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0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
    五月中旬的清晨,晴空万里,天际红霞如火如荼,崇德殿前,随着礼官唱名,众臣依次而入。



    黄琼花白的胡子翘得老高,眼中斗志昂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入了大殿。



    陛下最近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开始拿着国家大事胡搞,到底太年轻啊,还不懂得,这世上凡事都有规矩,哪怕就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等到众臣都按次序站好了,刘志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出来。



    参拜完毕,各位大臣纷纷落座,刘志环视了一圈,便发现有好几人都跃跃欲试。



    刘志假装没看见,主动挑起了话题,“大司农,这几日粮草筹措的情况如何?”



    “回陛下,时间太短,只得十之二三,京都粮仓告急,请陛下下旨从并州、豫州、青州、衮州、徐州五州就近调粮。”



    大司农张歆沉声奏答。



    刘志微微皱眉,“不是说青州今年大旱吗,春粮恐怕是颗粒无收吧,到时候粮食要留着赈灾,怎能调去做军粮?”



    张歆一愣,不是他没想到这一层,但青州灾情刚刚开始,后续如何还不好说。



    何况自光武帝开始,地方仓库已不归大司农管辖,而是放权给了各州刺史以及郡国。



    想了想,刘志这才道:“这样吧,益州那边这几年还算富足,粮草就自行筹措,今年益州粮赋减三成,诸位以为如何?”



    这倒也不失为好办法,便宜行事,不用长途调运,费时费力了,众人小声议论了一下,便陆陆续续表示赞同。



    “凉州那边你先调一批粮食过去,然后在并州和豫州再筹措一批,至于以后,看看战况如何再做决定。”



    如此一来,大司农的压力骤减,自然无话可说了,“诺,首批粮草已经备好,臣这就去安排调运事宜。”



    如今国力衰弱,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这一点段熲出发前,两人就已经讨论过,也授予他临时决断的权力。



    但打仗是个很复杂的事情,除了主将调兵遣将的能力之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战争到底会打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好。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过这一打岔,话题就歪了,刘志顺势就和众臣开始商量青州防灾减灾事宜。



    “按惯例,旱灾除地方上开仓赈粮外,还要从上游放水,以解决饮水之危。”



    东汉时期赈灾主要由光禄勋负责,往往派出光禄大夫或褐者为赈灾大使,前往灾区监督调配。



    但刘志私以为,光禄勋平时的职责相当于宫内总管,主要负责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等。



    所以派去救灾有些不伦不类,这也是东汉朝廷职权混乱的一个代表。



    不过他暂时还不打算动,毕竟光禄勋居于禁中,属皇帝近臣,自己能够更便捷地知晓赈灾进展。



    之前的光禄勋董良,也算是个正直之士,清除梁冀党羽时,便没有动他。



    “董良,你对青州灾情有何意见?”



    谁知董良很干脆利落的答道:“陛下怎么吩咐,臣就怎么做,一切都听陛下的安排。”



    刘志一阵头大,这人倒挺忠心的,只是真的不适合赈灾事宜啊,说起来也怪不得他,毕竟他还统领着羽林军和期门将士,本就是个武官。



    “如今天下灾祸频发,除地动之外,其余水旱之灾,朕以为皆可预防。



    当年光武帝与安帝、和帝诸朝,广修水利,因此旱涝保收,灾害的程度要减轻不少。



    至先帝时,渐自减少,距今已多年未修缮水利矣。”



    兴修水利工程,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前汉时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至后汉水利维修的权力下放给了各州郡。



    说起来灵活性加强了,实际上组织能力却大大减弱,一条河流常常流经几郡甚至几州,而灾害又大部分发生在下游。



    所以修建时就产生了矛盾,互相推诿扯皮,导致年年失修。



    这是关乎民生社稷的事情,众臣不敢大意,只得将之前的事情压在心里,开始讨论起水利工程。



    大司空袁汤本就主管全国水利,自然义不容辞。



    “臣以为水利兴修应该收归朝廷,统一规划,由官府安排数州同时修建,才能凑效。”



    此议基本上全员赞同,没有人出言表示反对,刘志亦点点头,“可。”



    “只是兴修水利劳民伤财,如今大灾之年,恐怕难以组织大型的水利工程。”



    刘志反而觉得,贫弱不是借口,后世六七十年代一样条件艰苦,还不是把水利给搞起来了。



    只要万众一心,哪怕肩挑手扛也不是问题。



    “灾后流民颇多,今秋可以召集起来,以劳役换口粮,只有水利便给,明春才能风调雨顺。”



    众人皆是一愣,这想法倒是新奇,既解决了流民泛滥的问题,又解决了兴修水利的劳工,何乐而不为。



    “陛下此议高明,为国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



    尚书令袁盱立刻跳出来大吹法螺,后面众臣一看纷纷跟上,变着花样歌功颂德。



    刘志听得满脸愉悦,如沐春风,这读过四书五经的文化人就是不一样,拍起马屁来也这么高雅动听。



    他就想看看,这些人此时大肆吹捧自己,等会儿又怎么好意思翻脸无情,指责他这个皇帝做得不对。



    等到他们的吹捧告一段落,刘志这才缓缓问道,“诸位可还有事?”



    这是朝议收尾的例行问话,表示没什么事,大家就可以散会了。



    一听这话顿时有人急了,一个个原本有备而来,却被他东拉西扯一大堆,到现在正事一件没办成。



    太尉黄琼使了个眼色,太仆韩旷正准备站出来,却被尚书周方抢了个先。



    “尚书台机构庞大散漫,六曹于太尉府和尚书台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耗力不说,效率还低下。”



    此言一出,黄琼的神经立刻就绷紧了,多年的宦海生涯,让他的政治嗅觉万分敏锐。



    马上就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眉毛竖起,与太尉府的几位属官相互交换着眼色。



    尚书孙预也紧跟其后,“我们尚书台事务繁重,涉及到朝廷的方方面面,可官阶又太低,名不正则言不顺,办起事来十分不便。”



    满堂公卿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这是什么情况?



    尚书台在争官吗?



    众人面面相觑,看看尚书令袁盱,看看太尉黄琼,再看看上面笑容可掬的皇帝……



    心里都打起了小九九,等会儿他们该站在哪一边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