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上早朝。
想起上朝这事就感觉烦恼,张济安已经有好几天没有上朝了,大半夜的不让人睡觉,这是瞎折腾呢。
好好睡觉做梦他不香吗?虽然老李皇帝上了年纪,在朝堂上必须要参加早朝的大臣们,大多也都是年老瞌睡少,可是我刚刚二十出头,瞌睡正多的时候。
想到这里,他就有点不得不佩服李泰和李承乾这两个家伙了,这两个家伙一个三十不到,一个二十出头,居然每天早朝都要参加,丝毫没有瞌睡。
尤其是李泰,那身体至少也该快有两百斤了吧,不是说肥胖的人都瞌睡多吗?这家伙怎么没瞌睡?
而且,这两个家伙似乎白天也没有睡懒觉的意思,还有,晚上火炉烧的呼呼响,屋子里边那么温暖,他们居然也能够如此清醒。
张济安突然想起当年他在暖气很热的教室里边上课的情形,一不小心就上课打瞌睡,然后被老师用粉笔头丢。
当时老师的粉笔头可是百发百中,估计也是经常丢练出来的,他的额头上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有几个白点点,有时候还会出现在鼻梁上,就和戏台上的奸臣一样。
看来这是天赋,有的人天生就瞌睡少,尤其是老李家的人,善于折腾,那瞌睡就更少了。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们才精力充沛,才会可劲儿的折腾吧?
早朝的事情依旧是一些日常事务,现在到了冬天,问题似乎少了一些。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捣乱,一来在秋天的时候被张济安一仗打断了骨头,二来这天气寒冷,草原上早已经下了大雪,无法南下。
而且,到了冬天,也谈不上什么农业生产。大唐说到底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依然是这个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所谓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才是最合适的生活节奏。
其实这些大臣们也不想在这么寒冷的天出来上朝,毕竟现在也没多少事情,除了个别有官瘾的上朝狂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猫冬。
只不过大唐有大唐的规矩,虽然李世民本身是一个从来不讲规矩的人,但是他却不允许别人不讲规矩。
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坐在那么高的椅子上给谁看呀?要不然老李偶尔发发火也找不到对象。
做臣子的,就是给皇帝刷存在感的背景板。
当然,这个时候大唐的朝堂上有时候也会很热闹的,一点不比平时单调。
毕竟这个时候正事儿没有多少,大家也都闲得慌,不闹腾出点事情来,就显得这个上朝没有实在意义。
而且,要是真的不折腾出来一点事情,这样也显得自己在这段时间里边没有做什么工作,这不是白白的骗皇帝陛下的俸禄吗?
没办法呀,平时大家都要忙着务实,现在到冬天了,适当的搞点务虚的工作也挺好的。
如果换成其他某个朝代的皇帝,比如换成西晋或者北宋,这时候大家就坐在这儿讲讲哲学,坐而论道也挺好的。
偏偏的咱们这位天可汗陛下喜欢折腾,所以坐而论道就不香了。
在这个时候就是文官们开始表演的时刻,那些武将们在这个时候只会抬杠。
当然表现最好的,最积极的也最让李世民喜欢看的自然是最早跟着他的那些班底们,秦王府十八学士。
苏勖今天成了早朝的主角。
这家伙是老李皇帝的亲家,他儿子苏瑰,尚了老李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南昌公主。
从去年开始,这家伙就奏请老李皇帝,愿意在魏王李泰的领导下编撰一本大唐的地理着作,这是为大唐画像的好事,老李当然是乐见其成。
当然靠他和李泰两个人显然是完不成这个事情的,后来陆续参加进去的,还有着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
这些人直接在外王府里边弄了一个编纂办公室,经过十几个人一年时间的艰苦奋战,这部大作终于完成了,要比李恪前段时间交上来的那《本大唐地理志》内容丰富的多了。
老李皇帝很开心,毕竟,李恪的那本书,一共也就十几万字,而且把字还写得比较小,装订了厚厚的一本。
内容当然还比较全面,只不过就是写的稍微简略了一点。
而李泰今天上的这本《括地志》,看起来就要比李恪弄的那书有排面的多了。
李泰这家伙更加体贴老李皇帝,老李皇帝常年熬夜批阅奏章,最近视力有点下降,看小字有点模糊,不太清楚,所以李泰他们将这本书的字体写的稍微大了一点。
没错,就是稍微大了一点,一个字大概就分李恪的那本书的字数的不到十倍。
老李皇帝一看,立马觉得前段时间李恪弄的《大唐地理志》不香了。
本来字数比李泰的这本书少得多,最多也就是14左右,还把字写得那么小,老李一到晚上翻开那本书想看的时候都感觉头疼。
最后还是张济安给他弄了一个放大镜,这才看起来稍微舒坦了一些。
这个吴王,把字写这么小,还让不让我看了?
