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07章 不可调和
    尽管道格-莫里斯强烈地反对,并不惜以辞职的方式来表达抗议,但这并不能影响维旺迪的态度。



    尽管维旺迪也和绝大多数多元化的大型集团公司一样,喜欢投资“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但对于那些已经注定成为“不良资产”的子公司,维旺迪却是丝毫不会讲半点情面,冷血无比。



    就像北方暴雪和雪乐山一样,当维旺迪决定榨干旗下一家子公司最后一丝价值的时候,根本不会在乎这家公司的未来会如何,只在乎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为自己带来多少利益。



    很快,维旺迪的管理层就派出了一支谈判团队,与【量子娱乐】进行接触,就股权置换一事展开谈判。



    双方在大的方向上很快达成了一致,都同意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完成这一笔交易,但分歧却也不小。



    维旺迪希望在交易中尽可能加重“股权置换”的比例,减少现金的比重,同时,对于【量子娱乐】提出的报价也表达了不满,认为环球音乐集团和【量子音乐】的“市值”应该大致相当。



    若是按照这样的方案,每百分之一的环球股份,就能换到百分之一的【量子音乐】股份。



    再加上维旺迪要求的,现金交易的比例不得高于四分之一,假如按照这样的条件达成协议,维旺迪手中,百分之四十一多一点的环球股份,立刻就会变成百分之三十的【量子音乐】的股份,再加上数十亿美元的现金。



    除此之外,维旺迪还拒绝了罗杰提出的,将b类股份加入交易当中的提议,要求在这一笔交易当中,每一股【量子音乐】的股份,都必须是具备完整投票权的a类股份。



    同时,对于完成这笔交易之后,维旺迪在【量子音乐】董事会内拥有的席位数量,双方也有很大的分歧。



    这样的方案,【量子娱乐】当然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将乐队四人看做四个不同的个体,并且将四人名下对应的【量子娱乐】股份份额转换成【量子音乐】股份份额,在劳伦斯兄妹入股之后,股份最多的罗杰,手中的股权也没有超过百分之三十。



    让维旺迪成为【量子音乐】的第一大股东?



    无论是乐队,还是以卢西恩-格兰奇为首的,【量子娱乐】的一众高层,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提议。



    自从北方暴雪和雪乐山两起事件之后,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圈外,维旺迪的名声实在是不怎么样。



    【量子娱乐】又不缺钱,自然不愿意让维旺迪对自家的公司有过多的话语权进行干涉。



    维旺迪模式下,从短期来看,对于维旺迪自身确实是有利的。



    不断收购一家又一家的优质公司,然后趴在它们身上吸血。



    至于因此而引起的内部矛盾、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等等一系列问题,维旺迪压根不在乎。



    就算这些公司造血能力下降了,大不了一脚踹开,转手卖掉,或者干脆让这家公司破产。



    大多数情况下,在这最后的“清算”过程中,维旺迪还可以再赚上一笔。



    这种模式对维旺迪来说没有任何的问题,至少,除了名声上的损失之外,维旺迪可以获得实打实的利益。



    至于说名声可能会影响长远利益这一点,可能的变数太多了,并不总是会生效,事实上,如果将“最赚钱的企业”排一个排行榜,榜单前列的公司,在其所在的领域内,名声大多好不到哪去。



    但对于被维旺迪投资入股的那些小公司而言,却很容易演变成一场灾难。



    在能够持续盈利,或者至少持续推高股价的时候倒还没什么,维旺迪不但很少干涉子公司的经营,同时还会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渠道资源,例如几年前的环球音乐集团。



    但一旦面临困境,尤其是看上去比较麻烦的困境,维旺迪的第一选择绝对不是出手帮忙,而是抽身走人!



    这,就会导致这些被维旺迪投资的公司,并没有得到一个真正有力的靠山,反而会极大的降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原本能够渡过的难关,结果因为母公司抛售股份套现的动作引起其它投资者的不安,只能走向破产,这种例子,在维旺迪过去十多年的并购史上是很常见的,最着名的莫过于雪乐山。



    或许有人要问了,既然维旺迪是一个这么差劲的投资者,那些公司为什么还要接受维旺迪的投资,并让出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原因很简单,就像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那个一样。



    每一家公司,都认为自己会是下一个环球音乐集团,而不是被无情抛弃的雪乐山。



    ——尽管现在环球也到了即将被维旺迪抛弃的时候。



    而且,像【量子音乐】这样,一路走来,极少出现资金上的困境的公司,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是不太常见的。



    对于许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却受限于资金,不得不延缓发展脚步的小公司,乃至于已经成型的大公司来说,为了获取急缺的发展资金,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任何一家风投机构的融资条件,都不会比维旺迪更好。



    除非公司的创始人能够像“白手起家”的比尔-盖茨一样,有一个ibm董事的老娘。



    当然,对于那些不缺钱,也不需要依赖维旺迪所掌握的渠道资源的公司来说,拒绝维旺迪,是一个十分正常且理智的选择。



    恰好,【量子娱乐】就不缺钱,也不缺乏唱片业所需要的各种渠道资源。



    光是百代唱片的遗产,就足够让【量子音乐】花上十年的时间去消化。



    再加上劳伦斯兄妹的入股,使得【量子音乐】在不可描述的层面上,也算是有了靠山。



    虽然这个靠山不那么稳固,但终归有和没有,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即便是维旺迪手握着对己方至关重要的环球音乐集团的股份,【量子娱乐】仍然有对维旺迪说“不”的底气。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场谈判并不会因为这些分歧而中断。



