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演上的合作只是小事。
对于这次的巡演,无论是罗杰,还是乐队的其他人,都不算是重视。
除了履行合约之外,这次巡演更主要的目的是不要让乐队的巡演中断太长时间。
通常而言,当红歌手和乐队,都是在不断的演出、出专辑、演出、出专辑中循环渡过的。
别说两年没有演出了,就是一年没有演出,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像鲍勃-迪伦这种每年演出至少百场以上,堪称劳模的典范暂且不提,绝大多数北美当红歌手,每年都会有十到五十场不等的演出计划。
低于这个数字,要么是粉丝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起巡演的需要。
要么是钱赚够了,有隐退的打算。
当然,也有像乐队这样的例外,忙得没时间。
原因无他,罗杰想搬运到这个世界来的歌太多了,光是制作专辑的计划书、录歌、宣传等等,就要占掉相当多的时间,哪还有时间去为巡演做排练?
虽然说小场的巡演不排练也行,演出之前花上几个小时简单地过一遍流程,剩下的就等到演出当天即兴发挥,这种做法其实在乐坛是相当普遍的。
但是这样做,无疑会降低演出的质量,而且降低的不是一点半点。
大部分歌迷不在乎,只要能在现场和偶像们一起嗨起来,就足以满足,哪怕为此掏空腰包也在所不惜。
但这种敷衍的态度,对乐队本身的事业其实是有着相当大的损害的。
小场次的演出敷衍了事,当这成了一种习惯,接下来就是在大型演出中应付差事,再到专辑……
渐渐地,歌迷们就不会继续买账了。
在娱乐圈混,敬业确实不是值得夸赞的品质,只是最基本的基础。
像是什么演唱会假唱、拍戏全程用替身,后期直接抠图等等,这种奇葩事在北美只要发生一次,就会被所有粉丝列入黑名单。
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主要是时间不够——乐队内部的共识很简单,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保持一定的演出场次就够了,不举行大规模的巡演。
更多的时间,主要还是放在专辑制作上。
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几年,出专辑比举办巡演更赚钱。
很质朴的理由,谁也不会嫌钱多。
尽管实体唱片业受到数字唱片冲击,整个产业已经开始出现了萎靡的征兆,但也仅仅只是征兆。
在萎靡到出唱片的利润低于巡演利润之前,乐队的工作重心都会放在专辑,而不是演出上。
至于这个过程要多久,所有人都无法做出准确的推论。
即使罗杰靠着前世的记忆,也只能推断出还需要五到十年。
不提两个世界截然不同这一点,罗杰前世也没有刻意去关注过这方面的消息,能知道个大概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记得准确的时间。
反正不管怎么样,至少在巡演变成乐队的主要收入来源之前,制作专辑的优先级肯定是要排在巡演之前。
但为了保持乐队的影响力,演出也不能完全放弃。
每年一个短期的小场巡演,或者一到三场大型单场演唱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大卫-鲍伊tour】交给mad唱片去制订相应的计划之外,罗杰还要求mad唱片搜集2003年下半年,预计到场观众人数在六万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的资料。
“不要北美的音乐节,地点最好是中欧,欧洲的其它地区或者亚洲也可以列入备选。”
这是罗杰对mad唱片负责人的原话。
根据经纪人团队的报告,自从《大卫-鲍伊》专辑之后,随着几年的积累,乐队在北美的粉丝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想要继续开拓市场,最好的选择是将目光放到海外。
因为乐队的主要,或者说唯一的音乐类型是摇滚乐,开拓市场的方向最好是放在对摇滚音乐接受度较高的地区。
再考虑到歌曲和电影不同,语种对歌迷选择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最好是英语地区,或者至少是英语普及率较高的地区。
再考虑到正版消费能力等等问题,中欧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北欧、澳洲、以及亚洲的岛国和棒子国。
至于不可描述国度,那片市场确实庞大得惊人,但对于摇滚音乐的接受程度嘛……
再加上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去太平洋对岸举办巡演,这个想法,至少数年之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好的选择还是英法德三国,无论是歌迷们的钱包,还是对英语摇滚的接受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事实上,只要在北美流行的东西,到了这几个国家,卖得都不会太差。
大型音乐节的资料都是公开的,在互联网上就能查到。
再打一通电话过去,就能了解到演出阵容是否确定,经费是否充足。
前者决定了乐队有没有可能去参加,而后者则决定了主办方是否付得起乐队的出场费。
很快,mad唱片的相关工作人员就搜集到了大体上完整的资料,当然,这些仅仅只供初步筛选。
“就这个吧,你们去谈。”
罗杰翻了翻,很快找到一个位于英国的摇滚音乐节,有着数十年历史的雷丁利兹音乐节(reading.and.leeds.festival)。
前世,罗杰以观众的身份参加过这个音乐节,对它有着不错的印象,直接被列入了第一选择。
当然,这本质上还是一场商业性质的演出,感官好坏只是最不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果主办方不肯给出符合乐队地位的待遇,罗杰也不会舔着脸硬要凑过去。
将联络、谈判的事情一股脑丢给了mad唱片,罗杰又一头扎进录音室,继续去完成那张《金属歌剧:阿瓦隆幻想曲》。
这张专辑已经录了一个多月,但距离完成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由于专辑的规模太过于庞大,二十多个人要经常中断录音,然后一起讨论接下来的某个段落该如何表达。
完整地描述一段音乐,靠的从来都不是一纸简单的曲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曲谱只能限定某一段旋律用哪些音符组合,但同样的音符,用木吉他还是电吉他?用指弹还是拨片?要注重力度还是注重旋律?