简直不为人子!
瞧瞧青雀,多理解老爹的心思,字写的这么大,虽然比不上一个核桃,但是也有个杏核那么大了,一页上字也不过一百左右,看起来就是舒坦。
当然就是翻书麻烦一些,看不了十句话就得翻页。
可是他看起来有排面啊,整整五百五十卷,起码这么一看有分量啊。
什么叫做着作等身?
这整整五百五十卷,叠起来接近两丈高,那都接近三个人的高度了。
字数将近六十万!
在这个时代,近六十万字的书可真是大部头啊。
一本《史记》,也才五十二万多字,就让司马迁能够吃近千年。
这书要是流传下来,老李皇帝甚至想着,自己在文坛上的名气是不是就能够和司马迁相提并论啊?
文章西汉两司马,地理大唐一老李。
我呸,老子是皇帝,和一个受了宫刑的家伙放到一起比,太不吉利了。
虽然说这书不是他自己写的,可是这是他儿子写的啊。
算了,是在他儿子的领导下写的,那和他儿子写的一样,就相当于是他儿子写的。
当然也相当于是他写的,没有老李皇帝的指挥和英明领导怎么会能够出来这样的煌煌巨着啊?
于是,老李一开心就开始撒钱。
赏!必须赏,儿子要赏,亲家要赏,干活的人也都要赏。
当然,在这个时候也有不开眼的。
比如岑文本,就小声的说了一句,“和吴王殿下的《大唐地理志》比较起来,此书似乎多了些风物记载,与农事并无多大涉猎和指导作用。”
扫兴,一个文坛盛事,怎么和泥腿子挂钩起来了?
这下不但苏勖不开心了,就连李泰也狠狠的剜了岑文本一眼,在心里边的小本子上给他记了一笔。
最主要的是老李不开心了。
文化人的事情难道你不懂吗?这些年你一直是在冒充文化人吗?
那是我儿子领导的,我亲家领头的,当然还是朕负责立项的。
如今到结项的时候了,你给我站出来,说这东西没多大的实用价值,你这不是要否定本皇帝的丰功伟绩吗?
其实岑文本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他只是怕老李皇帝撒钱撒过了头。快过年了,大唐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今年的年终奖还希望能够多发几个呢。
再说了,他以为老李皇帝在这些事情上不会太过于赏赐的,毕竟当初李恪上《大唐地理志》的时候,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赏赐。
可是看老李今天的这架势,不大出血是不成了,段纶已经私底下叫了几次穷了。
岑文本一看有引火烧身的意思,马上来了个以邻为壑,祸水东引,赶紧给段纶一个眼色。
这是一个阳谋,段纶明知道这事说出来会遭人恨的,但是却不得不开口了。毕竟年底发年终奖的时候,皇帝只是一道圣旨,具体操作还要他来。
发的多了老李心疼,而且说实话也不可能多发,国家还没有多少钱。
今年打了两次仗,侯君集和高昌干了一架,张济安和薛延陀干了一架,这玩的都是烧钱的游戏。
现在民部的仓库里边,快能举行老鼠田径比赛了。
如果钱发的少了,下面的臣工自然是有怨言的。皇帝陛下都说了让你发钱,可是你却给我们发了这么一点点,发的又是国家的钱,不是你段纶的钱,凭什么这么抠抠嗦嗦的?
当然,抱怨老李皇帝是不可能抱怨的,一辈子都不能抱怨。当臣子的还要讲一点武德,耗子尾汁。
于是只能抱怨民部尚书,谁让你是管钱的?
总而言之,皇帝是好皇帝,就是管财政的不是好部长。
这民部尚书当的累的。
如果再让老李皇帝今天这么大赏了一笔,估计今年的年终奖就要喝西北风了,到时候他老段的脊梁骨能被官员们骂断。
讨价还价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老李皇帝强忍着要提着刀子砍人的冲动,做出了一些适当的妥协。
最后段纶发现,李泰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断人财路的事情不好干啊。
而李承乾则在旁边幸灾乐祸,哼,反正我是编不出来这样的书,所以也拿不到这奖金。不过我拿不到,也不情愿看到你能拿的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皇帝的儿子之间同样适用。
就在段纶愁眉苦脸的时候,尉迟敬德发言了,“没事,年终的时候可以给大家发一些咱们温暖碳行的煤炭票,朝廷采购批发价,便宜。”
这倒是让李世民吃惊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家伙居然连批发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