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0章 历史新低
    好不容易安抚好炸毛的女孩,罗杰给远在北美的理查森打了个电话。



    片刻之后,房间里的传真机就响了起来,等了足足十几分钟才传输完毕。



    罗杰拿着一叠纸翻看起来。



    十几张纸看着多,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主要就三件事,《1》专辑的销售数据、媒体的动向、以及一些需要罗杰做决定的琐事。



    经过一个灾难般的首周之后,二十世纪娱乐紧急追加了订单,在第二个周末到来之前,勉强将唱片全部送上了零售店的销售货架。



    在除了夏威夷、阿拉斯加以外的四十多个州,以及加拿大的十个省份的主要城市,都有至少一家专门的唱片店,或者是连锁便利店会出售《1》专辑。



    不过绝大多数城市,也仅仅只有一家店面而已。



    在整个北美,铺货的总店面数量大约有800多家,这也是二十世纪娱乐发行能力低下的体现。



    相比之下,由环球唱片发行的《黑色》,铺货店面数量达到了3300家之多。



    《青春》要少一点,但也有近三千家。



    发行,听起来简单。



    比如说在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的北美,实体唱片最大的销售渠道是线下连锁的零售店,在这个年代,差不多能够占据百分之七十五的份额。



    在外行人看来,所谓的发行,不过是给经销商挨个打电话、签订合同、发货,然后等着收钱就行了。



    但只有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才知道,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者足够强力的“敲门砖”,即使费尽手段找到了经销商的联系方式,电话最多也只能打到对方的助理那,至于想谈生意,根本门都没有。



    二十世纪娱乐哪怕拿着darkness乐队的这块“敲门砖”,打开的发行渠道也少得可怜。



    根据西奥多透露的内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十世纪娱乐采取了捆绑销售的发行策略,即想要代理《1》专辑的经销商,必须签下二十世纪娱乐旗下其他不入流歌手的专辑。



    因为这个理由,至少有数十个连锁品牌拒绝了《1》专辑的上架。



    不过这种事,罗杰早就有了心理准备。除了通过西奥多表示抗议之外,也没打算做更多的事情。



    铺货范围缩水,所带来的就是销量上的巨大差距.



    在第二个周末的三天之中,《1》专辑的粗略销量统计分别是1.3万、1.4万和1.1万。



    三天的总销量甚至不到四万张,很难说让人满意。



    尤其是周日的单日销量下滑,绝对不是什么友好的信号,这说明第三个周末到来之前,《1》的总销量很难超过十万。



    在这三天的数据出来之后,二十世纪娱乐再一次调整了预期,认为在前半年的销售高峰期中,《1》专辑的销量上限在130万张左右。



    而在最初的预期中,这一数字是两百万。



    随之一同调整的,就是更加保守的宣传策略,简单点来说,就是减少这方面的开支。



    比如说完全取消了后续的打榜投入。



    “销量这么惨?”



    安妮凑过来看了一眼,小脸立刻就垮了下来。



    “正常现象,《1》的质量不够好,公司的发行能力又差,我们还没有站出来拼命做宣传,卖得好才是怪事。”



    罗杰安慰的话看起来更像是在打击人:“我觉得130万的预估都高了,能超过一百万,就算是成功。”



    正说着,罗杰看到了文件末尾的一行备注,二十世纪娱乐的市场部认为,在明年的格莱美之后,如果乐队能够捧回至少一座留声机,在格莱美的光环加持下,《1》专辑的销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扬。



    为什么明知道格莱美是一个烧钱的游戏,还有这么多歌手和唱片公司拼命往里边砸钱?



    名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格莱美所能带来的销量和利润,才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根据华纳唱片的调查显示,今年的最佳摇滚单曲奖,起码为《怪胎》专辑带来了数十万张的销量。



    “口碑也好差劲。”



    安妮指着文件上的一行数据。



    二十世纪娱乐从媒体上收录了182篇乐评人的评价,好评率仅为百分之四十五。



    而在不同地区针对歌迷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好评率也仅仅只有百分之七十三,但大多是b+或者a-的评价,a和a+加起来只有百分之十九。



    这两个数字,都创下了乐队历史的新低,尤其是后者。



    在《1》专辑之前,哪怕是口碑最差的《ab》,也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歌迷给出了a以上的评价。



    最受歌迷欢迎的《怪胎》,仅仅只是a+的评价就高达百分之八十,只有不足百分之五的歌迷给出了b或者更低的分数。



    当然,由于歌迷调查的取样范围都是已经购买了专辑的消费者,好评比例高才是正常的事。



    对这类音乐不感兴趣的歌迷,压根就不会去掏钱购买。



    “这原本就在我们的计划之内。”



    虽然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有些惨淡,但罗杰却不以为意。



    想了想,罗杰开口道:“格莱美之后,我们开始筹备新专辑,用一张高质量的专辑把口碑刷回来。”



    “不是两张吗?”



    安妮纳闷地问道:“还有一张被你吃了?”