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成曲效果。
这张专辑涉及九位主唱和十几名乐手,总计二十多个人,每个人都会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绪和理解。
如果在整体上不能够统一,那做出来的东西简直会是一场灾难。
事实上,《金属歌剧:阿瓦隆幻想曲》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保证参与者,至少是主要参与者们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充分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
几支乐队的成员们,大部分的时间也不是呆在录音室里,而是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各自对这张专辑的理解,以及该如何表达。
这么多人,出现意见矛盾是很正常的事,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这个时候往往就会陷入争执,直到某个人被说服,或者被“说服”。
这才是最困难,也最浪费时间的地方。
当罗杰精疲力尽地走出录音室的时候,才恍然发现,这张专辑竟然录了整整三个月时间。
格莱美都tm快开始了!
然而《金属歌剧:阿瓦隆幻想曲》的录音阶段依然还没有结束。
没错,这次罗杰终于不是最慢的了。
还有五六个人比罗杰更慢。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倒数第一的人,十有**是在专辑中扮演教皇的加里-贝尔。
教皇克莱门斯八世这个角色的戏份并不多,但受限于专辑整体风格,对唱功上的要求和加里-贝尔过去常做的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加里-贝尔很难适应,进度也快不起来。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顶多就是再跳票一次。
——因为进度严重落后于预期,原定于2003年一月底发行的《金属歌剧:阿瓦隆幻想曲》已经跳票了两次。
先是拖延到二月初,后来又改到三月初。
“要不然,让mad唱片发个发布会,直接改到四月份?”
罗杰认真考虑着,如果第三次跳票的发布会真的举行,mad唱片的新闻官会不会被愤怒的歌迷打死这种问题。
在互联网上,几支乐队的歌迷已经闹了好几次了。
其中有一位歌迷的意见,在news.feed上收获了数千个点赞。
“《诗人与钟摆》都tm卖了五百万张了,说好的《阿瓦隆幻想曲》在哪?!!!”
而在该动态的下方,被顶到第一名的评论是这样的:
“如果《阿瓦隆幻想曲》再不出,我就要去粉nightwish了!”
罗杰脑补了mad唱片新闻官的一百零八种死法之后,叫来了助理,开口道:“给公司那边说一声,《阿瓦隆幻想曲》还要延期。”
歌迷愤怒?
大不了就杀一个程序员祭天嘛!
什么?mad是一家唱片公司,没有程序员?
那就杀一个新闻官祭天好了。
罗杰决定学习某玻璃渣的优良传统,坚持跳票一万次的路线不动摇。
翻了一会news.feed,这家社交媒体的发展势头非常得猛,如今已经是北美第二大社交平台。
虽然和前世的脸书还是没法比,但是只要其创始人爱德华多教授愿意,随时都可以上市。
根据华尔街的预测,一旦news.feed上市,至少会有十亿美元的市值。
这还是在2000年初的股灾之后,华尔街对互联网企业的预估普遍下调的缘故。
在去年的时候,news.feed又进行过一轮融资,这也是news.feed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去烧钱抢用户,想要发展起来都是很快的。
前提是烧得起这么多钱,并且有着能够留住用户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资金的缘故,罗杰放弃了在这一轮融资上行使自己的优先权,如今股份已经被稀释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但即便是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只要news.feed上市,罗杰就会凭空多出数亿美元的资产。
虽然资产和资金是两回事,价值数以亿计的股票,想要脱手套现的难度非常大。
但这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无视掉的。
当然了,news.feed想要达到前世脸书的那种程度,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但随着news.feed的不断扩张,罗杰想要增持股份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不提所需的资金,单单只是说服其他股东卖出手中的股份,还不影响news.feed的运作,这就是一件无限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在news.feed所有的大股东中,罗杰是唯一一个无法对公司提供太多现金以外帮助的人。
这也就导致了罗杰最多只能依靠“融资优先权条款”来保证手中的股票份额,而无法增持。
不过这也就够了。
考虑到未来news.feed融资的数额只会越来越大,手头还有另一个计划需要巨额的资金,罗杰甚至在慎重考虑是否一定程度上减持news.feed的股份。
成为这个世界的“脸书”的大股东确实很诱人,但罗杰很清楚,自己的根本还是在乐坛。
想要加深在乐坛的影响力,或者说话语权,方法有很多。
mad唱片的发展算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的业务早已走上正轨,只要《美国偶像》不出现断崖式的失败,成为五大巨头之下最顶级的几家公司之一,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至于五大……那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不是单纯的正常发展能够做到的。
五大巨头对乐坛的垄断,比好莱坞六大更甚。
若是有低一级的唱片公司威胁到五大的地位,必然会遭到五大的联手打压。
而除了mad唱片本身的发展之外,还有一条路,更快捷,收益也更高。
那就是版权。
无论是乐坛还是好莱坞,大公司赖以为生的根本都是版权。
若是去掉版权库,五大依然是乐坛最顶尖的公司,但和rca这样仅次于五大的大公司相比,优势其实并不明显。
建立起一个价值足够高昂的版权库,不但要质量,数量也要跟得上。
而正好,罗杰就知道,甚至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开始运作一个机会。
一个得到上千首经典作品版权的机会。
米迦勒-杰佛逊手中那座价值连城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