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5章 图个啥
    (第二更!感谢大家还在这里!)



    甄瀚和徐月守万万没有想到,裴定会上这样一纸奏疏,还是在此当口。



    待听完奏疏的内容后,他们立刻就清楚:时机来了!



    时机,促成国子监和禹东学宫比试、化解国子监生徒戾气的时机,来了!



    他们两个既能在朝中身居四品官位,在抓紧时机上,当然是一把好手。



    于是,在至佑帝征询他们看法时,徐月守佯装思虑良久,才回答道:“皇上,臣认为比试一事,可行。经此一比试,能让国子监生徒见识各位先生的本事,必不敢再生事……”



    徐月守刻意放慢了声音,徐徐陈述之中,加深了话语的说服力,就是为了让至佑帝相信:此事可行,此事必须如此,才行。



    在徐月守身侧的甄瀚,不时附和点头,以清楚表达他的想法。



    尽管这两人表现平静,尽管他们之前他们也想着比试一场,心中却难掩惊愕和喜悦。



    惊愕,裴定怎么会上这样的奏疏呢?



    更惊愕的是,裴定所提出的比试,比他们之前所想的比试,更为周全。



    喜悦,自是因为这个奏疏,解了国子监当前的困难。



    若是这个比试能够顺利进行,那么所得的效果应该比他们所预料的还好。



    在徐月守之后,甄瀚也出言,回道:“皇上,臣身为国子监官员,教授这么多生徒,十分愿意一试。既是为了生徒,也可以检验这些年所得……”



    “臣听闻禹东先生卓越不凡,亦愿意一试。”徐月守也加了一句,继续表态。



    是了,一试,他们愿意一试。



    因为,裴定在奏疏中所提出的比试,乃是国子监教习与禹东先生之间的比试,而不是生徒之间的比试。



    按照甄瀚和徐月守原先的想法,这比试,应是在生徒之间的。——准确地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还能有先生之间的比试。



    如今,既然知道了,他们几乎在瞬间就调整了先前的想法。毕竟,若是国子监和禹东学宫注定有一场比试的话,当然是先生们比试更好。



    噱头什么的,就不用说了,更关键的是,生徒们承载者各自教习先生的本事和意志。



    既如此,为何不直接让先生们比试呢?



    年轻的士子们因经历年纪之故,各有参差,最后的比试或许不能让人信服。但是,换成教习先生们,结果就不一样了。



    国子监的教习、禹东学宫的先生,都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们年纪多在四五十之间。这个年纪,该经历的都经历的,若是要有所展示的,也有足够资本展示了。



    年轻生徒间的比试,譬如朝阳升起,却不知何时升至何方,总有飘忽不定之感。



    教习先生间的比试,宛若斜阳西下,总会落在某一个地方,在最后那一段时光,会极尽所能迸发最灿烂的光彩,也就更加适合。



    就比试来说,还是带有一些“定论”意味的为好。



    况且,就甄瀚和徐月守的私心来说,他们也更愿意看到教习先生们的比试。



    这些,浸淫于文道大半辈子的教习先生们,当他们尽情展示毕生最引以为傲的本事和意志,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



    能够让生徒们看到教习先生们的本事,让他们清楚这世上还有那样的高度,为他们提供以后追赶的方向目标,以至能超越师长,这又是多么大的善行福荫?



    光是想一想,他们已半冷的心就热了。



    他们身为国子监官员,本就肩负着教导生徒的责任。为他们展现这样的比试,就是一场教导,或许是一场最好的教导。



    此刻,在紫宸殿这里,他们心热得双手都略微颤动,极尽所能地促成此事。



    至佑帝听着他们的话语,已经明白了这两位官员的态度。



    他不明白的是,为何他们双手微微颤动?



    裴定的奏疏,令他们如此激动?还是欣喜有了解决国子监困难的办法?



    这个奏疏……



    至佑帝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出紫宸殿,心头同时在想:看来得召齐濮和周典进宫了。



    正巧,周典及不少禹东先生仍在京兆……



    帝王旨意尚未最后定下,但是裴定上疏、甄瀚徐月守赞同、齐濮和周典进宫这样的事,瞒不过在宫中布满耳目的诸位大臣们,一时不知激荡起朝中多少水花。



    事实上,在知晓裴定上疏的内容后,某些大臣已经心神动荡了。



    裴定,这个来自河东的从八品下的监察御史,先是揭露了宜乡的事,接着还提议这样一场比试,他究竟是在图什么?



    裴定因为出自河东第一世家的身份,因为由于河东裴已三代不仕的特殊情况,几乎是一举一动都受到朝中官员的关注。



    更别说,是现在接连的两件大事了?



    朝中的官员,尤其以中枢官员为代表,恨不得将裴定这个人从外到里都剖开来,以看清这些举动的深意。



    裴定是因为出于监察御史的职能,才弹劾齐濮等人?用手脚想都不可能!



    为什么偏偏是齐濮?为什么偏偏是京兆国子监?裴家与齐家、国子监又没有仇怨!



    裴定是为了禹东学宫,想掌握文道风向?裴定又不是禹东学生,再说,裴定官职那么低,就算齐濮倒了,也断没有他掌风向的可能!



    裴定,或者说裴定背后站着的裴家,为何要这么做呢?图什么呢?



    丝丝缠缠,百千因果,大臣们翻来倒去都辨不出什么来。



    便是当朝尚书令叶献,对裴家这个手笔也不甚明透。



    “裴朝正,越发让人看不透了……总归,是冲着国子监去的,冲着文道风气去的,且看看吧。”叶献如此说道,教导安静立于他身后的长孙叶雍。



    “祖父说的是,裴家在河东,禹东学宫在河东,仅凭这一点,世人就知道裴家取舍了。千秋这一着,定会损失国子监。”叶雍恭敬答道。



    他也有些看不明白千秋了,对付齐濮就算了,何故挑起国子监与禹东学宫的纷争呢?



    再者,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国子监教习与禹东先生,怎么比个高下?又怎么让人信服?



    千秋出仕不久,要借这一事赢得官声威望,怕是很艰难的事。何苦做这一事呢?



    千秋,到底想做些什么呢?千秋出仕之后的行事风格,他都看不懂了。



    他不懂,自是有人懂的,其中懂的人,当然有长见院中的郑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