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傅老先生搁下关于追求的问题后,在场众人便陷入了各自的思绪中。
“追求是什么呢?”姜蝉也不由得扪心自问。
它是一种特权吗?
似乎是也似乎不是。它属于觉醒的人,是觉醒者的特权。但觉醒的机会却是众生平等的。
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姜蝉忆起自己的前世今生,忆起那些看过的相关论调,随即择出了她认同的两个观点进行一步思考。
她记得叔本华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
她也记得但丁说过: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也许这就是傅老先生所说的有了追求才算是觉醒了自我的意义所在。
它的本质也应该与叔本华所说的人的本质便是意志有所追求类似。
姜蝉也觉得人的一生总是有很多的追求的。傅老先生这里所指的追求大概指的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
但在这份一生追求的途中,人不可避免的还拥有着许多阶段性的追求。
因为她也是有过一生之求的,但那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太过无望,所以她便将它深藏心底,不再提起。
之后她便有了许多阶段性的追求,有些坚持了下去,有些中途便放弃了。
就如傅老先生所说的,追求是与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那些放弃了的,便是不合时宜的。
当她在心中起意追求时,并不是每一次都是经过周全的计划的,甚至可以说那些追求中有过计划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的追求都是一念而起的,但又由于她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不足以让她对她所追求的东西有明确的认知,所以之后的行事她也只能凭本能去摸索。
在摸索的过程中,她便慢慢地发现,许多的想法都是想当然的,甚至有些是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悖而行的,所以她只能放弃那些。
另外那些坚持下来的追求,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常是在追求的这个过程中,便会因为心志不坚而被其它事物引诱;或是因为长时间未有进步而厌烦那流水线一样的生活,从而导致心生懈怠,再进一步导致初心难继。
不过也并非就此放弃了,只是在那段时间里下意识地忽视它,但它依旧在心里搁置着。
直到经过一段混混沌沌的时期,她又会突然清醒过来,重新捡起她所追求的那份初心。
此时,为了理顺自己的追求,她会把混沌期的一切做个了结,自觉的去分析挖掘它,为以后的人生提供经验,方法。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不去管所求最终能否成功,只看因为有了追求这一桩事情,人生瞬间变得精彩有趣,那便也不枉大家追求一场。
她此世最大的追求与前世最初的追求是一样的。但如果没有时空珠,也许此世这份追求也仍旧是一种奢望。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为她的追求带来了曙光。
她的追求——就是长生!
当然,长生里又包含着许多的期望,比如实力、比如探索……
这看着似乎很是贪婪的样子,但其实不然!
没有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哪怕长生也一样。它与实力、探索这些本就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所以这不是贪。
但长生它本身却是贪的存在,它在世人眼中就是一种“贪”。
贪什么呢?当然是贪生怕死!
姜蝉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说法,说世人,活着的时候,总是去担心死亡,这就导致了他们活都活得不安生。然后,那些宗教、信仰就有了发展的空间,这便是所谓的以死控生。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本末倒置呢?
应该没有人能回答的清,因为人心本就是不可控的。而就是这不可控,才让人世间显得婆娑多姿。
那些随处可见的各种死亡,总是会给人心里留下恐惧的阴影,所以有一份信仰能够让人不再悲伤恐惧,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况且,谁又能证明,那些信仰,就没有一丝作用呢?
当然事有两面,姜蝉也看到过关于生死的另一种说法,即以死叩生。
它则是让人更加珍惜当下,不去计较未来。
虽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对待生死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个着眼于未来,一个着眼于当下。
要问姜蝉更赞同哪种观点,她其实都挺赞同的。因为这两者都是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情绪。
一件事情的发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总是一体两面,甚至是一体多面的。她能做的,不过是在适当的时机,转换适当的想法,让事情往积极有益处行去而已。
比如此世,她明白自己已经算得上是另类长生了,所以她便更加重视当下。
当然,这也并非是说她不重视长生,只是她更明白只有一步一步走稳了,长生便也会是她愿意与否的选择,而不是这种命运的赋予。
那么今生她又有哪些长生以外追求呢?
她想一了想,那简直太多了!
比如体验九重宫阙金枝玉叶的生活……
比如领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畏……
比如试试朝游北海暮苍梧的潇洒……
比如学学真名士自风流的风采……
比如圆圆布道天下的名师梦……
比如游百艺,探沟索引,尽态极妍,通晓万物……
比如期望能一生肆意……
……
千千世界真是有太多眼花缭乱的选择了,她能做的,就是随缘,然后一步一步的去经历,去感悟。
千人千面,世上总有她学不尽东西,总有无尽疑惑在那里引她不断探索。
在思绪里似乎过了好久,但现实中不过半个时辰罢了。
众人厘清自己的思绪后便先后醒了过来。
傅老先生已经抛砖引玉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么接下来便轮到另外几位老师谈谈自身对于《中庸》的理解了。
因为傅老先生谈到了《中庸》里关于他自己践行的准则,接下来的先生便也以此为引子,谈其对各自人生的影响。
其中的孙先生则说道:“我们读书人都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论对人之一生的影响,这几部书绝对赫然在列。但为什么有的人有所成,有的人却碌碌无为呢?”
“在我看来,这就是对道的践行不到位。或者说是他们没有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坚持到底。他们只是记住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但却言行不一,毫无实际行动。”
“能够明白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追求,固然是第一要紧之事。但道不远人,它更需人去笃行不移。人的追求大多是自己成全自己,自己引导自己,自己都放弃了,还有什么成功可言!”
……
如此,各位先生轮番讲解,拓展着众人的知识。
不仅是关于《中庸》本身的知识,还有与它相关的各种典故的延伸。
高规格,多方位,风气自由的教学不仅使作为学生的姜蝉与郭小舅获益匪浅,就连各位先生也是进步显着。
他们都明白,如此风气全赖姜蝉主导,所以大家对于此次能够作为她的教导先生很是庆幸,之后的教学更是用心费神。