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丘福原话真的是这么说的?”朱棣眯着眼,看着面前跪着的姜德问道。
姜德道:“启禀陛下,淇国公原话就是如此。”
朱棣喃喃道:“他越是如此,朕就越是担心呐……”
“来人,传诏淇国公,让他时时如对敌,日夜严斥。”
……
此时淇国公丘福的大军正行走在前往赤城堡的官道上。
大军将在赤城堡补充一番补给,随后直奔独石口,自独石口出塞到开平卫,再从开平卫直奔胪朐河。
李如柏抱着行军地图研究了好半天,越看越纳闷。单从地图上看,走赤城、独石口一线是最快能够到达开平的,大军也确实走的是这条线。不过李如柏在纠结,大军为何不走土木堡、宣府一线,走那里再到兴和,沿途卫所众多,多安全……
而且李如柏也想到土木堡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
因此,这让勤奋好学的李如柏愁白了头。
直到杨林飞某次不经意间发现了此事……
“大人,这个问题很明显啊……”
李如柏有些怀疑,怀疑杨林飞是不是在说他菜……不过看着杨林飞一脸坦然的样子,李如柏又打消了心中的怀疑,问道:“嗯?怎么说?”
杨林飞指着地图上的居庸关到赤城道:“大人,您看,从居庸关到赤城,再到独石堡,虽然一路都是山路,不过这里有元代留下来的完善的官道以及驿站,大军不愁补给。”
随后又指着密云、古北口道:“从密云到古北口,虽然路途平坦,且无需担心补给,但是自古北口出塞之后……”杨林飞又指了指地图上的古北口到开平卫一线,接着道:“自古北口到开平卫,一路将无险可守,大军后勤粮道若被鞑靼截断、骚扰……其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李如柏点了点头,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一事历来都是行军打仗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保证粮草的补给,也是为将者的必修课之一。嗯,此处要考,拿笔记下先……不过李如柏还是想知道为什么不走土木堡到宣府这一条路,多安全啊……
杨林飞接着用手指在地图上指了指居庸关、怀来、土木堡、鸡鸣驿、宣府,直到兴和所,然后道:“大人,您看这条行军路线,虽然沿途大大小小城堡卫所就有数个,且间距不远,大军可沿途获取、存放补给,但是若大军选择此处,路途太过遥远,时间、粮草都是问题。还有……”
嗯?存放?李如柏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不得已之下开口打断杨林飞的话道:“那个,你方才说存放补给?”
杨林飞纳闷道:“是啊……大人。这……末将没说错啊……”杨林飞有些怀疑自己是否是说错了什么,可是仔细回想了一番,发现并没有说错什么。
李如柏奇怪的问道:“为何要存放补给?”
杨林飞这才释然,随后道:“启禀大人,是这样的,大军沿途存放补给,是为了留着大军回师的时候备用。等出了塞,大军还会沿途留下更多的补给,也是这个原因。”
李如柏又问道:“那先前为何我们一路行来,沿途未曾留下补给?”李如柏也不怕丢人,接着问道。虽然这些知识都是为将者的基本常识,但是问别人别人也不一定会这么详细的讲给他听啊……
杨林飞倒是因为李如柏不懂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而看不起李如柏。相反,知道李如柏举人身份的他,对李如柏平日请教的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从来都是知无不言,毕竟,读书人对行军打仗不了解很正常不过。
杨林飞又接着道:“大人,先前我军未曾沿途留下补给,一方面是因为我军人少,从沿途的各卫所即可满足我军的日常补给,另一方面也是心中我军没有专门的后勤辎重部队,携带粮草本就偏少,也不足以支持我军这样做。”
“而淇国公的大军则不同,淇国公所率大军足足有十万人之众,就连宣府这样的重镇,若不提前准备,恐怕一时间也难以筹集到足够大军所需的粮草。”
“再者,若战事胶着,后续还需更多的粮草补给,亦需要用到这些提前留下粮草补给点,由点及线,形成粮道。”
李如柏点了点头,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不管考不考,赶紧先拿笔记下来再说……
随后李如柏示意道:“你方才说还有什么?”
杨林飞愣了一愣,我方才想说还有什么来着?被李如柏这么一打岔,杨林飞有些记不清楚了……
努力回想了一会儿,杨林飞这才想起来,于是又指着地图道:“大人,您看此处。”杨林飞指了指独石口一线的长城,“此处有长城环绕,距离开平最近,大军走此处出塞,可以将被鞑靼偷袭的隐患降到最低。若是走宣府、兴和一线,路途太过遥远,同古北口一般,若大军粮道被断,军心动摇……”
李如柏心下了然,只要粮道不被断,前线作战的将士自然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士气自然就有了保障。
随后杨林飞又指了指赤城堡道:“末将以为,若是将来朝廷真的迁都北京,此处定然会成为边塞防守的重中之重,甚至极有可能成为一卫的都指挥使司。”
“一旦坐镇此处,远可遥控独石口、马营,近有望云县(即龙门卫)以及榆林堡、土木堡和鸡鸣堡这三大堡,甚至还可掌控宣府、万全一线的兵马。因此,末将以为,若我大明将来能够牢牢掌控此处,北京以北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如柏又点了点头,此刻他已经不自觉的进入到了学生这一角色中去,理所当然的认为杨林飞这个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李如柏不知道的是,就在历史上,杨林飞手上所指的这个赤城堡,将在二十多年后,被其一语成谶,甚至一度成为整个宣府重镇的中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