陷害忠良。比如,把北洋军培植成袁.家.军,许多北洋军将领眼中只有袁世凯而不认其它。……



    从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白丁,一路被提拔为朝堂之上数一数二的重臣,清王朝对你袁世凯还不算厚待吗?



    干了那么多的坏事,对你最重的处罚,不就是让你垂钓洹上,享几年清福吗?最后不还是重用了你吗?你骗人家光绪皇帝,人家的弟弟为死去的兄长报仇不应该吗?也没把你怎么样。



    就算摄政王载沣对你不起,人家孤儿寡母没做对不起你的事吧!而你是怎么对人家的?如果单纯地站在清廷的立场上说话,平定武昌对北洋军不费吹灰之力,如果早点平定武昌,有后来的全国乱局吗?袁世凯当然改变不了清廷灭亡的历史,但是不是还可以再维持一段时间呢?如果人家就不用你袁世凯,你不还得在家垂钓吗?而事实是请袁世凯出来,客观地说不过是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袁世凯从前线回来的时候,隆裕太后是怎么重托于你袁世凯的?你袁世凯又是怎么保证的?可你是怎么做的?对得起孤儿寡母对你的信任和重托吗?是的,袁世凯是下定了决心要摊牌了,但不管决心多大,人怕见面,树怕剥皮。当面对那可怜的母女时,难道会对自己做的所有一切,非常的理直气壮吗?



    做为一个稍有一点良心的人,不应该有所自责吗?不应该为自己做的那些对不起人家的事而感到歉意吗?所以,袁世凯在朝中的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不是这样,袁世凯恐怕都不够人这两撇。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隆裕太后也算是个可怜人。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一下这个女人。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问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