    尽管双方的分歧很大,但却也有着合作的基础。



    维旺迪不愿意在“已经注定沉沦”的环球音乐集团身上继续投注资源,而是将它当成了下一个雪乐山,期望在环球倒下之前,利用手中的筹码,尽可能地捞取利益。



    如果不考虑双方之间的“恩怨”,单纯站在一名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放弃环球,以【量子音乐】取而代之,那么后者无疑将具备极高的投资价值。



    或许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子音乐】的股权太过于集中,并且看上去没有扩大流通盘的想法。



    这就使得作为一名投资者,维旺迪即便得到了【量子音乐】的部分股份,也只能享受分红,而无法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过多的干涉。



    不过,在【量子音乐】漂亮的财务报表面前,这些并不是问题。



    尽管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不会对市场公开,但维旺迪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从侧面估算出【量子音乐】的收入。



    不算过去一年内,与环球开战导致的损失,mad唱片时代,从2005年起,这家公司每年的营收都在十亿美以上,并且保持着每年数亿美元的增长。



    至于成本和利润,外人很难准确的评估,但若是按照环球自身的情况来推断,税前利润至少也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



    而在完成了对百代唱片的并购之后,新成立的【量子音乐】,在营收、利润方面,更是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升。



    尽管罗杰自己的【darkness】乐队减少了在演艺事业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但泰勒-斯威夫特的崛起却足以弥补上这一块的市场空白。



    再加上诸如贾斯汀-比伯等定位为“青春偶像”的明星逐渐走红,虽然在咖位和格调上显得有些没逼格,但吸金能力却是丝毫不逊色半分。



    依照维旺迪收集到的资料来推断,如果不是在与环球的恶性竞争中投入了巨额的资源,同时承受了极大的损失,过去一年里,单单只是泰勒-斯威夫特一人,就能为【量子音乐】带来超过三十亿美元的收入。



    当然,这只是收入,还要扣除掉成本、税款,以及向泰勒和她的团队所支付的分成等等,剩下的才是利润。



    但任谁都想象得到,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这样一家盈利能力出色的公司,是无论哪一个投资者,都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的。



    哪怕仅仅只是吃分红,只要能安安稳稳地将这笔分红吃进肚子里边,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而对于【量子娱乐】来讲,顺利地完成对环球音乐集团的并购,不但可以弥补这段时间以来,双方种种恶性竞争之下,对自身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还可以借助环球的“遗产”,使得【量子音乐】一举超越索尼和华纳,成为名副其实的唱片业第一巨头。



    想要做到这一点,维旺迪手中所掌握的股份,就是最大的阻碍。



    某种程度上来说,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



    除了“共同的目标”之外,【量子娱乐】和维旺迪之间,还因为环球,彼此都对对方有所忌惮。



    维旺迪担心自己手中的环球股份打了水漂,毕竟,除了【量子娱乐】之外,再也找不到有能力吃下、又愿意接手这批股份的下家了。



    华纳唱片仍然没有从接连不断的动荡中缓过气来,衰落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



    哪怕是个外行都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角色站出来挽回局面,华纳将在未来数年之内,成为下一个百代唱片。



    索尼的经营状况倒是不错,在不断侵蚀华纳的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借着【量子娱乐】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的机会,从两者口中夺取了不少的资源。



    在环球的“黑金”丑闻爆发之后,就有不少的明星选择跳槽去了索尼。



    但索尼最大的问题是,它背后的东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尖端科技领域,或者至少也是和“科技”沾点边的东西,例如几年前的bdhd蓝光dvd格式标准之争。



    至于唱片业,从来都不是索尼集团的业务核心。



    确切地说,索尼集团对索尼唱片足够重视,但却更加重视他们的科技产品。



    无论是索尼-bmg唱片,还是索尼-哥伦比亚影业,归根结底,还是为索尼的dvd、cd、mp3等一系列产品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因此,无论是在唱片业,还是在好莱坞,索尼旗下的公司虽然都坐到了巨头的位置,但排名却都靠后,并且没有太多向前的野心。



    这样的一家公司,显然是不会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吃进维旺迪手中的环球股份的。



    并且,若是没有索尼集团的支持,单靠索尼-bmg本身,也拿不出足够的交换筹码来。



    若是将目光局限在唱片业本身,愿意买下这些股份,并且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潜在买家只有一个【量子娱乐】,这是后者最大的优势。



    如果不想让这些股份烂在手里,维旺迪只能硬着头皮,和【量子娱乐】继续谈下去。



    而站在【量子娱乐】的角度,同样也有必须要吃下这批股份的理由。



    同时,【量子娱乐】内部也存在一种担心:万一谈判破裂,维旺迪破罐破摔之下,干脆不管不顾,直接让环球音乐集团拖着【量子音乐】一起去死,这可就要出大麻烦了。



    虽然说,从过去数十年里维旺迪的行事作风来看,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量子娱乐】却是不敢冒这个风险。



    为了这场战争,【量子娱乐】已经付出了一百多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的损失相加,也高达数十亿美元,加起来就是超过两百亿美元。



    并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量子娱乐】还要为此付出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美元的现金或者股份。



    这些钱,绝大多数,可都是来自于贷款!



    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这场战争,并获取足够分量的“战利品”,单单只是巨额的债务,就足以让【量子娱乐】跌入深渊。



    在有着共同目的,又彼此忌惮对方手中的筹码的情况下,尽管双方的分歧看上去有些不可调和,但谈判却是没有半点中断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