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1章 要生了
    筹备新专辑和世界巡演的日子没有太多特殊之处。

    在卢西恩格兰奇的带领之下,和旗下子公司的发展也算是蒸蒸日上。

    唱片业自是不必多提,在的咄咄逼人之下,无论是华纳,还是索尼,都纷纷退避三舍,紧守着自己的一小块地盘,竭力避免与爆发正面的冲突。

    在好莱坞,旗下的三家电影公司,也是在稳步地扩张之中。

    福克斯探照灯影业依旧延续了过去的策略,极少自己投资制片,而是通过为其它电影公司,以及独立电影发行渠道,从中赚取利润。

    每年全球无数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便是福克斯探照灯影业那些“买片推手”最为活跃的日子。

    低价购买大量的小成本电影版权,或是以分成的方式签下少量优质的电影,然后根据情况分别推入院线或者线下发行渠道。

    每一部影片所赚的利润不会太高,少则数万美元,多则数十万美元,能够达到大几百万美元级别利润的片子都很少见。

    但靠着数量,总的收入却是非常的不错。

    这种模式虽然赚不了什么大钱,但背靠着二十世纪福克斯和,福克斯探照灯影业的营收能力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其实这种公司在好莱坞有很多。

    不同之处在于,依靠着自身的背景,福克斯探照灯影业的发行力量要远远强于那些“不知名的小公司”,在每一部电影的“利润开发”水平上,也要远远超出。

    在并入了旗下后,福克斯探照灯影业并没有改变原本的经营策略,只是在规模上开始逐渐扩张。

    预计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福克斯探照灯影业每年发行的影片数量将会达到数百部以上。

    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连院线都进不去,直接送进录像带租赁市场的所谓“b级片”。

    若是全部都是“院线大片”,不说福克斯探照灯影业是否吃得下的问题,整个好莱坞也没有这么多片子来给福克斯探照灯影业运作。

    毕竟,好莱坞每年制作出来,能够进入院线播放的电影,总数一般也就两三百部,多的时候也不超过六百部。

    而在最新一期的会议上,福克斯探照灯影业喊出的口号是,要在两年内,达到“每年发行八百部影片”的业绩。

    而则是一家纯粹的“制片厂”,只负责拍摄、制作,不负责发行。

    除了原有的几个系列之外,在斯特拉瓦格纳上任之后,又开始推行一项新的政策面向全好莱坞,尤其是独立电影圈子,接受一切电影、电视剧项目的“投稿”。

    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只要有一个项目的版权和计划书在手,就可以向联系,若是经过了后者立项审核部门的批准,就会为该项目投资。

    当然,这个口号喊得很大,说是“面向全好莱坞”,但实际上,对于计划书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

    尽管有许多人听闻了这一计划之后,前来碰碰运气,但一直到现在,也仅仅只有两个独立电影项目通过了审核,获得立项批准。

    两部电影都是小成本的恐怖片,加起来也不过不到两百万美元的预算。

    若是亏损,也亏不了多少。

    而要是一旦成功,却是会让赚得盆满钵满。

    任何一个对好莱坞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小成本恐怖片,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烂片,但却经常出现大获成功的“爆款”。

    在斯特拉瓦格纳的规划当中,未来所要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除了原有的几大系列之外,将以各种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为主,以大量的项目来分摊、平衡电影制作当中的风险。

    至于那些大项目,自然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负责了。

    整个好莱坞,一年下来,算得上“大制作”的项目也不多。

    但每一个大项目,所耗费的资金、时间,乃至于需要的人手,都要十倍百倍与投资低廉的独立电影。

    比如说二十世纪福克斯最近立项的,若是将“临时工”和临时参加的群众演员也计算在内,整个剧组预计将会有超过三万人之多。

    即使是“常驻”的人员,也有三四千人以上。

    如此庞大的剧组,不提开支问题,对于制片人的调度、管理能力,也是有着极大的考验。

    在一番接触之后,请来了系列的制片人布莱克伯克,为这部大制作“保驾护航”。

    后者在好莱坞也算是一名金牌制作人,经手过多部投资一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出品的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率也有所保证。

    不过,整个剧组,唯一确定下来的重要职位,也就只是这位制片人而已。

    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阵容,都还没有确定下来。

    后者是一件漫长的工作,在好莱坞成熟的宣传运作机制之下,复杂而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本身也是影片宣传计划当中的一部分。

    而导演的甄选,进度要快得多。

    目前进入到最后一轮甄选的导演一共有三人,其中和有过多次愉快合作的杜克罗森伯格也在其中。

    另外两人,都是圈内的资深导演,虽然远远达不到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的程度,但也算得上是大牌。

    从个人感情上来讲,罗杰自然是偏向于杜克,而且在三名导演之中,杜克罗森伯格的个人薪酬无疑是最低的。

    甚至于,迫切需要“执导顶级大片”履历的杜克,在个人待遇方面必然会愿意做出极大的让步。

    而另外两人,无论哪一个,开出的价码都必然是千万美元以上的基础片酬,外加少量票房分成的条款。

    仅仅只是在导演薪酬这一块,若是选择杜克罗森伯格,至少也能为二十世纪福克斯省下数千万美元的成本。

    对于这部制片总预算预计在二点五亿美元左右的大制作来说,数千万美元的成本,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笔小数目了。

