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在闻州城西,沿梦溪而建,重重楼阁绵延有几十里。因在此地繁衍生息百余年,又因子弟众多,裴家便以云溪为界,分为北裴和南裴。
大宣以北为尊为长,在分南北而居的时候,裴家嫡枝便在北面,旁支则移居南面。虽然分南北而居,但裴家嫡枝、旁支都出了不少值得称颂的人物,是以世人称裴家为宰相世家,不独指北裴或南裴,而是指这两者。
如今云溪口立着的一座座功德牌坊,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譬如其中“九曲回肠,云梦荆前思地胄;三千大道,丹阳济上见仙官”一联。
上联指的是在太宗朝治理荆江云梦泽有大功的名臣裴胄,出自南裴;下联指布善苍生在丹阳济坐化的济安和尚,其俗家姓名是裴官,正是出自北裴,这一联指的就是裴家有才不分南北。
随着裴家嫡枝三代不仕,南裴旁支也跟随其后,云溪边上的御赐牌坊便没有增多,但裴家有这样的底蕴、这么多子弟,提及河东裴的时候,有多少人敢轻色以待?
裴家祖宅,自是在嫡枝所在的北裴。此刻,在裴家祖宅一间书房内,有两个人正在说着话。
“那个姑娘,真是韦君相的亲授弟子?韦君相的弟子和裴家做交易,这可真是有意思。”一位老人拈着长须,笑眯眯地说道。
他须发斑白,眼角有不少皱纹,看样子已经年过花甲。只是,作为一个老人来说,他长得……太有魅力了!
美髯凤目,长眉入鬓,因为年纪足够大、经历足够多,使得他眼神无比温润,偶尔闪过的精光,也只有睿智两个字可以形容,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信服。
这老人,便是裴家的族长、裴定的父亲裴光。
他们正在说的,显然就是先前郑衡与裴定说的交易。即使郑衡还是个年幼姑娘,但冲着“韦君相弟子”这个名头,裴定和裴光都不会当这个交易是开玩笑。
裴定回道:“韦君相十年不出,是不是他弟子,现在还不确切。但是会鸿渚体、知道季庸下落,的确太奇怪了,一般姑娘不会这样。唔,就算是小珠儿也不会如此。”
裴光赞同裴定所说的,毕竟,季庸现在安安稳稳地待在裴家呢,还有从冀州出逃的孟瑞图孙女,也一并在。能和这两个人有所联系的姑娘,的确太不寻常。
然而意外的是,不管是季庸还是孟家姑娘,都表示之前没有接触过那个姑娘,这才是让裴光真正好奇的地方。
若是那个姑娘和季庸等人从无联系,她又是如何得知季庸的下落?莫不是之前保护着季庸的人,与她有有种联系?
这样的猜测,裴光并没有说出来,而是说道:“先前你说她会鸿渚体,还极似厉平太后风格,我就觉得奇怪了。会写鸿渚体的姑娘,还没有过!对了,她叫什么名字来的?郑……郑什么……”
“郑衡,是永宁侯府郑旻的嫡长女,母亲出自北州宁家。”裴定回道,再一次在父亲面前说了郑衡的名字。
听到他这么说,裴光便有些意兴阑珊,半响才懒洋洋回道:“郑旻啊……不想说。北州宁家是不错,可惜人都差不多死光了。依你看,韦君相弟子这个说法,可信否?”
这个时候,裴定想起了在明伦堂书库外流泪的姑娘。直到现在,裴定还觉得有些懵,她怎么就哭了呢,然后眼眶红红地说要和裴家做交易。
他和郑衡接触了几次,每次都觉得这姑娘像谜一样,身上有太多不可解的东西。至于她是不是韦君相的弟子……这个裴定真不好说。
斟酌了片刻,裴定回道:“虽然只有鸿渚体和季庸两事,但孩儿直觉认为,她并没有说谎。或许,她和韦君相真的有联系。”
裴光讶异地看了裴定一眼。他这个第五子一向稳当谨慎,“直觉”这样的话语,还不像其所能说出来的话语。
直觉么?这个东西虽然虚无缥缈,但有时候却是最可信的。
过了一会儿,裴光便说道:“她提的那个交易,我答应了。裴家虽然不缺才能之人,但韦君相的弟子,那就不一样了。说起来,若她真是韦君相的弟子,还是裴家占便宜了。”
裴定早已料到父亲会答应,当下也没有再说什么。的确,是裴家占便宜了。她以韦君相的才学相助裴家,所换的却是五年安稳,换裴家保她五年安稳。
不由得,裴定心中泛起了一丝无可名状的郁结。她是永宁侯府的姑娘,却要借助裴家来保她平安。若不是她以前在永宁侯过得艰难,就是以后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她这个年纪的姑娘,应该和小珠儿一样,享受着家人的宠爱才是,却要像现在这样苦心筹谋。裴定猜想她原本是不想暴露她与韦君相的关系,但她还是在书库外面说了。
裴定不知道她提出交易时是什么样的心绪,但可以料想的是,她心里肯定不好过……
裴光细细看着裴定,见到他的脸色和平时不一样,想了想,便好奇地问道:“她长得很漂亮吗?”
“……”裴定愣了愣,完全没有想到父亲会问这样的事。这要怎么回答?
“不漂亮?”裴光皱了皱眉,自言自语地说道:“可是不漂亮的话,你怎么会露出这样一副思春的表情?”
“……”裴定紧紧抿着嘴唇,立定主意绝不回答这种问题。
真是,什么叫思春的表情?
裴光眼中闪过些许精光,还想说什么,就听到“扑哧扑哧”的声响,紧接着还有“吱吱喳喳”的声音,一只灰嘴棕毛小鸟落在了窗台处,羽毛上还沾着不少灰尘,看样子已经飞了很久。
它的脚上,还绑着一个竹筒。
这一下,父子二人都没有再说话了。裴定飞快地取下小鸟脚上的小竹筒,将它递给了裴光。
这些小鸟,是裴光饲养的、专门用来传递消息的。这小鸟,带来了什么消息?
(史上有西眷裴、中眷裴等说法,但这里主要以合理为主,略作修改。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