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部爵府,将受伤的劳永和等人交给府内医师后,晋凌就一头扎进他的书房,看起那本“谈魂录”来。
说实话,他对于修炼仙念一道非常感兴趣。人脑里面神秘的意识世界,对于普通人叫想法,对于武师武夫和一般仙士们叫意念,对于强大的仙士们则叫仙念,对于虚无飘渺的亡者则叫魂、魂识。总而言之,那是一种即使世间最能洞察玄机的智者也无法说明的神秘力量。
由于神秘,世人又称其为灵魂、神魂力量。
他见识过寄魂于仙语镯上雷龙的残魂力量,见识过寄魂于浮幽之上的鬼面魔蚁残魂们的力量,见识过国师以仙念驾驭其魂铁隼刃的惊人运用。修炼鬼心诀、修魂六道两门秘法,其实也偏重于意念的修炼。
鬼心诀有强大的阴寒力量,结合仙语镯上水系力量,会产生极其强大的复合效果。可比起直接将人冰冻而死,其更为可怕的就是摧毁人的意念灵识之效,会首先让人从意念上产生森森的寒意与惧意,以为真正遇上鬼魅,斗志崩溃,毫无战意,从而使阴寒之效果成倍增加。
修魂六道,是国师指点他从城主府藏书阁里挑选出来的仙念师修炼意念神魂的秘术,由五千多年前永夜帝国一位有名的仙念师贺修所着,分为御魂、制魂、破魂、消魂、养魂、化魂六道。晋凌目前修炼的还是第一篇,以魂御魂之道,它讲的是仙念师如何驱使魂铁或其它物件、空间中的残魂之法。法门无外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胁之以威四道,每一道都有一小段文字讲述意念如何应用。修炼了此篇之后,他深受启发,对于收伏驾御一些世间残魂深有心得。
国师新给他的这本谈魂录,是四百九十一年前永夜帝国的一名仙念师贺兰九歌与永夜仙帝属下第十六神将薛紫怀谈论仙念修炼的一些谈话纪要,由贺兰九歌的六弟子冯恺之记录成册的。虽然是谈话,或许是那贺兰九歌有意为之,所谈话的内容跳跃性并不大,对于仙念修炼的法门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层层递进。
其起始几段,便是贺兰九歌与薛紫怀谈论仙念的起源及表征的。其中谈到,拥有仙念师潜质的人,一般具有耳聪目明,过目不忘,触类旁通,意念力量非常强大, 修炼速度及仙力深厚程度远超同阶仙士等初期表征。
这些初期表征,完全符合晋凌现在的状态。他一直以为自己异于常人,强于同阶仙士的原因在于仙语镯,是仙语镯给他的身体带来了非一般的改变。现在想想,在仙语镯从自己身体上出现之前,仿佛自己的聪敏程度,也是远远强于同龄孩子的。
难道,自己真的是拥有仙念师潜质的人?
难道,自己的意念之力强大,并不完全是仙语镯带来的?
念及至此,信心大增。他便如饥似渴,如狼似虎地继续用心读了下去。
这本“谈魂录”本是仙念师所写,给仙念师去看的书,晦涩难懂,异常复杂,有许多专有名词及术语。可不知为何,这些晦涩难懂,异常复杂,有许多专有名词及术语的语句在晋凌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事,读下去势如破竹。
没错,就是势如破竹,把竹子一端劈开一个小口,整条竹竿就可以一劈到底。
晋凌看得眉飞色舞,只觉得一直以来的种种疑惑、未知,随着对这本小册子上各种问答一件件地被破开、粉碎,意念之中也是一件件地松快、开朗。
直到看了小半个时辰,将整本“谈魂录”看了约有三分之一,觉得意念之中才略有些乏了。放下书本,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仿佛把一直以来的未知与不解全部吐了个干干净净。
他望向面前桌上的一个砚台,严格控制着仙语镯的力量不动用一丝一毫,整个身体也不运动一丝一毫,按这“谈魂录”中的描述,在意念中开始寻找与砚台的契合点。
以往驾驭外物,如浮幽等,是因为浮幽中有鬼蚁残魂,以雷龙和自己的意念魂识收伏了这些鬼蚁残魂,使它们按自己意念,辅以仙语镯的力量和少许仙力,达到各类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
而仙念师驾驭外物,则是无区别的,不管对方是人、是物、是水、是气,内中有无被收伏的残魂,都是如此。其决窍就是人的意念力量异常强大,且契合了对方的成形规则。
何谓成形规则?“谈魂录”里认为,这世间的所有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由无穷无尽的极为细小极为细小的微粒所组成的,这些细小的微粒,都受到一定的成形规则,或者说目前无法解释的冥冥之力,而形成如是模样的。
为何无穷的微粒形成了各类花草、生灵,而不会消散?
为何会有坚硬的石头与松软的泥土之分?
为何水里能溶解很多东西,而火能焚尽万物?
为何有的事物能够飞上天,有的却沉沉入地底?
为何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颜色与光彩?
为何物体的一种形态,经过特定的过程,会变成另外一种?
.......
“谈魂录”认为,这一切的一切原因,归根结底,是不同的事物内部都由一种极微小极微小的颗粒组成,不同的成形规则和冥冥之力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颜色大小不一、质地各异、颜色光怪陆离的各类事物。
当意念能找到这种冥冥之力的成形规则,找到那物体中冥冥之力的关键点,去契合这种关键点,然后像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质变一样,去改变物质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神异的效果。
意念为何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它无孔不入,无所而不能构想,无所而不能变化。
普通人的意念如此,更何况仙念师的意念?
意念不断延展,丝丝进入砚台之中,不断深入、深入,深入一层又一层细微的的组织建构之中。
然后,又不断深入、深入,深入一层又一层更加细微的组织建构之中。
一层又一层。
终于,仿佛察觉到什么力量规则的枢纽,意念力量进入了那处地方,按照所思所想,对之进行了冲撞与扭动。
砚台,动了。
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