    这部电影的投资,二十世纪福克斯也不打算完全由自己来出。

    倒不是说控制风险,单单只是凭着这个名字,五亿美元以内的投资,无论如何去折腾,都是绝对亏不了的。

    至少在搞出几部超级烂片,砸掉这个品牌之前不会。

    二十世纪福克斯决定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解决拍摄资金的问题,主要考虑的还是不能吃独食,否则难免会遭到其它巨头的联手排挤。

    其它巨头手中的大制作,大体上也是如此。

    比如说华纳兄弟的系列,就接受过其它五大的投资,虽然投资的比例不高,但也算是释放某种善意的信号。

    当然,作为系列版权的实际拥有者,以及电影项目的发起者,二十世纪福克斯在这个项目中必然是要占据绝对的主导,分出去的份额也不会太多。

    另一个大项目也是如此。

    两个项目相加起来,二十世纪福克斯自己会占据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投资额度,只拿出百分之二十来分出去。

    其实,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二十世纪福克斯内部有人提议过,按照“好莱坞传统”的方式募集资金。

    说白了,就像是乐队曾经在这张专辑上做的一样,坑“圈外人”的钱。

    通过各种复杂的运作手段,将盈利巨大的项目在账面上做成亏损,这对于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

    而在如今这个年代,好莱坞的大制作项目,又是许多富人眼中非常理想的投资项目。

    当然,这仅限于那些没有被“好莱坞式募资”坑过的人。

    不过,在一番讨论之后,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董事会还是否决了这项提议。

    原因倒也简单,在母公司刚刚进行过扩股融资之后,除了部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之外,大部分的资金其实都是注入了各个子公司。

    至少对于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说,同时推动两个大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既然不缺钱,自然也没必要闹出什么麻烦事来,影响自己的名声。

    虽然说好莱坞巨头从不在乎名声,但却也不至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故意砸自己的招牌。

    君不见,当华纳兄弟宣布系列的结算结果为亏损一亿多美元之后,这家公司的名声变成了什么样。

    虽然说名声坏掉也没有影响华纳兄弟继续赚钱,但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分出去百分之二十的投资份额,并不会对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利润产生太多的影响。

    毕竟,除了投资的分成之外,二十世纪福克斯作为影片的“发行方”,是可以在和其它所有投资者分钱之前,先行扣除一笔“发行抽成”的。

    当然,以和系列的吸金能力,无论如何都不至于让投资者亏钱就是了。

    如果二十世纪福克斯没有在账目上做手脚的话。

    这也是系列电影的好处。

    一个拥有广泛受众的系列电影,在口碑彻底烂掉之前,哪怕拍出来的是烂片,也有足够多的粉丝为其买账。

    就像是罗杰前世的dc系列,几乎就全是靠着dc漫画的死忠粉丝撑下来的。

    甚至有粉丝宣称,就算是蝙蝠侠在大银幕上拉两个小时的翔,他们也会包下整个放映厅的电影票。

    当然,这种极端死忠的粉丝终究是少数。

    也不足以支撑起一部顶级大制作的票房。

    尽管说靠着系列的口碑,可以让大多数影迷为一部烂片买账。

    但却会毁了整个系列。

    没有人愿意做这种杀鸡取卵的买卖。

    在和这两个项目上,二十世纪福克斯得到了大笔的资金注入,号称“项目预算不设上限”。

    但面临这种局面,二十世纪福克斯反而更加的小心谨慎,生怕在这两个大项目上栽了跟头。

    对于这些,除了因为杜克罗森伯格的缘故,罗杰稍稍关注了一下导演甄选的情况之外,便是没有多管了。

    甚至于,就连内的事情,都没有过多的关注。

    既然将董事长的职位交给了卢西恩格兰奇,罗杰便是会对他的能力抱有充分的信任。

    至于其它方面的信任,在过去的多年合作当中,卢西恩格兰奇已经证明了他的可靠。

    虽然说,在商业上,没有什么人可以绝对的信任。

    但现代商业当中完善的监督机制,却是足以抵消这种“变数”。

    站在罗杰自身的角度而言,将交给卢西恩格兰奇,确实是再正确不过的一个决定。

    从繁杂的商业经营中解脱出来,罗杰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音乐、乐队,以及家人身上。

    这一次的专辑,乐队所采用的依然是和一样的录制方式,即录制一份粗糙的deo,然后各录各的。

    虽然说在录制之前进行了合练,但却只是简单的过上几遍,并没有像其它大部分专辑那样,要求做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专辑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制作方式的可行性。

    当然,这种模式下,对于后期制作的要求会更高,显著推高专辑的制作成本。

    但如今的乐队,并不在意这点额外的开支,只要能够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多花点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尽管安妮因为怀孕的缘故,不能参加到专辑的制作当中来,不过专辑的制作进度,却是进展得很快。

    从专辑开始筹备,三个多月过去,专辑的初期录制已经是接近了尾声。

    当然,这其中并没有包括安妮负责的吉他,以及女声的部分。

    七月中旬,尽管还剩下一点收尾的工作没有完成,但乐队仍然是暂停了的录制。

    因为,安妮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即将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