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7章 大获成功(二)
    当然仅从盐税上看改革,确实颇为成功。



    但从执行和政策上看,和林敏一开始的盐改设想差距颇大。



    不过刚才刘钰问他对喊冤一事如何看,他选择不问不谈而是要去看蒸汽机,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



    刘钰还是给他们这些拍脑袋的改革派留了很大的面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这年月,周树人的文章自然不存在,刘钰也不能直接说那个折中开窗户拆房子的说法,便用了已有的典故。



    唐太宗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孙子曰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是以台阶也就呼之欲出了正是因为这些拍脑袋的改革派提出的扯淡想法,才推动了这次盐政改革用了折中手段并且成功了。



    拍脑袋改革派要搞全面的废弃监管,所以才有了刘钰这个继续监管的改革。所以,首功就是拍脑袋改革派的。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嘛。你们就是这么想的,对吧,要不然这改革能成功吗



    至于放票的过程,在林敏看来,简直就是在狂打理想信念的脸。



    几个月前的放票,自然就是按照刘钰说的“明票暗引、半票半引”的办法来的。



    只要思想一滑坡,办法有的是。



    只要想要作假和搞内幕操作,简直不要太容易。



    在刘钰名单上的一部分被孩儿军查办后认为“有运输能力、有资本周转、有市场份额”的前私盐贩子,在公平的抽签中,“恰好”拿到了足够的盐票。



    并且迅速地摇身一变,从最高死刑的走私犯,成为了为朝廷为百姓服务的销售商。



    这时候还不是要直接搞湘楚盐区改革的时候,还处在准备阶段,故而仅仅是淮北盐区的事。



    事情也就不要更简单。



    几个月前,他为了把说的太直白的刘钰往回兜,说现在朝廷要复唐时刘晏的盐政政策,实际上也还是折中办法。



    原本的盐引法是销售商和生产商直接沟通。



    现在,则是盐政这边脱裤子放屁,先按照订单给生产商下收购指标,然后再把盐卖给销售商。



    看上去似乎这也就是个脱裤子放屁的手段。



    实则不然。



    当然他未必看得明白,但在刘钰看来,这次盐改的本质,是工业资本主导商业资本,来取代之前的商业资本主导工业资本。



    之前的盐引,算是商业资本主导,于是必然制造稀缺、短缺,从而提升价格,提升他们手里的盐引价值。



    比如袁世振改革前后的盐引囤商,他们为什么能够低价收购盐引因为有引无盐,只有生产被压制、生产不足,他们才能赚这个差价。



    这要是生产充足,人家傻啊,明天就能凭引取盐,结果今天值100两银子的票60两卖给囤引商



    刘钰在南洋见的多了,荷兰人遏制生产、砍伐丁香、焚毁豆蔻,不都是这个思路吗。



    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是标准的商业资本,他们的逻辑当然是一致的。



    而现在,产盐的简易工厂化改造之后,对产盐的工业资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卖更多的盐,卖的多,他们就赚得多。



    同时,把销售运输的商人无限拆分,也算是一种反垄断手段。



    将原本操控盐引的几个大盐商用极端暴力的手段、甚至直接不承认习惯法契约和前朝的盐引法权,直接拆成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小盐商。



    现在是工业资本抱团,成立了产盐大公司;而商业资本,被刘钰从几家,拆成了数百家,颓然无力。



    如何防止产盐业自行降低产量这里面,盐官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本质上,这是订单产业。



    由朝廷提前签订订单契约,完不成有国家的暴力机器,告诉这些产盐的什么叫“罚款”和“违约金”。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朝廷给出的条件,是如果经营出现了资本缺乏等情况,会有内帑给予贷款扶植,而且贷款利率很低,只有1分利,也就是12,在大顺是绝对的低息贷款。



    而这一套逻辑下来,大顺朝廷扶植财阀的思路,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这里面有个非常简单的判断。



    即如果盐场雇工和盐场场主发生了矛盾,朝廷站谁如果大盐场和小盐户发生了矛盾,朝廷站谁



    什么叫被扶植的财阀这就叫被扶植的财阀。



    朝廷理论上谁也不站,站在中间,既是资本的皇帝,也是雇工的皇帝。



    但,朝廷下的订单,朝廷要订单必须能实现,朝廷要压低成本打击私盐,朝廷要利出一孔方便缉私、朝廷要防范无盐导致卖不到盐的民众造反。



    那么以此为出发点,该站谁,这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不明说,不代表这些投资商傻,就看不懂这里面的潜规则。



    林敏当然也看明白了,所以刘钰问他对喊冤一事怎么看,他看都不看。



    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他的三观压根就不认生产力。



    而是因为他知道,朝廷搞这种订单模式,也就意味着朝廷必须要站大生产者这边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底线的,刘钰还有个威慑手段。



