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物种,在地球已知的170万个物种当中,昆虫的种类占据了其中的80。
李旦早在穿越前,就曾看过有人对昆虫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
那是两位世界级顶尖生物学家,在他们写的书中,有一个理论曾让李旦非常震惊。
书上说,昆虫,很有可能是外星生物。
源自于陨石上所携带的外星基因。
昆虫的身体表面,通常都会有坚硬的外壳。那是一种类似于人体骨骼的结构组织,是用来保护皮肉与内脏最好的“盾”。
因此昆虫即便从高空坠落,依然能做到毫发无损。
而人类却恰恰相反,柔软、脆弱的皮肉生长在骨胳外部。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太阳暴晒,都能让身体生病,甚至是死亡。
实际上,人类个体根本无法适应大自然的坏境。相对于绝大多数物种,人类的是极为脆弱的。任何人长期生存在野外,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迅速死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猫猫狗狗喝生水,从不生病。而人类,不光要喝开水,甚至还得是热开水。否则,就会产生胃部以及肠道方面的疾病。
人不穿衣服,就会被冻死。穿多了,又会被闷死、热死。这样的肉身能力,当真是在自然环境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反观体积较小的昆虫,它们能够完美适应大自然的环境,甚至能做到,如鱼得水。
按照两位生物学家的说法,如果进化论成立,那么昆虫的身体结构,应该是为了适应更恶劣的环境。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就拿眼前的元阳境来说,大多数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极好的。
空气充足,温度适宜,并没有那么多的天灾。
“穿着怪异的少年好像也提到过一句,这些绿鬼虫,很可能是跟随着陨石,从天外降下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元阳境,似乎和地球并没有什么区别。我李旦,也许只是从地球,穿越了几千几万光年,来到了另一颗星球上。只是这里的人族,盛行着修真文明,而非科技。”
李旦拖着饼干,御剑跟随在齐昭悦身后。兜兜转转了许久,居然还是在绿油油的通道内。
按照原先的判断,当下所在的崖洞,是被“天外陨星”砸出来的一条通道。
然而越是往深处走,通道就变得越弯曲,仿佛陨星在砸进山体的过程中,故意转了几个圏。
这种情况,可能吗
再看看遍布整条通道的绿鬼虫黏液,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很难想象是在短时间内生成的。
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而李旦,也陷入了“穿越之谜”当中。
如果想找到回去的路,就必须先看清眼前这个“世界”的真相。
无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看,宇宙很大,非常非常大。如果将宇宙比作一片死寂的荒漠,那么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都只是这片荒漠中的一粒尘埃,一颗沙子。
以地球人类的科技水平,甚至连自己的恒星系都看不清楚,更别谈走出去了。
在宇宙级的尺度范围内,有没有一颗星球或是一片星域,产生了修真文明
至少在李旦如今的认知中,是有可能的。
从理论上讲,穿越的种类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叫微观世界穿越,另一种则是宏观宇宙穿越。
再细分下去,又有空间穿越、时间穿越、时空间穿越等等。
比如从地球瞬间穿越到火星,就属于空间穿越,或者叫空间跳跃。穿越者,依然还处在宏观宇宙之中,只是移动了一下位置。
这种类型的穿越,最简单,也最容易找到回去的路。
再比如,某个人的意识,从2020年的地球,穿越回两千年前的火星,这就叫时空间穿越了。
这样的穿越形式,就变得非常复杂。不光涉及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且,还要弄清楚意识脱离肉身的办法。
当然,如今的李旦,能用“元神”来轻易解释这种现象。怕只怕,他不光穿越了空间,更穿越了时间。
果真如此的话,即便他飞升天外,离开了元阳境,依然不可能找到回去的路。
至于更复杂、更麻烦的微观世界穿越,那就想都不敢想了。
“最好还在原来的宇宙中,这样的话,等飞升长生天,应该就能看见一部分的真相了。”
望着头顶上方不断坠落的绿鬼虫幼体,李旦心情复杂。总觉得元阳境外头,应该也是和地球外部类似的宇宙空间。
因为“元阳境”的生存环境,几乎和地球相差无几。
而眼前这些连法力都能慢慢蚕食掉的奇异昆虫,的确就像是基因强悍的外星生物。
“李道友在想什么别大意,马上就要出去了。”
齐昭悦忽然冷声提醒,似乎是察觉到了身后之人念头的强烈波动。李旦闻言,微微一怔,回过神时,便看见了一个椭圆形的出口。就在几百米开外,被一片白光所笼罩。
两人一熊先后穿过洞口,驻足望去,悬崖外,是一片巨大的火海。不时有大量的岩浆,自火海中冒出,冲击着四周的岩壁。
火海的大小,足有方圆十里,几乎很难用肉眼看到边际。齐昭悦尝试着寻常其余通道,以求穿越火海,但是一无所获。
“老板老板,那些恶心熊的小虫子,就快追上来了。咱还是赶紧逃命吧,虫多力量大,可不是闹着玩的。”
被绿鬼虫幼体咬出了一身血的饼干,时不时就回头看两眼,怕得瑟瑟发抖。
齐昭悦踌躇两息后,也决定以真元护体,强行闯入火海中看看。
“刚刚那两个小子的气息已经消失了,要么死在了火海中,要么就是找到了通往另一层空间的道路。这地火的温度不算高,以你的真元,应当能撑上半个时辰。”
“前辈真要进去万一是死路怎么办不如原路返回,还有机会找到另一个入口。”
“哼,天意难测,不试着踏出一步,又怎知对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