    在出发来到欧洲之前,罗杰就将一批歌曲的版权转到了乐队的名下,显然是为明年的专辑准备的。



    一共二十首歌,其中有几首还很长,显然不可能是一张专辑的曲目。



    “两张专辑分开发,中间加入一张和《1》一样的凑数专辑。”



    罗杰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也行。”



    安妮成功被罗杰转移了注意力,不再纠结于《1》的销量和口碑,好奇地问道:“二十首歌的风格明显不一样,我们先做哪张专辑?”



    “另类金属。”



    罗杰随口说了一句,然后将注意力放到后边的文件上。



    媒体动向不是几页a4纸能说清楚的,文件上的内容也不怎么详尽,只有一个简略到无法让人产生直观印象的描述。



    不过,这方面由胖子把关,罗杰很放心,也不打算多管。



    和很多明星不一样,罗杰并不喜欢看有关自己的新闻或者报道,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媒体吹捧,会让自己骄傲自大。



    而媒体抨击,则会让自己心态失衡。



    这两者都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除非是重要的事件,否则罗杰几乎不会去看任何和自己有关的新闻。



    剩下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琐事,大多是例行通报,还有几件不算重要的事需要让罗杰做出最终决定。



    玛格丽特在忙碌着对阳光海岸、ei唱片和rs唱片三家公司做深度调查的同时,还搞定了几首歌的版权授权谈判,为乐队又带来了几十万美元的收入。



    不过这笔钱只是在乐队的账户上过了一圈,就被抽调出来,用于支付商业调查公司的佣金。



    另外,可口可乐的广告已经开始了投放,基本上集中在北美。



    从样本数量有限的调查来看,公众对于乐队的代言持乐观态度,最起码并不讨厌。



    此外,华纳唱片再一次提出打包购买《希望》和《ab》,以及《加州旅馆》等几首单曲的海外发行权,不过和之前的几次一样,又被二十世纪娱乐拖了下去。



    华纳唱片必然是《希望》和《ab》的海外发行方,这一点在发行合约中就有明确的备注。



    不过因为《ab》专辑拆分重新发行之后,销量还没有达到最高点,出于利益的考量,二十世纪娱乐认为现在不是谈判的最佳时机。



    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当北美的销量数据达到高点的时候,再去谈海外发行,才能拿到更为优惠的价格。



    尤其是对买断的发行方式来说,就更是如此。



    哪怕多增加几十万张的北美销量,在谈海外发行权时,都能多争取数十万美元的授权费。



    不过这也不会等太久,最多几个月之内,就会得出一个结果来。



    “《a》和《b》的销量加起来,好像已经超过《怪胎》了吧?”



    罗杰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



    拆分之后,销量到底是按一张专辑算,还是按两张专辑算?



    好像北美唱片业协会的规定,在这方面有漏洞,两种计算方式都可以算做正确。



    也就是说,如果将《a》和《b》以及《ab》的总销量全部算在《ab》上,北美销量妥妥地超过了一千万张,是乐队的第二张钻石专辑。



    不过罗杰也不清楚,自己道听途说来的这个说法到底是否正确,随手记了下来,回头让胖子或者西奥多去调查一下,说不定还可以为《ab》申请一下钻石认证。



    一个乐队发行的唱片中,有多少白金专辑、多少钻石专辑,这也是咖位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披头士是世界乐坛最无可争议的第一?



    所有专辑总销量23亿,甩开第二名近十倍,这个数据摆在这里,其它的歌手、乐队再怎么吹捧,结果专辑销量摆出来,还不到披头士的十分之一,直接就吹不下去了。



    当然,这个销量也有很大的水分,比如它计算的是“碟片销量”,而不是“专辑销量”。



    也就是说,如果一张专辑里有两张碟,计算的销量就要乘2,而披头士乐队碟片最多的一张专辑,足足有六张黑胶唱片。



    不过哪怕是只计算专辑销量,披头士乐队的全球总销量也在十亿以上,相当于猫王、麦当娜-西柯尼、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总和。



    话说回来,在销量宣传上合理合法地“做手脚”,这也几乎是半公开的手段了。



    能够登上“历史销量排行榜”的,无论是单张专辑销量,还是所有专辑总销量,没有一个经得起深查的。



    比如把一支乐队,以及乐队解散以后所有人单飞的专辑销量计算到一个人身上等等,这都是常态。



    再比如,由于刷数据的成本很低,很多乐队或者唱片公司,都会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地刷出一个漂亮的数据来。



    当然,像某些三线流量明星刷出一个超越世界乐坛历史记录的数字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完全没有脑子的人身上。



    大部分的刷数据,还是符合其本身商业号召力,以及咖位的,差也不会差得太离谱。



    比如说乐坛历史地位稳入前十的人,刷个第一的销量,这就属于正常操作。



    而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也几乎不会对此进行彻底地核查,因为那工作量实在太可怕了,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汤姆-克鲁斯才能搞定。



    实际上想要知道一个歌手,或者乐队的专辑销量究竟是多少,与其去看ifpi或者唱片公司宣传出来的数字,还不如去看北美唱片业协会认证的北美销量,然后乘以3,差不多就是全球销量的数字了。



    或许对那些地区性的歌手、乐队来说误差会很大,但对红遍全球的顶级歌手、乐队来说,这个数字要比ifpi的认证准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