    即派出了大量的非股东的新学学生入驻,学习技术。



    这个潜台词的另一个前提,是大顺下南洋过程中,对邦加岛锡矿的处置方式效仿英国人手段,交由矿工团伙管理主持,并且获得了成功,产量完全没有下降,依旧能够保证浙江地区的锡箔产业有足够的原料。



    这种威慑手段,就和皇帝经常拿良家子吓唬科举官一样,不能真用,但理论上可以用。



    产盐工厂化之后,理论上,朝廷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全面接管盐业总公司保障生产。



    这个威慑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威慑的根本基础,是在淮北盐场中,谁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



    显然,是烧锅炉的锅炉工、鼓捣蒸汽机的技术工、摊盐的盐工、看天看水尝潮水的老匠人,是被刘钰扔进去的那些领工资学技术并且基本负责管理的新学学生。



    而不是没有技术,只有资本的投资商。



    同时,又因为采取了朝廷管订单、全面盐禁的模式,使得资本的意义下降了。



    不是说其意义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水平来看,其仍旧是此时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比朝廷的官僚管肯定是强,但并非是不可取代的,且代价也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这个威慑体系也就是可以实现的,也是有威慑力的。



    当然,威慑的作用在于使用之前,真要用了,就现在条件下,麻烦事更多。



    因为,大顺朝廷的目的,是收到盐税。



    从来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盐的需求。



    很多人对封建王朝有误解,觉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是封建王朝的本职工作和义务。但实际上,封建王朝的本职工作是保证权力、保证家族传承、保证有钱维系这一切。



    刘钰自是区分的很明白,故而他只能选择威慑吓唬而不可能真的去搞。



    这一整套的逻辑,他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用此为理由,而是必须经过一个类似于格式转换器的举动,转化为这时候大顺官员能理解和能接受的理由。



    他自己认为的真正道理,在大顺这个播放器下是乱码,无法解读。



    但不管怎么解释,对朝廷来说,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



    因为儒家不是宗教,是有一套自己的政治道理、经济设想的,然而用的结果就是完蛋,所以朝廷终究还是很看重实绩的。



    这也符合大明差点亡天下这个背景下,对空谈心性道理、要务实、义要从功利上体现、事儿上见的整体思潮。



    即便不只是看盐税,从别的角度看,这次改革也算是基本成功的。



    淮北盐区,能收上盐税,证明其余的“附加选项”比如百姓吃盐这种在朝廷看来纯粹是附加选项也都达成了。



    淮北盐区和别处不太一样。



    上有长芦、山东两大盐场;近有淮北沿海各地的盐滩私场。



    淮北盐区的问题,不是百姓吃不到盐,而是百姓吃私盐。



    现在第二次放票已经完成,这一次来的商人比第一次更加踊跃,盐税收足了,也就证明了一件事。



    证明第一波的盐商,把官盐卖出去了,赚到钱了。



    否则傻啊,还继续来



    官盐能卖出去,证明百姓再吃官盐。



    百姓不吃私盐,吃官盐,所以第二次放票商贾才能更加踊跃。



    百姓为什么不吃官盐吃私盐了



    因为官盐的价格降低了。



    所以,让百姓也能吃上便宜盐,这个朝廷的附加选项目的,也达成了。



    至于为什么官盐价格降低了,则有多重因素。



    既有生产效率增加成本降低的原因,有取缔了中间商囤积盐引赚中间商差价的原因,也确实有盐政改革派整体上“放权、减少检查环节、减少手续流程、改变运输路线”的因素。



    但这个因素,其根源还是要追溯到废弃漕运上。



    否则的话,运盐路线必须固定,防止夹带走私接应北边的私盐;要在各处关键点设置审查,放置大大小小的盐政官员,物流成本是降不下来的。



    而现在,只需要在几处重要的黄河渡口设卡,即可确保别处的盐不能流入,从而可以让贩盐的更改更为便利的运输路线,减少大大小小的盐政官员审查。



    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明年一切步入正轨之后,即便不考虑往别处走私,也不考虑扩大淮北盐销售区的范围,仅仅还是原本的销售区范围,恐怕明年淮北盐区能上缴财政的盐税,就是改革之前的两倍到三倍。



    这么大的政绩之下,林敏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对百姓喊冤“看都不看”的态度。



    而是在考虑,淮北模式是否能在淮南复刻所以他在大体成功之后,要考察一下这里的生产方式,觉得若是可以,完全能在淮南推广。



    淮南的问题,是川盐、粤盐、闽盐,步步紧逼,不断压缩,他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淮南盐改革方向的。



    那么为啥粤盐闽盐能不断紧逼呢因为出厂价就比淮南盐便宜的多呗。



    所以他觉得,淮北盐改的成功,给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